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犯错,并且屡教不改的小孩,是否暴力比讲道理管用?

有时候发现大吼或者揍一顿,效果更显著,这是为什么?

匿名 提问于 2016/11/04 16:11

收藏问题

专家回答

  • U12家庭教育2016/11/04 16:12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做了一件在妈妈看来错误的事,于是妈妈采取了批评和冷淡的方式,想要以此减少孩子的错误行为。心理学上将导致某个行为减少的刺激(如妈妈的批评和冷淡),称之为“惩罚”。有语言上的鞭笞,也可以有身体上的体罚,通常,父母打骂孩子的行为,大都发生在孩子做了不被父母接受或允许的行为之后。通常,我们很多人并不觉得打骂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惩罚有什么不好,毕竟,我们就是在“棍棒出人才”的教育观下长大的。

    当它真的管用吗?不一定。

    “惩罚”这个刺激发生作用的机制在于,想要通过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使个体的某个行为消退:行为出现→施加惩罚(如打骂)→行为消退。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奉行“疼在身上才能记在心里”的棍棒式教育的根源——吃点苦才能记得住、才不会再去做。

    这种方式有用吗?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其实是站不稳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惩罚导致的真实结果跟父母想要达到的结果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另一方面,即使惩罚引发了相应行为的减少,也并非完全是由惩罚引起的,更多是因为父母的惩罚行为激发了孩子对爱的撤离的忧虑和担忧,是孩子因为害怕关爱减少而对惩罚行为所做的暂时妥协,而且遗憾的是,这种“妥协”只能在短期内“有效”,但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孩子可能会被打疲了无所谓了,或者被打怕了,变得没有自我了,不敢表达自己了。

    我想这一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的。

    鉴于此,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需要思索,“是否除了惩罚,我真的没有别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了?”通常,那些执著于惩罚孩子的父母通常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惯性思维之中:“我要给孩子一定教训,先冷淡她几天。”或是“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听我的?”“怎样才能让这个问题不再发生?”……

    这时,不妨强迫自己先暂停一下,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你会发现事情豁然开来:如,“孩子出现这个情况,是他碰到了什么难题吗?”“孩子出现这个问题,我需要怎么帮助他?”“这是一个错误还是一次试练?我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从中成长和获益?”……

    父母转换思路,从更长远一点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出现的短期问题就会自动解决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能脱离孩子自己解决,需要将孩子纳入进来,让孩子参与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自然,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也就更紧密了。

    需要牢记:孩子犯了错,惩罚孩子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基于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帮到孩子。唯有父母平等对待孩子,双方针对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孩子本人,相信孩子会更愿意尝试做出改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