养育孩子是夫妻双方的事儿,在生活中,为孩子成长、上学等担心忧虑的更多的似乎是妈妈们。以上幼儿园为例,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吃饭、和小朋友们玩得怎么样、学习好不好等,都是妈妈们经常交流的问题,爸爸们则淡定的多。为什么养育孩子过程中妈妈普遍比爸爸更焦虑?
现在社会中父亲承担了更多的外在压力,如房贷、奶粉钱、家庭开支等等,他们的压力在大部分家庭中是大于母亲的,所以他们会对孩子投入更少的精力,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抛给了母亲。这就导致妈妈们在重压之下越来越焦虑。
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如:老人碰瓷、人贩子、奶粉不安全、工作不好找等等问题让承担了教育责任的母亲更加焦虑。一方面,她们担心孩子的安全、健康,把孩子好好地保护在家里,不让他们出门,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家务事,
但另一方面,她们也了解在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因此逼着孩子去“比别人更优秀”……别人家的孩子对妈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孩子有一丁点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就会迎来妈妈的失控情绪——数落,冷淡,或者和上面故事一样的神经质般的哭泣。
这让孩子随时随地处于紧张之中——他生怕自己哪点惹妈妈不高兴,却也依赖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看护。他们看起来变得更加“懂事”了,但这种懂事却更像是在“演戏”,因为他的内心是封闭的。在青春期后,那些长期被压抑的负面状况会一股脑地出现——要么冲动而反叛、自制力差、自我为中心;要么焦虑而抑郁,容易紧张,自我容忍度低。前者大多会成为我们眼中的“不良少年”,后者往往不能接受体制内教育种种考试的压力,有自杀或自残倾向。而妈妈往往只是想到我一切都是为你好,没有从孩子角度出发,这样造成的母子矛盾让她们的焦虑更大。
与母亲细腻的、保护性的教育相比,父亲的教育更加粗犷,也更加具有探索性。父亲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尤其是逆商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从一个坚强、乐观、豁达、勇于开拓的父亲身上,可以看到未来得自己。而父亲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话语不多但字字有用的指导,也要比母亲事无巨细的管理要有用得多。
虽然父亲的权威更重,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母亲更喜欢对孩子负责和宠爱孩子,与之相对应她的焦虑自然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