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自私小气时,要不要强制他与别人分享?

行为习惯3-6岁

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最近发现她比较小气,不喜欢让小朋友玩她的玩具,经常是玩着玩着小朋友就因为这些不和她玩了。上大班了还这样,是不是应该强制要求她跟别人分享呢,不想让孩子变成自私没朋友的孩子。

匿名 提问于 2016/09/23 13:44

收藏问题

专家回答

  • U12家庭教育2016/09/23 13:45回答了该问题

    没有生来就自私的孩子,多是父母后天教养的结果。在我看来,3岁之前孩子不懂分享,那是正常的,叫“自我”,不叫自私,这是由孩子们的发展阶段特点决定了的。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外部世界,而且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占有”,在确定自己的边界和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所以,父母应该少贴标签,多尊重孩子意愿。

    孩子3岁之后还不懂分享,一般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出现问题导致的。常见有两类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自私:

    1.孩子成长早期,父母没有给够孩子爱和关注。亲子间的和谐关系没能建立起来,加上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多采取命令、指责、批评的方式,更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发自内心的真情与关爱,亲子沟通自然难以顺畅。

    追根究底,孩子抵触的不是规矩,孩子是在用冷漠和抵触行为,表达对缺少关注与爱的愤怒。所以,先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再立规矩才可能有效。孩子也才能更自然、更有爱地与人相处,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和父母对抗上。

    2.在孩子进入社会化的年龄,父母缺少必要的示范、提醒。

    孩子3岁开始,社会化就提上日程了。可是,往往这个年纪,大人们仍然一口一个宝贝地叫着孩子,好吃的都是孩子第一个吃,或让孩子独吃。做任何事情都是孩子优先。一切仍然以孩子为中心运转。孩子只看见这一种人际模式,那就是你们都对我好,自然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们本来就应该对我好。

    这些孩子没有机会享受到“关爱他人、与人分享”的乐趣,自然“体贴、有爱心”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说,父母的引导很重要。父母做好榜样,比如平日里有好吃的,第一个先给家里的老人尝,孩子看到了,也就学会了。而当孩子缺乏分享意识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旁边及时提醒,当孩子有分享的行为后,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恰当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这样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就能逐渐得到改善。


    首先,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权,很容易导致孩子抵触分享、表现得自私。比如,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做过类似的事:随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给别人吃;把孩子的东西随意送人;强迫孩子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

    这样孩子会发现:原来分享是件这么讨厌的事情,一分享,我的东西就没了!对“分享”的体验这么差,孩子不喜欢分享,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物权,包括允许孩子的一些霸道、独占、排他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小气、自私的标签,不盲目地强迫孩子分享。尤其不要觉得孩子当众不分享,自己就丢面子。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呀!

    其次,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分享。比如,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分享时,明确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只是给妹妹玩一下,它还是你的!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或者,带孩子和更多小朋友接触,通过游戏或者日常接触,温和引导孩子分享。当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食物等,要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告诉孩子,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小朋友也会很开心的。

    让孩子看到分享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但不要说教。等到孩子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体验到分享不仅能带给自己快乐,而且该是自己的东西也并不会失去,孩子就会慢慢从抵触中走出来,乐于和他人分享。

    另外,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我始终认为:育儿方法好学,但是父母自我的成长却更加重要且艰难。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包括父母家人)着想。

    总之,面对自私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是迁就、满足、溺爱孩子,那么孩子最终会变成一个真正自私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是批评、甚至厌恶孩子、内心里远离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将会成为一个缺爱的人。相反,如果我们读懂孩子心里的那份“冷漠”是如何来的,去接纳他们,去爱和影响他们,那么孩子们就一定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