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点委屈孩子就哭,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性格情绪3-6岁6-9岁

家里是男孩子,幼儿园大班了,还是遇到点事情就哭哭啼啼的。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这么脆弱?

匿名 提问于 2016/07/14 18:33

收藏问题

专家回答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14 18:34回答了该问题

    爱哭不代表孩子就脆弱,冒然给孩子扣上脆弱的帽子,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我看来,哭对孩子的意义十分重大,他们的哭声中,往往都包括了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原因,但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让孩子受了委屈,还不让孩子哭,这个父母得都有多么的狠心啊,折射出父母对孩子认识上的空白区,以及因此体验到的面对孩子哭闹的无力感。

    须知,哭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一种“语言”。中国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很经典。对新生儿来说,会哭真的很重要,他们饿了、拉屎拉尿了、想要睡觉了,还有就是撒娇、想要大人抱抱,再有就是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等时候,如果不哭,大人如何才能知道呢?孩子们正如此才能生存下来。

    从这个角度说,那些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孩子,都是让人伤感的孩子。

    一般情况下,

    当孩子饿了,他会哭;

    累了,困了,他会哭。

    难过了,他会哭。

    孤单了,他也会哭。

    在孩子还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时候,他们多半用哭声表达。正常的小孩都是会哭的。什么样的小孩不哭?就是一直哭啊,哭啊,但总也不能得到回应的小孩,才不会哭。这样的小孩,总是看起来安静,内里藏着无边无际的绝望。

    当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他们会更多地通过学来的那些有限词汇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内心需求。什么样的孩子不能用言语表达呢?是那些表达了却总也不被父母听见的孩子;是那些一旦表达错了就可能遭遇批评的孩子;是如何表达都不被理解的孩子。


    所以,让孩子敢“哭”、会“哭”,是所有父母都该学会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办法:

    让孩子想说

    被压抑太久的孩子,就不会想去说。因为孩子发现,说了与没说,往往结果是一样的,甚至更糟。这种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倾听孩子。

    比如,小男孩哭的时候,别再上来就说:“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情绪未被看见的孩子,哪怕表面再“勇敢”,内里也是空的。强撑的,走不远。

    比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别总反复唠叨:“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今天有没有很听话?学习成绩怎么样了?”之类。完全不管孩子快乐与否、真正兴趣在哪里,最大的需求是什么,那么孩子也会越来越和大人疏远,懒得与大人沟通,因为觉得对方听不懂,说了也没有用。

    怎样是倾听?当孩子说一件事的时候,微笑注视他。适当重复孩子说过的话,表示你听懂了。如果孩子习惯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就需要引导孩子将自己的需求“说出来”,比如用“你的意思是,你想/不想……对吗?”因为得到了及时回应、正向支持,孩子会了解,他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得到某种需求的满足,那么,这样一种问题解决方式就被记忆了。

    让孩子敢说

    有时候,即便孩子很有说的欲望,可是孩子表达完了,大人并不接受,甚至孩子一说就会碰壁,那么长期以往,孩子也会变得不敢说了。

    比如孩子一哭,父母就说“不许哭”;孩子高兴地跳起来,大人说“不许跳,怎么这么没规矩!”女孩一笑,父母就说“女孩子要笑不露齿!”这样,孩子渐渐地变得沉默,因为他们体验了太多失败感受,最终再不敢开口。

    还有些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不断,过于专制,家庭气氛压抑,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恐惧感,当然就更不可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长期下来,孩子的性格慢慢就会变得胆小内向。如果家长想要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你绝对不能独断专制,一定要创设愉快、自由、和谐的氛围,而且需要去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接纳孩子会犯错的可能,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敢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让孩子会说

    很多低幼孩子,他们的“打人”“发脾气”“无理由哭闹”,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未学会更好的诉说方式。

    比如,一个打人或者咬人的宝宝,很可能他的逻辑不过是:因为爱你,所以咬你/打你。对他自己来说,咬人/打人是愉快的,但却无法理解别人的疼痛。所以,这个时候,大人不可过度反应,而是解释出孩子的意图,并引导能够被接受的示爱方式。若父母大惊小怪、粗暴制止,反倒可能固化孩子行为。

    也有一些孩子,他们是通过委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比如情绪低落、哭闹、就地打滚、自虐。如若这种委屈不被看见,孩子情绪还可能进一步失控,变得歇斯底里、攻击性强,甚至跟父母撕扯对打。

    这样的孩子,父母的脾气多半不太好,或者控制欲太强。孩子在通过哭闹、发脾气争得自己的一席空间,期望被看见、被尊重。所以,父母需减少对孩子的要求,并且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尽量予以满足,并逐渐通过让孩子“等一等”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

    故而,在面对哭哭啼啼的孩子时,是否想过他是否正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需要你的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