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1岁
狼牙鹏妈于2016/07/20 14:44回答了该问题
我个人觉得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这是我们中医的传承,我们这一代就是这么过来的。
你去药店买明矾的时候医生会提醒你买熟矾,不要买生矾,当然现在药店也会给你配一些药如西洋参这样的掺在一起擦咯吱窝和大腿根部,其实不仅仅这2个部位(脚趾丫、脖子都是要抹的);
若你不放心,觉得会腌到宝宝,你可以将爽身粉活在一起。当然,若宝宝身上有破皮的情况(特别是肛门处)要立即停止抹,不然宝宝会不舒服哭闹的。
我有个堂姐,因为那时候大妈不懂这些,现在姐姐就会很不舒服,大妈每次提到这里都会很难受。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有必要给新生儿用明矾,至少100天。
陈妍妈妈于2016/07/19 18:18回答了该问题
两个因素需要思考:第一,出去是为了什么?是要学到国外好的教育模式,然后回国,还是说就是移民国外,融入人家的环境之中了。第二,好未来是指什么呢?国内拥有空间大,还是国外的空间大呢,这需要看孩子的兴趣。
回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国外的教育模式更自由,更轻松,更给孩子以选中的权力,但问题也很突出,如果孩子自己不努力,缺乏自控能力,也很容易就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真的放任自流了。因此,近期我们看到英国也开始学习中国的记忆教育模式,来让小孩子学好数学,打好根基。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太小出国,自控力不足,未必是好事儿,还是应该有一定基础后才出去,如初中以后更好一些。太晚,也很难融入国外的大环境。
回答第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先要什么,未来做什么,贸然决定一些事儿,很可能是舍本逐末,所以不建议太早为孩子做决定,可以创造各种条件,但最终由孩子决定。而决定之后,才能分析哪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孟母健康于2016/07/18 17:13回答了该问题
应该带宝宝去检查一下,如果身体机能没有问题的话,那就是饮食健康的问题了。三岁,奶粉应该定时定量,比如,早起后,睡觉前。少盐少油的菜,太咸会增加宝宝身体负担,可以尽量不加盐,应该从小培养宝宝喜欢食物本身自带的味道。垃圾食品不要买给宝宝吃,少从超市门前路过哦~~可以买一些不同口味的QQ维生素糖果,定量换花样解决孩子馋嘴问题~有一些麦片里面带水果干的进口小零食也解馋~~~水果都可以吃~~
陈妍妈妈于2016/07/15 11:28回答了该问题
你家宝宝才7个月,完全不用担心的。不要害怕影响孩子发音,多跟他说话肯定没错。先排除自己心理因素的影响,再带孩子去检查一下,如果孩子没有病理方面的原因,就多给她听故事音频,现在资源也很容易找。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7/14 18:37回答了该问题
关乎孩子成长的大事,是家长做主还是孩子做主,跟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成熟度有关。
自主生活阶段:
3~6岁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想自己做主,但是常常受挫,很多事情还得依赖父母。这时期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吃喝拉撒睡能独立完成,获取基本的人际关系技能,能简单帮助家长做家务就够了。
吃喝拉撒睡方面的事情,例如偏好方面,例如生活习惯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
生活的具体事物上,可以考虑孩子的偏好,但关于择园或者更大事情,虽考虑孩子的意愿,但是最终还是家长定夺。
但要注意,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让孩子理解和接纳。跟孩子讲清楚,孩子就会接受。
自主学习阶段:
7~12岁孩子,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以学习为主。这时期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能独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友谊开始发展。
学习方面的具体事情,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例如上什么兴趣班,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
自主思想阶段:
孩子13~18岁,是中学阶段,课业繁重,深沉的情感开始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一半成熟一半幼稚,虽生理上成熟了,心理上还需要打磨和锻炼。他们处在花季雨季,写诗,幻想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因为整个世界在向他们打开。
所以不束缚他们的思想,有利于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达成无限的梦想。但是,孩子的行为还需要管束,例如宵禁,例如不抽烟喝酒等等。
总得说来,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总体把控,具体放手的策略。
3-6岁,家长安排孩子的日常作息,营养均衡,至于睡前是听故事,还是听音乐,可以孩子自己选择。
7-12岁,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友谊的发展,提供方法和经验的指导。至于,他喜欢什么,喜欢和谁玩,都可以自己决定。
13-18岁,家长注意孩子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至于他想考什么学校,未来如何发展,只要他有充分的理由和能够承担自己的决定,就可以让他自己决定。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熟,渐行渐远。如果孩子刚刚3岁,家长要操心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7/13 10:03回答了该问题
当然不是,有的老人还会虐待孩子呢
只是老人普遍对孩子的要求都会比较宽松,溺爱孩子的原因总体上来说有两个。
一、社会价值感的缺失
我们通常说的老人基本上是已经退休了的回归家庭的老人,要知道在老人有工作的时候是有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工作成就感的,他做的事情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及肯定,满足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情感需要。可是退休后的老人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没有其他事可做,子女们也会认为这是老人应该做的,没有给予老人应有的情感的回应,而老人内心也是焦虑的空虚的。这时候的孩子就成了老人唯一的情感寄托,老人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喜欢老人依赖老人,孩子说一句最喜欢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了能让老人高兴半天,能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还是被人需要的,就会更加溺爱孩子。哦,不得不说,这是个死循环!
二、话语权的缺失
除了个别特殊家庭,现在和老人一起住的子女基本上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一切大小事情也都由子女做主,老人丧失了对家庭的话语权,他的建议和话语基本上不被重视,老人会觉得子女不听话了,没有人愿意和自己聊天了,嫌弃他了,内心会非常失落。而老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的要求,老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他可以替孩子做决定,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孩子想怎样会咨询老人,想要什么东西会央求老人,老人会觉得哇塞还是孩子好愿意听自己的话,找回了自己的话语权,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
我们常常埋怨老人太溺爱孩子了,从不寻找老人溺爱孩子的原因,现在才发现老人溺爱孩子和子女有莫大的关系。其实,老人过度溺爱孩子,是无法避免的~~重点是不能让孩子变成老人寄托和发泄情感的唯一渠道。所以,子女们平时要给老人多一点情感的弥补,多和老人聊聊天,凡事征求下老人的意见,鼓励老人拥有自己的生活,平时可以跳跳舞,学学老人感兴趣的东西等,老人有了事情做,情感得到了满足,子女再和老人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会好很多~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7/12 09:58回答了该问题
“别人的老公既忙着赚钱养家,回到家又悉心照顾家庭和孩子。看着我家老公就来气,回家就知道玩游戏、看电视,既不做家务,也不管孩子,有时还对我们大喊大叫的。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成为一个好老公和好爸爸?”
这样的烦恼,应该不是属于少数妈妈的。就我所知,很多妈妈都希望老公能够在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方面多花些精力,为自己分担压力,为孩子承担责任。但这往往是妈妈们的一厢情愿,也许吵过,甚至骂过,但都无济于事。
一般来说,女人在养育孩子方面,似乎更有天赋,也许缘于女性的细腻,更多缘于母性的光辉。相比女人,男人却更粗枝大叶、更缺少耐心。其实,老公和孩子一样,大多数都是需要培养,才能成才的。因此,妈妈的引导和鼓励就显得格外重要,绝不是训斥和怒骂能实现的。
1.首先转变老公的观念
“男主外、女主内”是很多男人的信条,也很符合人们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只要赚钱养家就行。在一些爸爸眼里,洗衣做饭、接送孩子等家务和育儿方面的事情,由老婆承担是天经地义的。
由于这样的认识误区,所以,很多爸爸压根儿就想不到自己还有教育孩子的重任。他们喜欢当“甩手掌柜”,能把孩子丢给祖辈的就丢给祖辈;能丢给妈妈的就丢给妈妈。
所幸的是,现在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开放,很多妈妈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很多爸爸开始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去,洗衣做饭不再是女人的专利。他们也愿意承担养育孩子的重任,接送孩子逐渐成为分内之事。
那些苦于难以转变老公观念的妈妈,完全可以让老公结交更多这样的好朋友,通过耳濡目染,很多观念的转变就会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完成。
2.让老公体验育儿的快乐
很多时候,老公不愿意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很少感受到育儿的幸福,打心底认为教育孩子就是一件苦差事。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不会主动出场。
在有孩子之前,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小孩的人,跟我几个亲外甥也不是特别亲。那个时候,总觉得小孩很麻烦,一会要吃饭喝水,一会又要换尿片,一不小心就会惹得孩子大哭大闹。很多男人在未当爸爸之前应该会有同感。
妈妈在陪同孩子成长的日子里,收获了太多的欢乐,早已把养育孩子当成了很享受的事情。几乎每一天,她们都会在陪伴孩子散步时放松身心,都会在跟孩子玩游戏中欢呼雀跃,都会在给孩子讲绘本时眉飞色舞。
育儿的快乐,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在生活点滴之中,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感受得到,只有我们用心感受才能寻找得到。
作为妈妈,也要经常跟爸爸分享养育孩子的开心事,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让另一半逐渐受到感染。同时,还要主动帮助老公发现跟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因为男人有时候是后知后觉的。
3.鼓励老公的学习和成长
没有任何人是天生就会做父母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步摸索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以掌握儿童心理,善于借鉴别人的育儿案例以丰富养育经验,勇于汲取别人的育儿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值得高兴的是,身处网络时代,很多育儿资讯、学习资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既有专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教育社区或论坛,也有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微博或博客,还有能够网络天下的百度或谷歌。
目前,关于亲子教育的公益讲座越来越多,免费或收费课程也开始不断推出。当然,亲子教育的相关图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既有大量引进国外的书籍,也有很多本土专业人士的专著。
妈妈在学习的同时,要尽量引导和鼓励爸爸多看看育儿书籍,多听听育儿讲座或课程,多进社区、论坛或微博讨论互动,多上网搜集育儿资讯。
当然,如果老公在态度和行为上取得进步,老婆还需要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最好是当着孩子的面或者亲戚朋友的面,通过具体事例多夸夸老公的优点。任何人都不会无理拒绝别人的赞美和赏识,男人也不例外。
4.维护老公的尊严和威信
老公毕竟不是孩子,即使他的某些行为还不如孩子令老婆开心,也不要对他大呼小叫,更不要污言秽语一阵臭骂。这不但会让他远离孩子,甚至还可能让夫妻关系陷入僵局。
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何况是更爱面子的男人。老婆尤其不能随便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训斥或者打骂老公,这是很多男人最忌讳的一点。无论老公在外面犯了多大的错误,都要给他留足面子,尽可能回到家里再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
同时,妈妈更要注意维护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威信。一般来说,在孩子眼里,爸爸更具权威。而这种威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时候就能派上用武之地。
如果爸爸感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具有一定地位、保留一份威信,感觉自己在老婆心目中具有一定尊严、保留一份自信,他们就会更加乐于参与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来,就会更加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7/12 09:54回答了该问题
袁咏仪日前参加好友伍咏薇节目《伍姑娘真识食》大曝自己当年有严重的产后忧郁,她2006年生下儿子魔童(张慕童),岂料夫妻关系却因刚升任新手爸妈陷入冰点。袁咏仪自述当时太过敏感,看什么都不顺眼,整天和张智霖大吵,夫妻感情消磨殆尽。
袁咏仪更说,有回吵完张智霖也火了,甩门走了出去,她才惊觉两人都忍耐得好辛苦,转念一想不再逃避,正视自己的产后忧郁,夫妻俩才携手挺过了这次危机。她对另一半的包容特别感激,若要为现在生活打分数,袁咏仪笑说是满分,觉得感恩的她已无欲无求。
所以,妈妈有了孩子脾气变差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大家普遍都有的现象。
因为一下子升级当妈妈了,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一时间有些措手不及,身心疲惫,再加上怀孕期全家人的关注点都在她身上,一直被重点保护,宝宝出生后全家人的关注点全部都在孩子身上,对她的关心自然少了很多,会有心理落差,些许失落是难免的。经过10月怀胎生下孩子整个过程是很艰辛的,这个时候试着多理解关心她吧~~慢慢会好起来的
孟母健康于2016/07/11 14:16回答了该问题
一般还是不会对宝宝的视力发育造成大的不良影响的,不必过度担心。只要不是使用强光长时间或连续的过多照射宝宝的眼睛的话,是不会对宝宝视力的健康发育造成影响的,以后在给宝宝进行照相时,需要注意尽量避免闪光灯的直接多次照射。
孟母健康于2016/07/08 11:28回答了该问题
宝宝身体发育各个方面都正常,且排除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不需要纠正,待宝宝添加辅食后,逐渐不再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就会慢慢瘦下来。
如是女宝宝超重较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控制体重:
1.,避免过度喂养。虽然母乳喂养要按需哺乳,但也不能“每哭必喂”。宝宝3个月以后,就要逐渐培养3~4个小时吃一次奶的规律了。夜间可减少喂奶的次数,因为宝宝夜间频繁吃奶不仅会造成营养过剩,还会影响睡眠质量。
2,对食欲过于旺盛的宝宝,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加喂白开水。而且别喂太饱,胃口撑大了,减肥不好减。
3,.适当增加运动。多让宝宝玩一会儿,如翻身,给他做做抚触、被动婴儿操等。
4,.妈妈注意饮食。妈妈不要吃含糖、脂肪太高的食物,否则乳汁中的糖和脂肪含量也会相应增高。
如果男宝宝就别太担心了,注意每餐别喂太饱。
孟母健康于2016/07/06 16:49回答了该问题
冲婴儿奶粉是先加奶粉还是先加水?这个问题一提出,可能对一些新手爸妈来说,好像并不重要,但是,别看冲奶粉看似简单,其中的学问可不小呢。新爸新妈一定要知道奶粉正确的冲调方法是什么,才能更好的让你的宝宝健康成长。
1.切忌先加奶粉后加水。正确的冲调方法是将定量的40℃~60℃的温开水倒入奶瓶内,再加入适当比例的奶粉。最好现配现吃,以避免污染。
2.切忌将已冲调好的奶粉再次煮沸。已经冲调好的奶粉若再煮沸,会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
3.切忌自行增加奶粉的浓度及添加辅助品。因为这样会增加婴儿的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便秘或腹泻,严重的还会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此外,当婴儿患病服药时,家长不可将药物加到奶粉中给婴儿服用。
4.喂奶粉时不需要再添额外的饮用水。因为只要正确地按比例调制奶粉,正常情况下婴儿是不会出现“上火”现象的。
孟母健康于2016/07/06 16:47回答了该问题
如果是母乳亲喂的宝宝,妈妈观察一下自己的奶水是否太急,如果奶水太急,宝宝喝的太快,就会引起吐奶并且从鼻子里面喷出来。如果是用奶瓶喂的,要将宝宝抱起,奶瓶底朝上,让奶液充满奶嘴,然后给宝宝喂奶,并且奶嘴的大小要适合宝宝的月龄段。另外,由于小月龄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胃呈水平状,就容易引起宝宝吐奶,所以每次喝完奶之后给宝宝拍嗝10-15分钟,不要搬动宝宝,喂奶前给宝宝换尿布。随着月龄的增大,吐奶的现象会逐渐减少,妈妈不用担心。
狼牙鹏妈于2016/07/04 14:01回答了该问题
手足口病并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疾病。大多数儿童都可以患病,基本在1周左右的时间。通过药物治疗即可。
首先,它是一个自愈性疾病。这一点在很多书籍、文章中都出现过。也就是说,不药而自愈的意思。不需要特殊药物,家人多注意点就可以自己痊愈的疾病。因此,大可不必太过紧张。
但,此病也有凶险的时候,今年6月份,全国就因为手足口有22名儿童死亡的。
它发病快,起病急;潜伏期1-3天不易察觉。很容易引起高热,导致一些列的脑炎、脑膜炎、还有肺部症状、再严重的会出现各种器官的问题。
但,及时治疗,对我们而言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主要还是多考虑下,卫生和消毒问题。孩子的卫生习惯,还有这个疾病的传播特点!如果你了解的多了,这个病没什么可怕的。不需要紧张。
最后就给你一个最关键实用的指标,发热38.5℃。可以作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高热不退的就严重。精神不好的就严重。
狼牙鹏妈于2016/07/01 14:55回答了该问题
母乳给宝宝带来的种种好处当中有一条最吸引妈妈们—吃母乳的宝宝更聪明。也正是这一条,让不得已给宝宝选择配方奶的妈妈们忧心忡忡—吃奶粉的宝宝不如吃母乳的宝宝聪明吗?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让数据和研究来验证吧。
►DHA是影响宝宝大脑发育的关键因素,奶粉和母乳中的DHA,哪个更胜一筹?
关于喂养方式对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有一些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在认知能力测试上获得更高一些的分数,于是人们认为,母乳喂养的宝宝更聪明。后来还有研究认为,可能是母乳中的DH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宝宝的认知能力有促进作用。然而人体本身无法合成DHA,母乳中的DHA含量完全取决于母乳妈妈在日常膳食中的DHA摄入量。
所以,海岛国家的妈妈母乳中的DHA含量通常要比内陆国家的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DHA只是婴儿配方奶粉的可选成分而非必需成分。
狼牙鹏妈于2016/07/01 14:44回答了该问题
会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一样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了28种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柯萨奇A16;和EV71型;同时EV71型也是最容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类型。
这28种病毒都会引起疾病,但我们身体对每一种病毒只会产生一种抗体来对抗它。而其他的类型(只要你没有感染过的)都会具有威胁。人体不会因为一种抗体而产生交叉保护作用。
每年的5-7月,9、10月都是手足口的高发期;
0-6岁的儿童是高发人群,3岁是最容易得手足口病的。
我也见过7岁以上的儿童患有此病。还见过成年人患有此病。但都是少见病例。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大家没需要害怕。
曾经的一个小孩,2年内得了3次手足口病。是我见过的最多的一次了。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6/30 17:07回答了该问题
按照正确的观点来看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出现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的经历。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啃咬指甲,有时反映出一种心理情绪。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
当然,咬指甲其实和搓手抖腿抓耳挠腮啥的差不多,都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据统计,在7-10岁小孩中30%都有咬指甲的习惯,其中有一小部分会把这种习惯带到长大以后,比如一输球就吃手的詹姆斯同学,还有很多人都存在咬指甲,比如图片上的天王刘德华等等。
对于咬指甲个人观点还是不建议的,可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习惯和强迫症
孟母健康于2016/06/30 14:45回答了该问题
当然可以的,宝宝一出生就会游泳,在妈妈肚子里有羊水包围着,游泳是本能,大了就没有这种本领了。让宝宝游泳的好处是很多的,可以锻炼宝宝的肺活量,一星期让宝宝游两次就可以了,每次15分钟左右,不然活动量太大,宝宝也吃不消!
孟母营养于2016/06/30 10:25回答了该问题
导致回奶的因素:
原因1,来奶初期宝宝吃不到
有些宝宝因为黄疸或者其他原因,出生后不能留在妈妈身边,妈妈这个时时候心里着急,虽然产后两三天奶就涨了,可是宝宝吃不到,新妈妈没经验,就涨着不管,更不做热敷按摩处理,这样涨两天后,奶就开始少了,结果等宝宝住院回来,奶水不足,只好给点母乳给点奶粉,然后又着急追奶。有妈妈奶涨后有硬块没处理,导致开始发烧,高烧后奶水就回没了。
原因2,心情不好,吵架生气导致回奶
就像问题里的这位妈妈,本来月子里头是个大奶牛,可是后来跟老公闹矛盾了,生气后奶水悄悄溜走了。然后开始坚持不懈的追奶,好不容易追回来了,结果又和婆婆吵架了,奶水又少了真是可怜了孩子!
原因3,危险的乳房硬块,就是回奶杀手之一。
经常有妈妈因为涨奶后奶水堵塞淤积成块,有没有及时处理掉,慢慢演变成乳腺炎并伴随发烧,治疗退烧后,奶水一下子少了,甚至几乎没有了。有些妈妈因为懒省事,半夜奶涨也不起来挤排,结果也可能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原因4,盲目自信,放纵口欲
自认为自己就是个大奶牛,天天飚奶,所以平时不注意,酸冷回奶的东西通吃,结果慢慢的奶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中资源匮乏。
原因5,家人的影响
奶是越吃越多,但有些老人觉得奶粉好,有营养,又不差钱,加上奶牛妈妈自己也不坚定立场,奶粉吃多,母乳吃少,奶水也就越来越少了。
原因6,奶少不舍的挤,涨得时候忍着等孩子吃
有些奶少的妈妈喜欢攒奶,宝宝睡觉或者不在身边时,奶涨了不舍不得挤排,想等见了宝宝或者醒了吃,结果造成恶性循环,身体收不到要产更多奶的信心,越攒越少,甚至有些妈妈攒奶的时候也发生高烧,退烧后奶水就回掉了。
其实这些错误的原因都可以归结起来,就是哺乳期要尽量顺其自然,及时的排奶喂奶,保持心情愉快,不乱吃东西,奶水少也不要焦急,慢慢的调理,总之,为了孩子,最好是母乳喂养,保持给孩子充分的营养!
陈妍妈妈于2016/06/29 09:28回答了该问题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还得去找人算命这样来给孩子取名字,我个人是不喜欢的,不过各取所好。
我先在网上收集了很多好听的名字,然后分类,男孩一类,女孩一类。
男孩找出三个合意的,女孩也是。
然后再给老公看,一起讨论,最后确认男孩一个名字,女孩一个名字。
名字,首先读起来要好听,笔画要简单(很讨厌那些给孩子取名字,字偏僻,笔画多的,敢情以后读书不是你写名字),字意较好。怕跟别人重名,可以先找自己喜欢那个读音的字,然后再看看同类读音,有哪些字,如心、欣、芯、馨,同个读音其实有很多字,从中选就好了。
陈妍妈妈于2016/06/28 11:02回答了该问题
有了孩子之后不能说比以前快乐了,但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而且快乐比痛更多。
快乐是因为有了孩子,这是女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孕育了一个新生命,从此当上了母亲,宝宝给我带来和以前不一样的人体体验和快乐。每天和孩子一起成长,他的喜怒哀乐就是我的心情写照,情绪跟着他一起变化,他快乐的时候我无比快乐,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有点心疼难受。
总之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带来的快乐比麻烦要多很多,这也一种做妈妈的幸福体验吧,好好享受这个美好的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