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这种观点?

亲子关系1-3岁3-6岁6-9岁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式家庭里,总会有一个专心工作不太重视家庭的爸爸,一个过于重视孩子的焦虑的母亲,和一个被爸爸妈妈管得太多以至于失控的孩子,你怎么看“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这种观点?

匿名 提问于 2016/08/22 15:47

收藏问题

专家回答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2 15:49回答了该问题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写出这样公式的人,不得不说,对中国家庭有相当的观察,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于悲观和以偏概全。着眼于问题不如着眼于解决问题,关注消极面不如关注积极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好过贴标签,而且而且还贴一个坏标签。


    这个公式被认可,说明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个模式是如何产生的?

    1. 缺失的父亲,是历史文化的沿袭,也并非中国独有。

    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被称为内人,堂客,男人在外面操持,女人在家里养儿育女。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如此,有数千万年的历史了。从原始社会,男女就开始分工合作,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育儿。男女一起外出工作,是工业革命后,解放了劳动力才有的。

    女人生养小孩,无可厚非,但近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也确实如此。父亲重要性在于为男孩子提供男子汉的模板,为女孩子提供模范老公的模板,为小孩建立规则,树立家庭的权威。



    2.焦虑的母亲,是因为家庭重亲子关系多过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的之间的距离过远,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是经济来源,不参与家庭生活,必然造成“焦虑的母亲”,母亲太过用力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缺乏安闲的态度,很容易焦虑。 根据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的理论,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的,这样家庭关系才会稳固、和谐。如果亲子关系优于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就会出问题,也将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记得我之前有一个40岁左右的来访者,她会天然的以为“那是孩子啊,肯定要以孩子的需求为先。他(她老公)这么大,怎么跟小孩子一般见识,闹什么脾气?!”女人拥有这类想法的不在少数,不过这类想法是在往外推男人,让他自动远离家庭。 当她认识到,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离婚危机缓解了,亲子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3.失控的孩子,是孩子在抗议这种失衡的家庭关系。

    如果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不能承受爱之重。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单亲家庭里。“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有你,你要好好的,争气!”但这样的意愿常常事与愿违,孩子会与母亲的意愿渐行渐远。

    孩子是家庭天然的调和剂。就像我之前的这个来访者,“孩子多么懂事,他都会跟我说,你不要跟爸爸吵,不必太顾及我。反而,我家那位更像孩子,你说,他还不如孩子懂事呢!”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关系不好,他们天然的为此担忧,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此负责任。所以,孩子失控,是在反抗家庭的失衡。


    所以,总结来说,问题在于母亲过度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父亲与家庭联结不紧密,让家庭关系失衡,最终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母亲是家庭的联结者,她具有更大的力量提升家庭能量,转变坏的家庭状况。孩子是家庭的守护者,但让孩子回归到孩子的位置。孩子不是第一重要的,夫妻才是家庭的引领者,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和角色。

    最后,重视夫妻关系的和谐和紧密联结,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