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

例如打人或被打。

匿名 提问于 2016/10/31 11:07

收藏问题

专家回答

  • U12家庭教育2016/10/31 11:08回答了该问题

    当孩子走出家门,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就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分享、爱告状、打人、被欺负、没有主见等等让父母担心的问题,而孩子打人与孩子被打的问题,又是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两种。

    分年龄详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机制孩子在不会说话之前的打人,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关注;1-2岁孩子打人,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3岁到6、7岁的大孩子打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除此之外,大人做了坏的演示和坏的榜样,还有强制性管制,也会强化孩子的行为。针对孩子打人,几个非常实用的应对办法 一岁以前的孩子,给他们安全感;1-2岁孩子,帮他们把情绪内化到游戏中去;

    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作用,并给孩子一个可替代的选项;

    增加孩子的运动量,消耗孩子的多余精力;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孩子用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

    孩子没有情绪上的问题,大人就不要去打扰

    我家孩子2岁半,是个小男孩。我从小在家教他有礼貌、谦让、友善的待人态度,所以他不抢玩具,也不欺负小孩,比他大的,比他小的,他都谦让。若有小孩从他手中抢东西时,他不会抢回来,而且好像还觉得挺好玩的,有时候还会笑。孩子总是这样会有问题吗?以后会不会更容易被欺负?我们有些担心。

    绝大部分时候,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并无危险性,基本都属于游戏,尤其是男孩子,他们会将肢体看成交友的方式。比如这个案例里,这个孩子会觉得“小争抢”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不认为是自己“被欺负”。这个时候,倒是大人有些焦虑了。

    所以,一般孩子们之间玩耍,有争抢,都属于正常。只要他们都投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并没有遇到情绪上的问题,那大人就不要去打扰。孩子之间有时候就是通过一些肢体的接触来交往的。他们之间的肢体接触更多带有游戏的成分,并没有太多“吃亏”不“吃亏”这样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尽到监护人的责任,确保孩子们的基本安全。

    而且,孩子现在没反应,跟以后“容易被欺负”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只要能在日常教养过程中,教会孩子界限区分,那么等孩子长大,若遇到触及自己的底线,Ta就一定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催逼。等孩子长大,自然不怕去做真正的自己。

    当孩子情绪有影响,帮助孩子正确归因

    前几天我从幼儿园接我们家宝宝回家的路上,发现他情绪不对,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在幼儿园拿玩具的时候被小朋友打了脸。我问他后来怎么样,他说老师看到后制止了那个小朋友。我不知道他最近在幼儿园是不是经常会受到这样的欺负,因为他以前特别活泼爱表现,最近变得也不爱说话了,总是委屈的样子。我该怎么引导他呢?


    孩子情绪有变化,说明这个事情对他来说是有影响的。当孩子讲述并求助了之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做正确的归因,跟他一起来解决问题。比如:

    引导孩子不要畏惧和逃避。遇到欺负自己的小朋友,直呼“不能打人!”以保护自己;

    引导孩子想一想怎么样应对 “如果他是一个凶恶的大熊,我们怎么去对待他呢?”“我们好好吃饭长个大个子,有力气了他就不敢欺负我们了对不对?”帮助孩子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一个4岁男孩,他打从开始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身上的伤就没断过。孩子看起来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只是有时候被打疼了,情绪会低落。这位妈妈为这个事情没少忧心。不过,她既没有一怒之下教孩子“谁打你,你就打谁”,更没有因此阻止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儿。而是陪孩子看那些富有力量对抗的绘本,或者干脆给孩子编故事。

    故事的背景常常是这样的:

    你的面前站着一个恶狠狠的人,不让你回家,你怎么办呢?

    宝贝,这有一条黑暗的路,你必须要走过这条路……

    现在,我们要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你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去消灭一头凶恶的怪兽……

    故事的结局,总会在妈妈一步步的引导下,让孩子战胜虚拟的敌人。而当孩子表现出退缩的时候,妈妈从不嘲笑。她甚至告诉孩子,自己曾经也很胆小。除此之外,妈妈还会多营造机会,让爸爸陪孩子玩力量对抗的游戏。说白了,就是“打架”。爸爸经常会被孩子打败,然后孩子就会兴奋地哈哈大笑。

    现在,他仍然不是一个强悍的孩子。但是,当别人有伤害他的动作时,他能够自己大声制止,或者走开。他开始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和谁一起玩……

    我相信,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有担当,又有智慧。

    当孩子求助时,教孩子更多的社交技巧

    “我家孩子两岁了,别人拿了她的东西后,她不去要回来,倒是自己乱发脾气。以前我都会鼓励她自己去拿回来,有时候孩子可以拿回来,也有时候会受挫。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别人抢她东西,她有时看看我,我朝她微笑,她偶尔会自己去拿回来,但有时去了想把小朋友的手掰开但又不敢下手,只能哭着发脾气,我会抱抱她说出她的情绪,但次数多了我也困惑该怎么办了,我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孩子这个年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了,她会希望自己很有力量去解决问题,所以遇到挫折就容易发脾气。

    一般情况下,遇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有冲突,建议大人不予干预。或者发现孩子情绪问题后,只是进行情绪安抚、共情。很快,孩子们自己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过,若孩子有明显的求助,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的眼神投向自己,或者有的孩子会牵着大人的手,希望大人去帮自己摆平,那么其实父母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再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告诉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提出“轮流”和”替换“的概念。引导孩子去跟别的小朋友说:如果你想玩我的玩具,那我们可以轮流来,我玩5分钟,你再玩5分钟;再或者:咱们不如交换着玩玩具,你玩我的,我玩你的。

    当然,这些技巧,如果能在日常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就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前融入互动游戏中,教会给孩子,是最好不过。

    不管怎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交往方式。做为父母,是否介入、何时介入、怎样介入,里面都有学问,不过“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任何一种解决策略的前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