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岁
狼牙鹏妈于2016/07/01 14:44回答了该问题
会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一样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了28种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柯萨奇A16;和EV71型;同时EV71型也是最容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类型。
这28种病毒都会引起疾病,但我们身体对每一种病毒只会产生一种抗体来对抗它。而其他的类型(只要你没有感染过的)都会具有威胁。人体不会因为一种抗体而产生交叉保护作用。
每年的5-7月,9、10月都是手足口的高发期;
0-6岁的儿童是高发人群,3岁是最容易得手足口病的。
我也见过7岁以上的儿童患有此病。还见过成年人患有此病。但都是少见病例。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大家没需要害怕。
曾经的一个小孩,2年内得了3次手足口病。是我见过的最多的一次了。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6/30 17:07回答了该问题
按照正确的观点来看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出现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的经历。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啃咬指甲,有时反映出一种心理情绪。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
当然,咬指甲其实和搓手抖腿抓耳挠腮啥的差不多,都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据统计,在7-10岁小孩中30%都有咬指甲的习惯,其中有一小部分会把这种习惯带到长大以后,比如一输球就吃手的詹姆斯同学,还有很多人都存在咬指甲,比如图片上的天王刘德华等等。
对于咬指甲个人观点还是不建议的,可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习惯和强迫症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6/30 17:03回答了该问题
我的观点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不可取。
不统一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会让孩子失去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而长此以往,孩子会在性格上形成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不大合群、胆怯这些个性特征。
在家庭里,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教养冲突,实际上让孩子陷入极大的痛苦中,而家长却常常不自知——
问题1:父母的威信降低 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意见不一致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问题2:孩子完全失去了方向 容易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有些孩子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守妈妈的规定,于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问题3:孩子会产生罪恶感 或者怨恨父母
有些孩子还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性格发育。此外,在情感上,孩子理所当然地偏向于保护自己的“防空洞”一边,而对挥舞大棒的一方产生怨恨。这种怨恨要比父母双方同时挥舞两条大棒产生的怨恨程度要深得多。所以一不小心孩子就会怨恨父母,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4:造成不可挽回的阴影 缺乏安全感
孩子会内心会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长期的矛盾教育导致孩子对人不信任,形成颓废心理、缺乏责任感。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极影响。调查发现,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怎么解决:
当孩子还在襁褓时期时,建议爸爸跟妈妈能够先针对教养小孩的问题加以讨论,这样可以避免在往后教养孩子的时候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爸爸跟妈妈不可避免地总会出现持相反意见的时候,即便如此,孩子在现场的时候,爸爸跟妈妈也应在和气、平稳的气氛下达成共识,可以先以其中一人的意见为主,让孩子有一个可遵守的行为准则,然后趁着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好好沟通。
假如爸爸跟妈妈讨论后的共识与之前要孩子遵守的准则不同,也不要尴尬,向孩子认错,因为孩子也能在爸爸妈妈道歉并告知新的准则的时候,学会勇于承认错误,这对孩子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父母们,千万别再自以为聪明地唱着红脸白脸了,越是将自己脸谱化,越是在走向一条危险的路。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6/30 17:02回答了该问题
1、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完成,总是去依赖别人。
2、对自己的长辈说话没礼貌,很大声。
3、自己的玩具乱扔乱放,不爱惜。
4、做错了事情,然后不能承担,在你面前说谎。
孟母网家庭教育于2016/06/30 17:01回答了该问题
现在社会中父亲承担了更多的外在压力,如房贷、奶粉钱、家庭开支等等,他们的压力在大部分家庭中是大于母亲的,所以他们会对孩子投入更少的精力,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抛给了母亲。这就导致妈妈们在重压之下越来越焦虑。
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如:老人碰瓷、人贩子、奶粉不安全、工作不好找等等问题让承担了教育责任的母亲更加焦虑。一方面,她们担心孩子的安全、健康,把孩子好好地保护在家里,不让他们出门,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家务事,
但另一方面,她们也了解在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因此逼着孩子去“比别人更优秀”……别人家的孩子对妈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孩子有一丁点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就会迎来妈妈的失控情绪——数落,冷淡,或者和上面故事一样的神经质般的哭泣。
这让孩子随时随地处于紧张之中——他生怕自己哪点惹妈妈不高兴,却也依赖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看护。他们看起来变得更加“懂事”了,但这种懂事却更像是在“演戏”,因为他的内心是封闭的。在青春期后,那些长期被压抑的负面状况会一股脑地出现——要么冲动而反叛、自制力差、自我为中心;要么焦虑而抑郁,容易紧张,自我容忍度低。前者大多会成为我们眼中的“不良少年”,后者往往不能接受体制内教育种种考试的压力,有自杀或自残倾向。而妈妈往往只是想到我一切都是为你好,没有从孩子角度出发,这样造成的母子矛盾让她们的焦虑更大。
与母亲细腻的、保护性的教育相比,父亲的教育更加粗犷,也更加具有探索性。父亲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尤其是逆商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从一个坚强、乐观、豁达、勇于开拓的父亲身上,可以看到未来得自己。而父亲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话语不多但字字有用的指导,也要比母亲事无巨细的管理要有用得多。
虽然父亲的权威更重,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母亲更喜欢对孩子负责和宠爱孩子,与之相对应她的焦虑自然就更大了。
孟母健康于2016/06/29 16:47回答了该问题
夏季是宝宝常见疾病的多发季节,父母要非常注意宝宝的日常饮食以及日常护理,做好宝宝夏日防病20个注意事项。
一、勿过多食用冷饮
冷饮是小儿喜欢的食品 一定要限制摄入量。过多摄入冷饮会引起小儿胃肠道疾病,也可伤害牙齿。冷饮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二、三十度。胃黏膜受到过冷刺激后,黏膜血管强烈收缩,胃内 分泌紊乱。胃酸、胃酶分泌锐减,使胃的消化、杀菌、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儿童胃黏膜非常娇嫩,很易造成“冷食性胃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症。若冷饮不合格,还可造成细菌性胃肠疾病。过多食冷食还可影响小儿牙齿发育,尤其是换牙期。
二、小心食用熟食
夏季蚊蝇较多,细菌容易繁殖。食用熟食一定要倍加小心,尽量不食用熟食,熟食要经过高温消毒后再给孩子吃。
三、不要食用剩饭
即使是放在冰箱中,也要加热后再吃。冰箱不是消毒箱,冷藏室中的细菌同样可污染食品。
四、避免肠道传染病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如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性肠炎等,注意饮食卫生,是阻断肠道疾病的有效方法。
五、避免蚊虫叮咬
尤其是到野外游玩时,野外蚊虫有毒,小儿被咬后由于毒素作用,局部会出现严重的红肿,甚至发烧。另外,蚊虫也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没有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小儿,更易被传播上,即使是接种了乙脑疫苗也有被传染的可能。
六、防止日光性皮炎
夏季日光中紫外线指数大,应注意避光。尤其是对小儿眼睛的保护。配戴太阳镜一定要注意太阳镜的质量,劣质的太阳镜不但不能有效的防止紫外线的辐射,反而会损害眼睛。涂抹防晒霜时也要注意质量和防晒系数。
七、预防哮喘
夏季花粉、粉尘、驱蚊药等等,都可成为过敏原,引发小儿哮喘。
八、慎用驱蚊药
以防夏季哮喘,或中毒反应。
九、预防“红眼病”
不要混用毛巾,到游泳馆游泳时要注意馆内卫生。去年夏季,秦皇岛市中小学生有将近八成患“红眼病”,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病程达半月甚至更长,主要是游泳孩子密度大,游泳池中水的消毒不及时。要常规使用滴眼液。注意隔离。
十、夏季穿得少,要注意小儿摔伤
尤其是膝关节是最易受伤的部位,而且不易康复,要注意保护。
十一、科学使用空调、电风扇
不要把室内温度调得太低,一般情况下,室内与室外温度之差不超过7摄氏度。
十二、注意小儿皮肤护理
避免出痱子。
十三、生瓜果,生菜中可能附有虫卵
吃进后可在人体中生长、繁殖,到秋季时,虫卵变成成虫,是小儿罹患肠虫症、胆道蛔虫症等的主要原因。小儿不宜食半生食品,如涮海鲜产品、肉等,吃半生的淡水海螺、螃蟹等可感染上肺吸虫病。小儿手上和指甲缝中可存在蛲虫卵,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使小儿患肠蛲虫症。
十四、夏季通风
开窗睡觉时注意不要有对流风,空调的冷风口和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小儿吹,尤其在小儿出汗时更应远离风口。
十五、多饮用白开水
任何饮料都不能代替白开水。
十六、补盐
小儿夏季出汗多,要适当增加盐的摄入。
十七、午睡
夏季日照时间长,晚间睡眠时间相对少,要让小儿午睡。
十八、苦夏
因夏季炎热,小儿食欲差,但消耗不少,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保证小儿生长需要。
十九、进商场、游乐场、冷饮厅等场所
室外是烈日炎炎,进入带有空调的场所时,小儿汗毛孔突然关闭,会发生外感风寒,很易患感冒。一定要注意小儿出汗时不要马上进入带有冷气的房间,要擦干身上的汗水,穿上长裤长袖衬衫;到室外后再换上短衣。这样虽然费事,却能避免小儿患病。
二十、防止小儿中署
夏季要让室内通风,即使是有空调的房间,也要定时开窗通风一定的时间。不要让小儿在烈日下玩耍,多饮水。尤其是婴幼儿,家长总是怕着凉受风,往往穿太多,不敢开窗,造成小儿中暑。
孟母健康于2016/06/28 14:11回答了该问题
【3岁以内,大部分都有肋骨轻微外翻的现象】
肋骨轻微外翻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肚子里有一块分割胸腔和腹腔的肌肉,叫做膈肌。膈肌附着于倒数第二根肋骨的内侧。
3岁以内的宝宝,膈肌还比较僵硬,所以向内侧牵引的力量会比较大。宝宝抬手的时候,膈肌往里一收缩,倒数第二根肋骨跟着向内移动,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肋缘有点外翻的样子。
偏瘦的宝宝看起来更明显。宝宝平躺,或者做双臂上举等动作时,都会更明显一些。
【3岁以上,肋缘外翻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3岁以后,宝宝的膈肌发育成熟,弹性逐渐正常,内牵力量减弱,肋缘外翻的现象慢慢就会缓解和消失了。
我们观察3岁以上的孩子,肋缘外翻的情况寥寥无几。
宝宝发育中很多现象是随着正常生长逐渐解决的,容易被扣上“缺钙”的帽子,其实真的不用着急,过多补钙反而容易造成便秘等问题。
陈妍妈妈于2016/06/28 11:06回答了该问题
宝宝为什么会怕打针?
1.本能反应
针头扎进身体,当然会引起人体的不适,这种感觉别说是对宝宝,即使大人也不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宝宝会害怕、会抗拒,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2.环境影响
打预防针的环境跟平时的生活场景有巨大的差异:来往的人群、哭泣的宝宝们、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消毒水的味道。这种氛围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无论多么勇敢的人,即使是大人,到了陌生的环境,也一定会变得比平时更敏感。更何况,宝宝在医院是体验过疼痛这种糟糕的感觉的。
3.大人紧张
有的大人带宝宝打针前就各种担心,其实,情绪是会传染的,朝夕相对的宝宝,也会感知到大人的紧张和担忧。如果大人都不能淡定,宝宝怎么可能泰然处之。
宝宝面对种种压力无处释放,一到医院就哭闹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事,让宝宝更怕打针!
1.欺骗宝宝:我们出去玩!
许多爸妈会在打针当天欺骗孩子说,今天只是出去玩,结果却跑去医院打针,这种方式很不可取。孩子之所以一看到医院大门就哭,也许是有了被骗了的糟糕感觉吧!
2.吓唬孩子:再乱蹦就打针!
许多长辈经常会这样吓唬孩子:你再这么蹦个不停会生病的,到时候让医生给你打一针,你就知道疼了。这样一来,痛的记忆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强化,甚至被放大了,本来可以承受的痛觉,似乎变得难以忍受。
怎么能让宝宝感觉好一些?
1.安静环境
宝宝会哭确实和现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家长可以先观察一下注射室的情况,如果注射室孩子多,可以先带着孩子到别处玩,等人少安静的时候再来打针。
2.速战速决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给宝宝准备平时喜欢玩的东西,衣服先解开,提早排队,一进注射室就打针,不拖拉,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打针问题。
3.情景模拟
去打针前,应该提前告诉孩子明天要去医院打针,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小宝宝可以和他一起玩打针的玩具,让他知道听诊器、针管的样子、用法和作用。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宝宝可以事先在家里以做游戏的方式告诉他第二天要打针的情况,把情景和他模拟一遍,孩子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就不会慌乱。
4.转移注意力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了,宝宝都怕打针,带一些宝宝喜欢的玩具,打针前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打针时让宝宝玩玩具,或者一直逗他说话,分散他对打针的注意力。
5.大人淡定
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宝宝少有打针不哭的,如果家长自己都不镇定,慌乱的情绪也容易影响宝宝,所以家长们自己也要冷静,给宝宝安全感。当大人淡定了,孩子也会淡定起来。
6.接纳情绪
打针会疼、会怕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此时应该对宝宝表示理解和关注,而不是一味地不许宝宝哭。还不能熟练使用语言表达的宝宝,哭就是他的语言。妈妈可以帮他用语言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表达之后,孩子自己也会冷静一些的。可以问宝宝:打针的时候是不是有点疼?你要是感觉难受,就哭一下。
陈妍妈妈于2016/06/28 11:05回答了该问题
对夫妻来说,这是一段重要契约的结束,可能还伴随着爱恨情仇的转变。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着对“家”的理解将要重新定义。
但首先,它对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后,才是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大事。这个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颠倒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在这样一场分离事件中,两个伤痛、委屈、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伤害自己、对方以及他们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万事皆有因果,离婚只是时间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往前回溯,是夫妻两人如何处理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往后延伸,是他们如何评价这段婚姻与对方。这一前一后加起来的言行累积,对孩子的影响,才远远大过离婚这一个“点”。
“成为父母之前,他和她都是情感动物”
人说到底是情感动物,而不是理性动物。理性生活,是一小部分哲学家的理想,却从未被广泛地实践过。
在所有的神灵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是希腊诸神,因为他们没有空灵的“神性”,也没有高尚的道德(这些都多难做到啊);他们放肆自己的七情六欲,只图活个痛快,哪怕放纵之后是长久的痛苦。所以希腊神话里,充斥着迷恋、诱惑、劈腿、嫉妒、欺骗、控制、杀戮……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无论什么时代,都会在人们最热捧的故事中被一遍遍重复着,证明着它们对人的致命吸引力。
在结成夫妻的两个人之间,常常有无法向外人言传的深情或怨恨、亲密或疏离、忠贞与背叛……也因此能激发出其他人际关系都无法想象的炽烈情绪。当这段关系走到尽头,这些极端的情绪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平复,就会演变成为口不择言的诅咒、不甘心的复仇或者绵绵不绝的自怨与自怜。
这样两个人,是红尘中最普通的男女,这些激烈的情绪,也是人世间最常见的心情,只是很难展现给外人罢了。这两个人,无论有过多少温存与战争,当由他们的身体结合而诞下一个新生命时,当他们成为“父母”时,这些温存与战争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了。
“扔给孩子世界的原子弹”
不要以为,一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从此被催熟为大人,不,你去仔细凝视很多父母,会看见他们内心藏着一个委屈的小孩,当他们以为受到攻击和伤害时,就会像三岁小孩一样失控,耍赖、破罐子破摔、乱发脾气……什么都来。
一个网友说:“在父母离婚整个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静的就是我。他们分居时,每次单独见到我,就会用恶毒的语言诽谤、诋毁对方,对着我哭穷、诉说委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父母至今针锋相对,提起对方这么个人就情绪失控,什么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能倒出来,什么负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对方身上。”尽管这位网友以冷静的语气回忆着,我们却不能忽视,在离婚家庭里,对孩子最具原子弹级别的伤害,就是这样恶毒的诋毁和失控的委屈——他们无情地离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摧毁了一个孩子最可靠的依赖,残酷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本该最爱你的人,不爱你;不仅不爱你,他/她还是个穷凶极恶的坏蛋。
这对男女在相互厮杀时,全然忘记了孩子的需求,甚至会把孩子当作复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争夺到自己的阵营,灌输仇恨,巩固自己的士气。
如果你去问这对杀红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们会生气地回答:“我是为了孩子好,我说的都是事实!”你很难想象,这些人在公司里、在朋友面前却常是温文尔雅、心平气和的。
或许,这段婚姻,这段感情,真的伤透了他/她的心,让他/她变成了一只呜咽着、可怜的、虚张声势的野兽。一个长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尽管他/她本身未察觉,怨恨却已经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毁掉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一对相互诋毁、相互扔炸弹的父母,必然把孩子的情感大后方炸成一片废墟。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离婚,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负面影响,反而会树立一个妥善处理复杂情感的好典范。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远远少于相互结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会觉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开端的模样,而是看它结束的样子。
因此,离婚或危机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如果你感觉内心有强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将这种情爱中的怨恨转移给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后仍然伤痛难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情绪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个悲伤的小孩的故事。
“给孩子最大的保护,是诚实、智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离婚事宜一旦启动,两个大人就要处理一系列的实际事务:分割财产,协商抚养权、抚养费,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变动,孩子可能需要转学,以及未来的再婚、家庭重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只有一个核心要把握,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绪时,每一个在分手边缘的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要全盘否认这段感情吗?还能回忆起曾经的心动和美好吗?我还能客观地评价他/她吗?当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点?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爱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吗?他/她或许也没那么糟糕,只是我们尽力了也无法在一起?这些年来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吗?我的婚姻就要结束了,我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吗?我是怀着恨意分手还是自由的心态?我还有信心去创造未来的情感和生活吗?”
如果你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感受到的不是尖锐的怨恨,而是有几分体谅、豁达与乐观,还留存一份缓和宁静的心绪,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内心宽阔的父母,孩子也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份真诚、勇气与创造性。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选择拼命(甚至是通过作假的方式)营造一个和睦无缺的环境,才是对孩子负责。生活是复杂的,男女感情也是复杂的,这并没有一种标准单一的模式,对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这是每个生命天生的力量,因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尽管显示了生活的某种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实生活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平和、豁达、自信的,孩子就会体现出极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当我说要写一篇关于离婚的文章,需要一些亲身案例时,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对父母离婚的开明心态。
一位网友说:“初中时父母离婚,之后跟着妈妈生活,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感觉父母只是选择自己要过的人生。看到他们的经历,我就觉得,一定要跟爱的人在一起,即便不爱了也希望好来好去。”
我问:“父母在分手这件事上是否处理得比较得当?没有太失态过?”
她回答:“对,没见过他们吵架,之后也没听过他们相互抱怨,所以觉得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离婚,当时她年纪更小,因为我是‘过来人’,就去问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现得更豁达,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决定。”
另一位网友说:“父母在我幼儿园时期离婚,之后跟随父亲生活成长,节假日或寒暑假会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因为所居城市并不大,所以即便不是节假日,周末有时也会和母亲一起出来逛街吃饭等。我个人目前工作两年,单身状态,谈过恋爱,对恋爱和婚姻都无排斥或者阴影。对我来说,父母离婚并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我很想说父母离婚其实挺好的,因为本不合适的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只会更不幸福。”
这位网友更是耐心地列举了身边几个单亲小伙伴的故事,认真地说:“我觉得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一次失误,跌倒了再站起来。我这些同学的父母大多都有着稳定的工作、正常的社会关系,私人生活也无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这些朋友的父母几乎从来不去指责离异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对待我们,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长,并没有因为离异或单亲就有了特殊变化。”
原来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并支持父母的离婚决定。当然,从他们的叙述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一定在之前就拥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并不担心离婚会改变父母对他们的意义。
还有一位网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写离婚,奥巴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哦。”我去查了奥巴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就敢和一个黑人(也就是奥巴马的父亲)结婚、怀孕、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祖父母,从未对“抛妻弃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极力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 ”、“你的爸爸能够应付任何情况,让每个人都喜欢上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育儿的本质”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1980年的奥斯卡影片《克莱默夫妇》,里面涉及了女性对“妻子、母亲、自我”身份的迷惘和挣扎,女性解放思潮与“离婚潮”给传统家庭模式带来的冲击,父母分居对子女养育的挑战,社会性别分工的局限之处……
不过说到底,这是一对普通男女的故事。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有不满、有埋怨、有伤痛,因为两人矛盾不可调和,最后也离婚,但是,他们都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内心的困境,也没有以孩子为借口放弃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我、亲情、生活的理解也愈加丰富而成熟。
当我们说育儿时,我感觉我们常常忽视“生命教育”,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潜力无限的生命。许多父母整天看育儿经,却逃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滞、呆板和狭隘。生命的成长不是学习加减乘除和微积分,而是要去学习“活着”这件事。生活不是一个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澜壮阔的。
一个生命活着,有许多重要的内容等着他去发掘:如何获得生存的资本,如何辨别美好的事物,如何应对常见的挫折,如何处理细腻的感情,如何调理变动的情绪,如何发现活着的乐趣,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就像鱼每时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时每刻的言行,在告诉孩子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处理离婚这件事时,有的父母展现了可贵的气度、智慧和真诚,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启蒙。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父母,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孩子可能会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会伤心和难过,但只要身为父母的你总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会更理解热爱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义。
“不离婚的伤害”
有许多家庭认为,为孩子好的底线就是“不能离婚”,他们认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对孩子的保护。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关系长期冷漠、紧张、尖锐、充满敌意,双方也缺乏改善的动力,那么,“不离婚”就只是将孩子囚禁在一个冰冷、恐惧、荒谬、摇摇欲坠的环境里。
离婚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伤害,与不离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对孩子的伤害,是同等级别的。这种确切的伤害,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被证实着,看一下大家发给我的真实案例:
A说:我爸妈离婚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五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全不会在乎我的感受,还不如离婚。后来,幸好他们离婚了,不要觉得我无情。
B说:虽然是长大了才离婚,但是贯穿童年的争吵让我习惯去逃避,不听,不想,不看,可是到头来还对我说我们对你好,熬到你长大才离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经被伤透。
C说:说实话,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大约小学时候就已经挺貌合神离的了。互相折磨,一个不顾家,另一个怨懑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来关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侣就尝试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闭自己,早就从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说:从小我爸就对我妈很冷淡,我妈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很痛苦,好像很对不起她,长大后,我劝我妈离婚,她还是离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因此,不必轻易挥舞道德大棒敲向离婚的夫妻。离婚的,未必就不爱自己和孩子;从不离婚的,也不一定就爱自己和孩子。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啊。
陈妍妈妈于2016/06/28 11:02回答了该问题
有了孩子之后不能说比以前快乐了,但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而且快乐比痛更多。
快乐是因为有了孩子,这是女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孕育了一个新生命,从此当上了母亲,宝宝给我带来和以前不一样的人体体验和快乐。每天和孩子一起成长,他的喜怒哀乐就是我的心情写照,情绪跟着他一起变化,他快乐的时候我无比快乐,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有点心疼难受。
总之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带来的快乐比麻烦要多很多,这也一种做妈妈的幸福体验吧,好好享受这个美好的人生阶段。
孟母网儿童阅读于2016/06/27 17:56回答了该问题
儿歌的作用真不少啊,经常哼唱儿歌有很多好处:
(一)儿歌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需要.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二)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陈妍妈妈于2016/06/24 10:31回答了该问题
关于孩子被打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父母的干预越少,孩子的智慧越多
我查阅资料后,才发现孩子大人与被打,都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他们在摸索中与对方交往,不住地通过肢体语言去试探两人之间的边界和底线。只要孩子的情绪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不过去插手。
当然不插手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要在一旁观察,保证孩子不会受到伤害。
但是也不能参与到孩子的争斗当中去,拉着别人家的孩子,叫自己家的孩子学会还手。或者两个大人因为孩子的问题吵个不可开交。
所以,只要孩子情绪没有啥变化,大人就让他自己学会处理和面对这些问题,孩子将会成长的更快。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坚强其内心
很多孩子被挨打,是因为内心不够坚强。对于经常被欺负的小孩子,妈妈用还手的方式去教孩子,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要懂得还手他早就还了,也不至于一直被欺负。
对于这种小孩子,父母要陪孩子读一些关于力量对抗的绘本,让他明白“恶势力”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并教他在虚拟的世界里去打败“心魔”,战胜虚拟的敌人。
也可以让孩子和爸爸一起玩“打架”的游戏,一方面能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告诉孩子对方并没有多么可怕,让孩子面对被欺负时,敢于大声制止,或者快速跑开。
所以,我们常常说尊重和爱,也包括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争端,让他学会自我保护,能够用自己所接受的方式去应对一切被欺负!
艺高人胆大
看《叶问》以及很多武侠小说时,我们都会发现,越是武功高强的武者,越不爱展示武功,更不好斗。但他们无所畏惧!
所以,面对性格温和的孩子,可以送去学跆拳道。
因为以他们的性格,就算学得再好,也不会主动欺负别人。这点我很放心!
不建议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去学武术和跆拳道,那会更可怕!
学跆拳道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另一方面让她的内心可以变得坚强起来。因为她明白,我只是不愿动手,不然撂倒你分分钟的事儿。也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当然这个得看她自己的意愿了。毕竟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解决办法。
所以,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不懂得还手的孩子并不是怯懦,没出息,他只是不愿意!
我们得找到或者协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处理方式,这才是真正的爱和责任!
陈妍妈妈于2016/06/24 10:25回答了该问题
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吗?需要。
--为什么?因为有一定可能是由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自闭症等问题导致的。
--怎么排除上述因素?最好先由言语治疗师评估判断是否语迟,然后可能再转诊。
--若这些问题都已排除,但孩子语言就是很落后呢?孩子可能有“特定型语言障碍”。
--说话晚的孩子能否自行赶上?约50%能,完全因人而异,需专业人士判断预后。
--对家长的建议?尽早诊断、尽早干预(低龄儿童主要通过受言语治疗师培训后的家长来干预)。
--有哪些“说话晚”的指标吗?有。可详细参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0-3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上的正常发育历程碑以及红灯信号。
陈妍妈妈于2016/06/24 10:23回答了该问题
我比较要开导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小时候玩的东西比较多,有一段时间爆丸特别流行。我记得当时好像一共有12个,有一个我找了两个月才买到,当时凑齐了好开心。
但是后来我妈有一个一起打麻将的朋友带她小孩来我家,我也不知道这个小孩大概几岁,应该比我小一两岁。
一开始我还很开心的把我的玩具分享给他玩,玩的蛮开心,但是他要走的时候,抱住了他妈妈的腿,说想要我这个爆丸。
我当时就觉得很莫名其妙,我的东西,已经分享给你玩了,为什么还要说出这种话,做出这种事呢?
我妈没说什么,让我自己做决定,那个小孩子的妈妈一边说着自己的小孩,一边对我说送就送了,一个玩具。
那个时候我就愣在原地,不知道该说什么,然后我爸听到动静就出来了,他说:我孩子喜欢的东西,就别硬要拿走了,你孩子要是喜欢你就带他去买。
说完就送客去了,回来之后对我说:你喜欢的东西,别人问你要的时候,你就死守着,守不住了告诉我,我就不信了,还有人能强迫我的孩子。
所以啊,也许在你眼里那是小孩的玩具,但是在孩子看来,那却是他心里需要守护的东西。
孟母健康于2016/06/23 17:26回答了该问题
高发季节:夏季
起因:
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好发于皱襞部位。
症状:
好发于皱襞部位,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出汗后明显增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天气转凉后好转,诊断不难
护理:
1.局部治疗
局部外用清凉粉剂如痱子粉外扑,或用清凉止痒洗剂如1%薄荷炉甘石洗剂、1%薄荷酊;脓痱可外用2%鱼石炉甘石洗剂、黄连扑粉。
2.全身疗法
瘙痒明显时口服抗组胺药。脓痱感染时选用抗生素。
Tips:
1.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以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蒸发。
2.衣着宜宽大,便于汗液蒸发。及时更换潮湿衣服。
3.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常用干毛巾擦汗或用温水勤洗澡。
4.痱子发生后,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5.不要用热水或碱性肥皂洗,也不能用凉水刺激,要用温水洗浴。
孟母健康于2016/06/23 17:25回答了该问题
婴儿能吹空调吗?炎夏临近,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宝宝不满周岁,能不能吹空调呢?夏天宝宝可以吹空调吗,这是很多妈咪想问的问题。
对此专家小孟建议:“可以用空调降温,只要使用规范,不会有太大问题。”
其实婴幼儿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稍高一些就会满头大汗,如果持续高温,那么就会因此出现中暑、痱子等问题。所以说大夏天,可以适当使用空调给宝宝降温。
健康空调宝宝怎么“吹”?
有的父母怕孩子热,盛夏时节家里时时刻刻都开着空调,这对孩子非常不利。因为汗液的排出本身就是身体的自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排出毒素。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整天呆在空调房中,导致毛孔收缩,排汗减少也会让孩子的汗腺发育不良,将来很难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1、何时使用空调?
由于宝宝身体机能对温度的调节和适应能力都较差,因此过高的温度就会使宝宝身体出现不适。如因为太热而精神差、睡不安稳,肠胃功能出现紊乱,甚至一些小婴儿还会出现脱水热的现象,因此当外界气温高于35℃或室内的温度超过28℃~30℃时,就有必要为宝宝启用空调降温了。
2、如何进行温度控制?
如果宝宝处于活动或清醒状态,室温在26℃~27℃是最让宝宝感到舒适的。同时妈妈还要注意室内外温差的变化,不要让这种温差太大,如果宝宝经常进出室内,那么空调设定温度不宜低于25℃,否则容易感冒。
如果宝宝处于睡眠状态,那么就应将室温控制在27℃~28℃度左右,而且温度应该慢慢往下调,如设定28℃时如果宝宝还是出汗,则可以下调到27℃,直到找到一个宝宝舒适的温度,并记得为宝宝用毛巾或小被盖住腹部,以宝宝不出汗为最好。
3、开空调前的准备工作
妈妈应先将房间彻底通风,然后再关上门窗或将门窗留有一道小缝。如果是新装修的房间,室内有气味,最好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要定时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在密闭的房间内造成甲醛等气体吸入过多,影响身体健康。
4、何时关闭?
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和汗腺都未发育成熟,对内外温差的调节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就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宝宝醒来一个小时前关掉空调,可以让室内的温度逐渐与室外的温度一致,等宝宝起床时室内外的温度差异已经不大。
夏天空调怎么吹,宝宝才不会生病?
夏天是空调大显神威的时候,但同时妈妈们也在担心,宝宝吹多了很容易感冒发烧。所以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一份夏天空调使用手册,只要照着做,宝宝想生病都难。
1.有汗不吹空调
虽然是夏天很热,但是也要经常带宝宝出去运动运动。宝宝外出活动必然是一头汗,回家后一定要先擦掉身上的汗水,并且换上干爽的衣服后再开空调。
2.温差不宜过大
注意空调的温度不能打的太低,一般维持在24-26摄氏度,室内外温差也不要太高,气温高时保持在6-7℃,气温低时不可超过3-5℃。除此以外,空调风速也不要开太大,他可不是电风扇。
3.不要直吹宝宝
在使用空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空调的出风口,不要直接对着宝宝吹。这是因为直接对着宝宝吹,会导致他血管收缩、体温下降,引起各种疾病。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开房门,用客厅的空调降低室温。
4.定时开窗通风
为了保持室内温度,窗户需要关闭,时间久了室内空气非常污浊。所以即便使用空调,也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要注意补水
开空调的副作用就是空气会变得非常干燥,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妈妈们要及时给宝宝补水,比如多吃水果蔬菜、喝温开水等等。除此以外,妈妈们也可以使用加湿器提高室内湿度。
6.不要频繁出入
开了空调之后,房间内外会有不小的温差,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让宝宝频繁出入房间,否则他就可能因为温差而出现消化不良、感冒等问题。
7.及时关闭空调
一般等到夜里,室外温度会逐渐降低,外面的风也会比较凉爽,所以此时妈妈们就要及时关闭空调,打开窗户,不仅省电还可以防病。
8.一定要定期清洁
空调的过滤网、冷却盘和散热片上,经常会附着很多脏东西和细菌,如果没有及时清洁,那么宝宝就可能因此生病。清洗起来也比较方便,只要买专业的空调消毒剂按照说明书操作即可。
9.穿着长袖长裤
宝宝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会感觉有点冷,所以最好给他穿上纯棉的长袖长裤,必要的时候加一件衣服并且穿上袜子。
10.多去户外走走
不要总是把宝宝关在空调房里,夏天早晚还比较凉爽,所以不如趁着这个时间带他到外面转转,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免疫力。
孟母健康于2016/06/23 17:24回答了该问题
夏季到了,不少宝宝总是习惯性的自己光脚丫,这是不好的一个习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孟分享给大家的,夏季让宝宝光脚丫的危害吧。
宝宝光脚容易形成脚伤
随着宝宝月龄增大,活动范围等也多了很多,当他高兴的时候,就会手舞足蹈,当他不高兴的时候,还会蹬脚哭闹,不停的活动会给宝宝增加皮肤和脚趾损伤的机会。有的宝宝甚至因为光脚丫都把足跟的皮肤磨破了。
小宝宝的皮肤细致幼嫩,从小没有养成穿袜子的习惯,光着脚丫到处乱跑容易使皮肤粗糙磨损,所以还是给宝宝准备一双袜子吧。
宝宝光脚穿鞋脚部易受损
如今市面上的小儿皮凉鞋或人造革凉鞋花样百出,几乎都是成人凉鞋的“缩小版”,很受妈妈欢迎。但有的儿童凉鞋因为材质和制作工艺过程中,会受到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直接接触到宝宝细嫩的皮肤,就会磨损宝宝的双脚,粗糙的皮肤还有可以形成脚垫,好好的一对小腿就不美观了。
宝宝光脚容易着凉
对于还不会走路的宝宝来说,体温调节功能还没发育成熟,产生的热量较小,散热能力较大,如果在开着空调的室内光脚丫,或者在起见阴天的室外光脚丫,都会容易导致宝宝的足部受凉,而足部是于脾胃相通的,血液循环中,容易把“凉”带到脾胃,宝宝也就着凉了。建议夏天室内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摄氏度,外出散步时,给宝宝穿上袜子和鞋子。
宝宝光脚易得肠胃病
小宝宝因为免疫系统等方面尚未完善,尤其在夏日细菌容易滋生的季节,如果宝宝再光脚丫,无形中就增加了皮肤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灰尘或者污渍容易透过皮肤进入宝宝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宝宝夏天经常拉肚子也就这么形成了。
夏季让宝宝光脚丫的危害,我们一起看看上面的分享,一起保护宝宝的脚丫吧。
孟母健康于2016/06/23 17:23回答了该问题
很多妈妈们有强迫症!看到娃耳朵里有耳屎,就要动手弄一弄!这里中招的妈妈有吗?
各位家长们首先要明白:耳屎会自动排出,一般而言,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耳屎对孩子有益处:
好处一:耳屎能清洁耳道
孩子的耳屎中含“耵聍”,它可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以及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起到清洁耳道的作用。
好处二:耳屎能杀菌
耵聍味苦、油质,能驱逐飞入耳内的小虫,捕获入侵的细菌。而且耳屎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
好处三:耳屎能保护耳膜
幼儿教育专家提醒你,儿童的鼓膜比蝉翼还要薄,非常娇嫩,一旦遇上猛烈声波直冲耳道,会损害到鼓膜,甚至造成破裂导致失聪。而耳屎能保护鼓膜,起屏障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掏耳朵危害大:
危害一:经常给孩子掏耳朵,除了让孩子少了耳屎对耳朵的有效保护,容易受细菌、噪音的侵袭外,还会导致损伤孩子外耳道娇嫩的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危害二:容易刺伤孩子鼓膜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肯定有家长会疑惑,那孩子耳朵都塞满了!还不挖吗?
那肯定要弄的,但也是有方法的:可以使用棉签帮助小朋友轻轻的弄一弄!毕竟小朋友还没有发育成熟,一切都在成长中的。
陈妍妈妈于2016/06/23 16:54回答了该问题
蹲下来,不只是指在生理的高度上尽量地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而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因为只有在心理上父母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
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只有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才能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陈妍妈妈于2016/06/23 16:52回答了该问题
男生爱喝可乐因为可乐最销魂的地方有几处:
一是打开盖子,第一口可乐将喝未喝之时,那种渴望此为喝之前最销魂之处。
二是第一口可乐裹挟着细密的气泡冲入口腔,二氧化碳气泡刺激舌苔,此为销魂。
三是第一口可乐通过咽喉,带来的酥麻感,此为销魂。
四是可乐下肚后的一个饱嗝,排出浊热之气,此为销魂。
一瓶可乐,销魂之处仅四处尔,所余大半瓶可乐,私以为如鸡肋尔,固古人云:最是那第一口的销魂~
当然,其他的碳酸饮料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可乐传奇的出身--感冒药水,神秘的配方,军用物资的背景,带来了感官和心理的双重刺激。
经常喝可乐对人体真的有害处
1,可乐含有咖啡因,长喝上瘾。
2,可乐含有碳酸,喝多了对身体不好。
3,没有什么蛋白质等,缺乏营养。
4,长喝会发胖,因为他含有糖。
5, 此外,还有以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刚开始面世时,因其口感好,产生的气体能把胃里的热量带出来,给人舒适和兴奋的感觉。喝习惯后,人们就会对碳酸饮料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实际上,碳酸饮料没有任何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