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岁

1-3岁

  • 孟母健康2016/08/24 11:29回答了该问题

    宝宝满1周岁之后,应根据具体的饮食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补充维生素D。

    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需要补充4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如果一直喂母乳的话,至少要坚持到宝宝1岁半至2岁。

    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因为配方粉含有维生素D,所以到宝宝每天能吃600-700毫升配方奶时,就可以不用在额外补充维生素D了。

    【经常晒太阳,要不要给维生素D减量?】

    很多爸爸妈妈有一个误区,认为宝宝晒了太阳就完全能够补充维生素D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一方面爸爸妈妈担心宝宝晒伤,所以都会注意防晒,不会让宝宝在阳光照射下长时间玩耍,也就降低了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

    另一方面,晒太阳晒多久,让阳光照射多大范围的皮肤,能合成多少维生素D,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清楚,也不容易掌握。

    宝宝体内维生素D不足,可能导致血液中的钙不能很好地沉着于骨骼等部位。所以为了保证满足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求,应该采用有效日照+口服补充的方式。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3 15:48回答了该问题

    生过孩子的人知道,当妈妈是件辛苦的事,有时候会让人感觉无助、焦虑,甚至偶尔简直要发疯。

    正因为如此,就算有片刻冥想时间,也能让你的世界更加明亮。

    花几分钟时间放松一下,关注呼吸,平静思绪,能帮助你应付这一天将要面临的一切。

    推荐专属于妈妈的5个冥想方法!

    冥想时间1:你正在给宝宝喂奶的时间。妈妈颂词:“我在当下。”

    把椅子或沙发当成你的冥想垫,在这里,你只专注于宝宝和自己的呼吸。“这一刻,不要去想你要做什么、你原本该做什么,让自己放松下来,沉浸在你和宝宝这段安静的时间里。”Miller说。从数自己的呼吸开始,然后,注意自己的肚子,意识到在一呼一吸间,肚子是如何一起一伏的。从这时开始,只需要数数就好,吸气数1,呼气数2,再吸气数3,以此类推。“就算只数到10,也能帮助你从各种分神的事中安静下来。”Miller说。数到10的时候,呼气说出妈妈颂词,然后再从1开始数。

    冥想时间2:你带着宝宝散步时。妈妈颂词“脚踩大地。”

    将推着婴儿车散步时间转换成走路冥想时间,你只需让呼吸与步伐一致就好。使用4字词语会比较有用(脚踩大地,快乐无比,顺畅呼吸),有利于将你的呼吸与脚步融为一体。“如果你这一天感觉不太好,专注于积极的句子能够帮助你;强调你当下正在做的事,能够加强你的意识,代替你大脑中的杂音。”专家说。

    冥想时间3:你的学步宝宝大发脾气时。妈妈颂词:“我有耐心。”

    “你周围越是喧闹,你就有越多的机会找到内心的宁静。”RocheSproul说。还有什么时机比宝宝哭闹发飙时更适合实践这一理念呢?试试看:不要回以大喊大叫,会越来越紧张,而是试着有意识地放松你的下巴、脖子、肩膀上正集聚的张力。深呼吸,呼气时专注于放下紧张情绪。是要承认,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如果你能专注于呼吸哪怕10秒钟,也能帮助你理性地回应宝宝,而不是完全出于本能的回应,RockeSproul说。对付在汽车后座上打闹争斗的孩子时,也可以用这一招。

    冥想时间4:你终于能一个人待着了。妈妈颂词:“我已经恢复。”

    不管是宝宝白天小憩,还是夜晚宝宝睡着之后,或是有人来接替你照顾宝宝几个小时,都有一长串的事情在等着你做。不过,这段安静的时间,也是进行相对正式冥想的最佳时机——在做其他事情之前,花5分钟冥想吧。找一个舒服的地方,让你能够坐直,闭上眼睛,吸气,然后呼气的同时数“1”,接着吸气,呼气数“2”,一直数到4。这时再重新开始。“只数到4,然后重新开始,能够让你在放松的同时,保持警醒,因为冥想的目的并不是失去意识。”专家说。如果你又想起了需要做的一堆事,那就明确要做什么事,再放开它们,回来继续数自己的呼吸。

    冥想时间5:夜晚,孩子睡着了,你却十分清醒时。妈妈颂词:“我很放松。”

    任何曾在半夜清醒地躺在床上的妈妈,都知道这个可怕的怪圈:你睡不着,脑袋里装好多事,然后你开始看表,非常担心,如果现在还睡不着,那明天该有多累!“让折磨我们的嘈杂大脑安静下来,正是冥想要做的事。”Mille解释道。停止看表,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让呼吸越来越深,并放慢节奏。然后,想象自己把挤在大脑中的所有东西全扔到了垃圾桶,“这样你就清空了大脑,能够安然入睡。”

    冥想是如何起作用的?

    冥想如此有力量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抵消压力的生理反应。“时间一久,由于压力而释放的激素,比如肾上腺激素,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甚至某些癌症的危险。”AmitSood医生说,她是梅奥诊所的医学教授,也是《梅奥无压力生活指南》(TheMayoClinicGuidetoStress-FreeLiving)的作者。当你冥想时,你就减少了这些化学物质的释放,增加了安多芬和其他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的释放。

    结果就是:你的脉搏放缓,血压降低,你能够清醒地思考。Sood医生表示,大部分研究测试冥想对于神经系统的效果时,都使用至少15分钟的冥想。不过几分钟深深的、放松的呼吸,也对你有好处。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2 15:57回答了该问题

    可能很多家长一想到自己裸体和孩子一起洗澡的画面,就会觉得十分尴尬。总觉得心里怪怪的,放不开。甚至有人告诉我,他曾因为小时候看到父母的裸体,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负面影响。

    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儿子海婴进行性教育的时候是一点没有神秘性的。赤裸的身体,在洗浴的时候,是并不禁止海婴的走出走进。实体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答,见惯了双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没有什么惊奇了。”

    那到底通过共同洗澡来对孩子进行身体教育是否是一个可行且适宜的教育方式呢?会不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呢?

    其实,亲子共浴时一种非常好的性教育方式。

    一方面这是十分合理、恰当的帮助孩子认识男性与女性,大人与孩子的身体区别,满足了孩子对身体的好奇,同时也避免孩子因为好奇去偷看或触碰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而产生误会甚至伤害。

    另一方面,共浴的同时,家长也可以教孩子如何清洗自己的生殖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其次,可以间接或者直接告诉孩子,人的身体是美好的,生殖器如同眼睛、手、脚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一部分。让孩子愉悦的接纳自己的身体。

    但是亲子共浴还是要讲究4个原则:

    1.自然。如果父母能够很自然的把身体展示给孩子看,不遮遮掩掩,就像展示自己的手给孩子看一样自然。那并不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恰恰是父母遮遮掩掩,紧张的表情无形中告诉孩子生殖器是一个不好的东西。

    父母自然的展示,能传达给孩子父母是接受、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而这种态度可以很好的引导孩子愉悦的接纳自己的身体

    2.年龄。弗洛伊德把孩子的性发育划分成几个阶段,其中3-6岁叫性蕾期。在这个年龄段中,孩子对异性的身体充满了好奇。他们会好奇异性的生殖器是什么样的。他们也并不会觉得生殖器是一个特别丑陋甚至恶心的东西。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家长把自己的裸体包括展示给孩子看,以此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

    但是孩子在6岁以后,家长还要告诉孩子什么是隐私部位。因此不太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洗澡。如果孩子提出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儿童性教会本、图画来展示给孩子。如日本的儿童性教育绘本《小鸡鸡的故事》就是一本非常的家庭性教育工具书。


    当然如果孩子在6岁以前就已经表现出不太愿意和父母一起洗澡了,父母也可以停止共浴。总之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3. 必须是孩子提出看父母裸体的要求。而非父母突然哪一天在从没有一起洗澡的经历下主动把裸体展示给孩子看。当孩子提供要和父母一起洗澡的时候、或者要看父母的裸体时,父母大方的答应孩子即可。

    4.爸爸不产生勃起的生理反应。


    如果共浴时,孩子提出各种尴尬的问题怎么办?

    比如:为什么我和爸/妈身体不一样?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没有小鸡鸡?为什么妈妈乳房这么大?为什么爸爸的乳房这么小?为什么爸爸的小鸡鸡这么大?

    家长可以回答:因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是不一样的,男孩子有阴茎(小鸡鸡),女孩子有阴道(小妹妹)。女孩子的乳房长大以后会变大,而男孩子的乳房长大以后不会变大。但是男孩子长大以后阴茎会变大。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就像你长大以后个子会变高一样。

    为什么爸爸/妈妈下面有很多毛?

    家长可以回答:这些毛叫阴毛,每个人长大以后都会长阴毛,当然也有人不会长。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你长大以后也会长。阴毛可以很好的保护我们的生殖器官。

    我长大以后也会变成爸爸/妈妈这样吗?小鸡鸡会和爸爸一样大嘛?乳房会和妈妈一样大嘛?

    家长可以回答:是啊,等你长大了,你也会变成爸爸/妈妈这样。就像你个子会不断变高一样。

    如果孩子提出要仔细看甚至摸异性家长的生殖器,还是刚才的那4个条件。如果家长能很自然或者伪装成很自然的状态,给孩子看或者摸也无妨。孩子看完以后觉得也就那样,自然而然就没了兴趣,也就不再好奇。

    但是如果孩子看完以后,在今后的生活中还提出要摸爸爸的阴茎时,爸爸可以很明确的拒绝。并且告诉孩子:爸爸不能给你摸,因为这是爸爸的隐私部位。爸爸不喜欢别人摸自己的隐私部位。同样你的阴部、胸部、屁股都是你的隐私部位,你也不可以给别人摸。你的身体是由你做主的,你可以拒绝任何人触摸你的身体,哪怕他摸你的手、捏你的脸,只要你不喜欢都可以拒绝。所以,爸爸不能给你摸我的阴茎,因为我要保护好它。它是我非常宝贵的生殖器官。

    最后,在合适的年龄(6岁以前)通过共浴来给孩子进行身体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性教育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真的无法跨过自己心里的一道坎,那也无妨。但是,当孩子提供出与性相关的问题时,请家长正面去回应孩子的问题。不必遮遮掩掩,或训斥责怪,孩子仅仅是好奇,你回答他了,他也就不好奇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2 15:50回答了该问题

    1、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妈妈就特别关注孩子,孩子哭了、打个嗝、放个屁,有一点小动静妈妈都会跑过去看看,“妈妈黏孩子”这种感觉陪伴孩子长大,所以当孩子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就变为孩子粘着妈妈;

    2、孩子可能在某一两次事件中受到了刺激或者伤害,孩子又小,自我保护能力不够但又有畏惧心理,就会去寻求外界的帮助,妈妈是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所以显得很黏妈妈;

    3、当孩子很黏很黏妈妈的时候,妈妈也从来没有拒绝过,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依赖感相互存在,那就谁也离不开谁了。

    其实,随着孩子长大的过程,有时可以适当“忽视”孩子有的行为,毕竟到了外面的世界,孩子也需要慢慢建立“自立”的能力,遇到事情,他也需要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不能事事都是妈妈代劳。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2 15:49回答了该问题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写出这样公式的人,不得不说,对中国家庭有相当的观察,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于悲观和以偏概全。着眼于问题不如着眼于解决问题,关注消极面不如关注积极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好过贴标签,而且而且还贴一个坏标签。


    这个公式被认可,说明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个模式是如何产生的?

    1. 缺失的父亲,是历史文化的沿袭,也并非中国独有。

    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被称为内人,堂客,男人在外面操持,女人在家里养儿育女。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如此,有数千万年的历史了。从原始社会,男女就开始分工合作,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育儿。男女一起外出工作,是工业革命后,解放了劳动力才有的。

    女人生养小孩,无可厚非,但近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也确实如此。父亲重要性在于为男孩子提供男子汉的模板,为女孩子提供模范老公的模板,为小孩建立规则,树立家庭的权威。



    2.焦虑的母亲,是因为家庭重亲子关系多过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的之间的距离过远,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是经济来源,不参与家庭生活,必然造成“焦虑的母亲”,母亲太过用力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缺乏安闲的态度,很容易焦虑。 根据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的理论,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的,这样家庭关系才会稳固、和谐。如果亲子关系优于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就会出问题,也将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记得我之前有一个40岁左右的来访者,她会天然的以为“那是孩子啊,肯定要以孩子的需求为先。他(她老公)这么大,怎么跟小孩子一般见识,闹什么脾气?!”女人拥有这类想法的不在少数,不过这类想法是在往外推男人,让他自动远离家庭。 当她认识到,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离婚危机缓解了,亲子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3.失控的孩子,是孩子在抗议这种失衡的家庭关系。

    如果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不能承受爱之重。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单亲家庭里。“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有你,你要好好的,争气!”但这样的意愿常常事与愿违,孩子会与母亲的意愿渐行渐远。

    孩子是家庭天然的调和剂。就像我之前的这个来访者,“孩子多么懂事,他都会跟我说,你不要跟爸爸吵,不必太顾及我。反而,我家那位更像孩子,你说,他还不如孩子懂事呢!”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关系不好,他们天然的为此担忧,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此负责任。所以,孩子失控,是在反抗家庭的失衡。


    所以,总结来说,问题在于母亲过度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父亲与家庭联结不紧密,让家庭关系失衡,最终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母亲是家庭的联结者,她具有更大的力量提升家庭能量,转变坏的家庭状况。孩子是家庭的守护者,但让孩子回归到孩子的位置。孩子不是第一重要的,夫妻才是家庭的引领者,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和角色。

    最后,重视夫妻关系的和谐和紧密联结,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9 18:15回答了该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说谎是被父母逼出来的。

    下面我列出常见孩子说谎的原因,知道了“为什么”,也许能避免父母因为不懂误伤孩子了。

    说谎原因一:孩子分不清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建议做法:呵护孩子的想象力,等待孩子自己学会区分

    3岁前后的孩子,随着视野的愈发开阔,以及情感和语言的丰富,想象力也在飞速发展。放着烟花的西瓜,会游泳的蝴蝶,长了翅膀的老虎如此之类,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阶段非常正常。

    由于看得多,感受得多而模糊,而现实经验又少,孩子们往往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楚,于是会根据自己的愿望去思考,拿想象代替现实。所以,大人看到的“说谎”,不过是孩子在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和孩子的品行毫无关系。

    此种情况,我给父母们的建议是,鼓励孩子的想象力,顺着孩子的“童话故事”往下说,如此不仅能够满足孩子内心想象出的那个愿望,而且对大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呢。以后,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去体验、去开阔视野,持续丰富认知的过程,陪在旁边多解答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很快就能够从现实与想象的一片混沌中走出来。

    说谎原因二:孩子害怕受到惩罚

    建议做法:孩子犯错的当下,要引导孩子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问题本身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大概在三岁以后,当孩子再有撒谎情况的时候,那可能就是源于他害怕受到惩罚。比如有的时候,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错,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就是一顿揍。孩子当然会害怕,孩子一害怕,下一次犯错的时候,就会采用一种逃避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避免受到同样的责罚。相反,若父母能够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予以接纳,并帮助孩子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那么情况将会大不一样。孩子不仅学到了正确的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不会在下一次犯错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责骂。

    很多爸爸妈妈会问:“我的孩子撒谎,是不是有道德上的问题?”心理学家克尔伯格认为,7岁以前的孩子,其实不存在一个明显的道德区分的问题。当我们不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时候,能更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说谎原因三:孩子在寻求父母关注

    建议做法:多关注孩子吧!被父母关爱和肯定,是孩子重要的心理养料

    曾经的语文课本里有过一个“狼来了”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独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实在太孤单,于是向山下的村民撒谎,说狼来了。于是所有人都紧张地向他跑来,关注他和小羊的安危。课本里自然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判这个孩子。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正是在这样的谎言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因为他内心渴望被关注、渴望关怀。

    孩子在6岁以前,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安全感,需要获得来自父母的情感上的滋养。然而父母却以为所谓的“富养”,就单纯是指物质上的富,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却被忽视了。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制造的社会问题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其实是次要的,即使家庭富裕、衣食不愁,他们仍然有可能去偷窃,去抢劫,去伤害他人。所以,要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还要先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此外,还有一种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表现欲较强,喜欢把事实夸大,表现出来也是在撒谎。说到底,这是孩子在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寻求大人的关注。

    如果发现孩子的确爱“说谎”,并且已经在说谎了如何应对?我还有几点提醒:

    提醒一: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

    爸爸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即父母首先不要撒谎。

    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爸爸明明不想去上班了,在孩子面前,跟老板打电话说:“老板,我今天头疼,所以我不想去上班了”。此时,孩子可能就觉得撒谎没什么,不想做什么事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就不做了。所以,下次当孩子不想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会跟你说:“爸爸我不想去幼儿园。”爸爸回问:“为什么?”孩子的回答是:“因为我今天肚子疼”。

    也许他今天没有肚子疼,只是不想去幼儿园,也可能时间久了,他真的会肚子疼,因为他会把很多焦虑具体化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去说谎了。

    提醒二:不急于去评价孩子,先调查清楚事实真相

    七岁以前,如果孩子真的说谎了,可能是他有意地在隐瞒一些事情。譬如说孩子今天跟你讲:“爸爸,我今天跟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但是小朋友把我给推倒了,我没有哭”,爸爸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平时都是哭的,为什么这次没有哭呢?一调查,可能是他把别的小朋友给推倒了,别的小朋友可能哭的很厉害,他只不过是转移了一个方向——孩子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你一些做错的一些事情。

    所以,当孩子撒谎的时候,我们先不要忙着去责怪或者批评,甚至去动手打孩子,我们一定要先弄明白他撒谎背后的原因和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中国的很多父母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特别急于去评价一些事情,比如你这样做不对,或你这样做就对了。但是请父母想一想,当你不能了解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时候,以及你不在现场的时候,你怎么能很正确的做出一个评价,你的孩子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呢?

    所以,面对孩子撒谎,尤其是需要去关注孩子背后的需求。

    提醒三:帮孩子分析说谎的严重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真的分不清楚,撒谎会给他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所以,孩子3、4岁以后,尤其是当孩子开始上小学以后,父母就要去跟他做分析:如果你这样去撒谎,可能现在你骗到了爸爸妈妈,但是后面很多时候,这个谎言就会被识破,识破了以后会怎么样?把后果给孩子说透。

    有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不能让别人批评他,那你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跟孩子说:如果你的谎言被识破了,可能喜欢你的老师会批评你,跟你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会不理你,那你多伤心啊……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跟他讲道理。

    一定要记得,父母讲道理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从孩子的情感去切入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抵抗、反抗、否定或者拒绝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8 18:41回答了该问题

    不是离婚对孩子有影响,而是离婚后,父母对离婚这件事的看法、父母彼此间的看法、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社会对单亲孩子的看法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父母对待离婚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婚后,父母是否一如既往地爱孩子。

    父母离婚时常常会对孩子说:父母只是分开来住而已,对你的爱还会和过去一样,不会改变。但话是这么说,事实上是,父母离异后,常常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因对对方的怨恨,或是因不在一起生活,条件所限,总之,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与过去会有很大不同。因此, 会让孩子产生失落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当然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伤心,刻意营造"爸爸妈妈爱你"的假象,这样的话,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还能说得过去,但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一下就能识破这份爱的虚假与不真实。而这种爱的谎言被戳穿后,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大。孩子会觉得,爸妈真的是不爱自己了,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让他们觉得很受伤,很难过,进而觉得无所依靠,没有安全感 ,甚至对社会的看法都会改变,这样的影响就是爸妈离婚后不恰当的示爱造成的,相信这种局面,谁也不愿意看到。因此,父母离异后,保持对孩子一如既往的爱,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无法保证的话,也不要刻意回避,可以适当和孩子说明,尽量取得孩子的理解与信任,而不要欲盖弥彰,那样的话,得不偿失。

    2、离婚后,父母是否能给孩子一个不相上下的生活。

    所谓不相上下的生活,是指与离婚前的生活相比,不会比原来的生活更糟,起码要持平的状态。让孩子不会因父母的分开,由其中一方单独抚养,而生活水准一落千丈,那样的话,生活的落差,一定会导致孩子心理的失衡的。

    不相上下的生活状态不单指物质条件,还包括人际交往的状况。有些夫妻离婚后,由于婚姻关系的改变,不愿见人,怕人问,因此,就封闭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子,中断自己与朋友、亲戚的联系,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因为Ta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是封闭的,禁锢的,当然不会开心的。因此,父母离婚后,应该保持智慧的觉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领孩子进行正常的交往、交际——和朋友间的,和亲戚间的,让孩子的生活圈子不会因父母的离异而受影响,而是更开朗,见识更多,人生更加丰满。

    3、离婚后,父母是否能理智地面对彼此

    有些夫妻离婚后,对对方牢骚满腹,怨恨异常。这样的态度,难免会影响到孩子,Ta们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试想,无论爸妈,纵然有再大的不是,毕竟是自己的至亲,哪个孩子愿意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说彼此的坏话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会阻止孩子去探望已经离异的爸爸或妈妈,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残酷和灭绝人性的。

    因此,要想孩子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深受其害的话, 离异的夫妻就要收起对对方的怨恨,不要说对方的坏话,而是要维护对方的形象,树立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这样,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婚只是因为他们不再相爱了,而不是爸爸或妈妈的这不好那不好,继续维持父母在他们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

    在这一点上,离婚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们,要学习一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妈妈。虽然奥巴马的妈妈苏托罗18岁生下奥巴马。

    奥巴马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奥巴马获得了两个求学机会,一个是纽约新学院大学提供的足够一家三口在纽约生活的优厚奖学金,一个是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老奥巴马毫不犹豫地去了哈佛,他对苏托罗说:“我怎么能拒绝最好的教育呢?”

    这是1961年,而1964年,苏托罗提出离婚,老奥巴马没有异议。此后,老奥巴马带着另一个美国女子去了肯尼亚老家工作。

    看起来,苏托罗有很多理由对老奥巴马愤怒,她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生活非常拮据,而且自他们离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奥巴马遭遇车祸去世,奥巴马只见过爸爸一次。此外,老奥巴马也没支付过赡养费,虽然安也没有提出要赡养费,但这个父亲毕竟没有尽过自己的责任。

    然而,苏托罗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也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爸爸的坏话。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爸爸,苏托罗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爸爸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她给奥巴马陈述事实,可能希望儿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谈的都是优点,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这种方式都收获了很好的结果——她说的老奥巴马的这些优点,奥巴马身上都有。

    不仅如此,或许更重要的收获是,妈妈这样谈到爸爸,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离婚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他的内心不仅不必分裂,还学到了豁达,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积极的一面。这可能是奥巴马现在展现出的乐观性格的重要缘由。

    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后,在被问及“谁是你一生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时,奥巴马直言是自己的母亲,并动情地回忆了早已逝去母亲,他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同样是离异的父母,奥巴马的妈妈以她的大度和乐观,在儿子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父亲形象,而这一形象的塑造,最终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奥巴马了——奥巴马没有因为父母的离异,因为父亲的不负责任而自卑、怨恨,而是乐观向上,自信负责,最终当上了美国的总统。因此,对于离婚的父母来说,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要说对方的坏话。

    4、离婚后,尤其是妈妈是否爱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生活

    无论怎样,离婚终究是不开心的事。尤其一些夫妻离婚的原因,是因为情变,或是丈夫的出轨,妻子“被离婚”,离婚属无奈之举。这样的话,有的妻子常常非常愤懑,觉得情感被骗,生活无望,自怨自艾,甚至以泪洗面,倍受打击,没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以这种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的话,即使不说丈夫的坏话,孩子也会把“帐”算在爸爸头上,认为由于爸爸的坏才导致了妈妈的苦,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离婚的妈妈,一定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早日摆脱旧日生活的创作,走出阴影,学会爱自己,观照自己,提升自己,找到自我的力量,找到兴趣点和自信感,这样的话,孩子看到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妈妈,Ta的生活才不会受到影响。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8 18:38回答了该问题

    有证据表明,不幸福的婚姻比离婚带给宝宝的伤害更大。

    不幸福的父母为了宝宝而在一起,给宝宝树立一种不健康的关系的榜样,其实更糟糕。

    对宝宝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的婚姻状况,而是你的心态和养育方法。也有研究证明,如果父母能有效地处理离婚这件事,那么,离婚一年后,他们的宝宝在社会交往中,学业和情感状态都会比父母离婚前做得更好。

    那怎么做才能减少宝宝受的伤害呢?

    不必因为愧疚而补偿宝宝:通常父母中没有抚养权的一方,会通过每次和宝宝在一起时给提供特别待遇,来争取宝宝对自己的忠诚。

    告诉宝宝这不是他的错:宝宝往往会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的错。所以,要告诉宝宝,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和他没有关系。

    不要在宝宝面前抱怨对方:不要向宝宝播种仇恨,离异父母最愚蠢的做法就是要把孩子据为己有,让他跟自己一起恨一个人。别把大人的怨恨转移到宝宝身上,让宝宝对父母双方保持爱和尊重,对宝宝更有好处。

    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表现出理解:告诉宝宝,你理解这种变化对每个人都是痛苦的,并表达出你会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决心。这对宝宝很重要。

    鼓励宝宝爱并尊重父母双方:要让宝宝知道,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但爸爸妈妈还是他的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他。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7 18:27回答了该问题

    这都是一个阶段,小的时候有一段他就特别爱做。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爱坐,就打骂他。因为摇摇车的设计和音乐实在太吸引人了。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孩子见到摇摇车的概率。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如果一直看不到,孩子说不定也就忘记了。

    最后,可以找一个代替摇摇车的活动,比如户外活动,比如带孩子去结交朋友等。这样孩子有了新的好玩的事物代替,也就不会那么想玩摇摇车了。


  • 孟母健康2016/08/16 17:19回答了该问题

    总得来说这几种情况容易被人贩子盯上:

    一、表面热情又喜欢闲扯

    有些妈妈平时就是个“话唠”,出门的时候无论碰见什么事都会驻足观看,无论见到谁都能闲扯起来,口无遮拦地跟别人炫娃儿,炫老公,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的信息给泄露出来,这就让很多陌生人有机可乘。

    二、自己带着孩子去逛街

    女人天生爱逛街,很多妈妈在闲暇时间都会去逛街购物,但大商场里人流量多,有的妈妈购物时只顾着选衣服、试衣服,就忽略了旁边的孩子。商场的人员又都很复杂,一旦孩子丢失,将很难找回,很多人贩子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拐走了孩子。

    三、独自带孩子去车站坐车

    由于车站是交通往来的核心地带,很多大人去车站时,往往带很多行李,特别是上车的那一会儿,人太多又要赶时间,如果是妈妈自己带孩子坐车,就很容易只顾着赶车、拿东西而忽而略了孩子,这时候,孩子更容易被人贩子下手。

    四、刚生完的宝宝的产妇

    在一些大医院的产科,产妇和新生儿都很多。以前,很多新闻报道过新生儿被护士抱错导致两个家庭互换了孩子的事儿。产妇刚生完宝宝后,身体疲惫不堪,家人可能只顾着忙东忙西地准备母婴用品、办各种手续而放松警惕。很多人贩子就在医院监管力度不强的情况下,把新生宝宝抱走,成功作案。

    所以劝戒各位家长独自带孩子外出或独自一人照顾孩子的时候,妈妈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到商场、车站等人多的地方要保证孩子时刻不离开视线,不要大意说出了孩子的信息。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却很难做到,豆妈就再次提醒妈妈们,不要让人贩子的险恶用心伤害了孩子。

  • 孟母健康2016/08/15 17:13回答了该问题

    因为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十个月,已经习惯了妈妈身上的味道和心跳,在那个环境下是最有安全感的,他们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孩子一般会在年龄大点的时候对爸爸比较信任,这是正常的,不必纠结!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8/03 14:49回答了该问题

    每个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对自己重视的事情,我们一定抽得出时间。

    有时间自己阅读并给孩子读书的人,同样也拥有二十四小时.

    那些没有时间阅读的人,却有时间盯着电视看球赛或连续剧,有时间讲三十分钟电话,还有时间为一件小事跑遍整个商场。

    每个人都有24小时,只是用的地方不同。

    时间是成功的关键。追求成功的人,不论是运动员、会计、作家还是读者,都必须为成功投注时间。

    阅读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因为在早期,其他人可以助一臂之力,也就是说,家长或保姆可以读书给孩子听。

    然而,如果学龄前没有投入这些朗读时间,那么入学后,孩子必须独自接受挑战。

    ——摘编自《朗读手册》


  • 孟母健康2016/08/02 14:32回答了该问题

    其实就“粘人”本身而言属于正常现象,在0-6岁的孩童中多半会对父母产生依恋感,这是因为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会缺乏安全感,表现为极度的不安与恐慌,所以孩子害怕父母离开,就常常粘住父母。对于宝宝的这种行为,父母们也不必担心,随着宝宝年纪的增大,心智更加成熟时,这种粘人的表现会有所减弱。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02 09:12回答了该问题

    锻炼幼儿的思维,有很多玩具可以利用,而且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有步骤有目标的锻炼孩子。总体来说,好玩具有两个特点:

    需要孩子动手动脚的。因为孩子的脑部发育和身体发育是相互促进的,能够促进孩子大肢体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都有利于孩子的脑部发育。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有哪些有助于智力发展的运动》,感兴趣可以看看。心灵手巧,会玩的孩子最聪明,指的也是这个意思。

    需要孩子动脑的。互动的,参与体验式的,需要孩子动脑的玩具,就是好玩具。好玩具不一定是花里胡哨的,复杂的,简单的,可以千变万化的玩具,也很棒!
    幼儿需要锻炼哪些思维呢?

    1.具象思维: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于颜色鲜艳的,动态的,形象生动的玩具非常感兴趣。

    所以,造型可爱,精致,颜色亮的小火车,小汽车,洋娃娃等等都适合。同样,制作精美的绘本,或者3D玩具等等也很适合,可以锻炼孩子的审美,观察力等。还有,拼图,找不同,走迷宫,彩笔涂色等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等。
    2.语言思维:幼儿期是言语敏感期。孩子会学习口语和书面语。言语的理解,组织,表达的训练很重要。

    这类玩具包括卡片式玩具,看图说话,读绘本讲故事等。家长可以利用手里的卡片和绘本,跟孩子互动。“图上有什么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为什么要这么做啊?”“这个故事讲得什么啊?谁的故事啊?”通过孩子的口述,可以锻炼孩子言语的理解,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孩子言语思维。

    3.创造性思维:这类玩具都是可以随意变换的,虽然看起来普通,却非常能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当孩子的作品完成,家长还可以互动“做了一个什么呢?为什么做这个?它有名字吗?”

    这类玩具包括,彩泥,沙子,乐高,绘画,小乐器,七巧板,积木等等。孩子可以非常专注和入迷,所以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不要过度干涉,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完成后,可以以询问和请教的语气,让孩子表达他在创作什么。“这部分是什么啊?”“为什么要做这个啊?”

    4.逻辑思维:对于幼儿来说,孩子的抽象思维在后期,也就是5、6岁的时候才开始萌芽。那怎么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呢?

    一般就是多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啊?”“如果不这么做,后果会怎么样呢?”“因为……,所以……”“如果……会……”这类假设句和因果句,可以帮助孩子思考问题。

    最好的玩具莫过于绘本了。

    这个故事讲得什么?-归纳总结

    为什么小兔子要去找小鹿?-因果关系

    如果小兔子不去小鹿家,会发生什么?-推理判断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话,也有利于教育孩子:

    为什么玩完玩具要收起来?

    如果你想玩小梅的玩具,你可以怎么做?(抢过来。)

    如果你抢了小梅的玩具,晓梅什么感觉?(生气)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让小梅玩自己的娃娃。或者跟小梅说,一起玩玩具。)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02 09:09回答了该问题

    4岁的孩子边吃边玩,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家长的问题。

    讲明白,吃饭不玩玩具,想玩玩具就不吃饭。

    如果孩子选择了玩玩具,就把饭收掉,饿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就好了。

    如果孩子选择了,胡乱扒两口饭就去玩玩具,请他慢慢细细地把嘴巴里的饭嚼完再去玩。

    还有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吃饭不要玩手机看电视,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认真吃饭,充分咀嚼每一口饭菜。

    孩子根本不傻,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饱。

    另外现在是夏天宝宝的味口相对都会差一点,注意每餐调节,根据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蛋白质配比的原则弄适合宝宝口味的饭菜。


  • 孟母健康2016/07/29 14:54回答了该问题

    天热了,阳光越来越厉害,许多妈妈开始为如何保护宝宝眼睛操心。从戴大檐帽、出门打伞聊到戴太阳镜,众妈妈坦言,给孩子买太阳镜除了保护眼睛,也是为了把孩子打扮得更漂亮,本也无可厚非。但夏天让孩子带墨镜真的能保护孩子视力吗,还是会损害孩子视力?

    来看看专家的说法:3岁以下孩子不要戴太阳镜,3岁以上孩子也要慎戴。3岁以下孩子眼睛还没发育完全,戴太阳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会减少,影响眼睛发育。

    而3岁以上的孩子,眼轴发育基本完成,可以戴太阳镜,但是家长一定得到正规眼镜店,选大品牌的眼镜。即使孩子3岁以上、选择了正规厂家生产的眼镜,也不要长时间戴,两三个小时就要摘下来休息下眼睛,“如果孩子不是去紫外线特别强的地方,没必要戴太阳镜。”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儿童太阳镜的产品质量标准,上海执法调查人员曾参照成人太阳镜的产品标准,进行了光透射度指标、顶焦度偏差、交通信号识别、抗冲击性能、覆盖范围、使用限制等项目的检测,结果发现,39批次产品都存在安全风险。抽检报告显示,送检的这39批次样品中,超过一半呈现艳丽的黄、紫、红、蓝等颜色,过于炫目的儿童太阳镜,可能导致佩戴者难以有效识别交通信号。此外,太阳镜应是没有任何度数的平光镜,但检测发现,4批次产品被检测出有度数。

    因此儿童太阳镜在颜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一般以深灰色为佳,因为它们引起的色彩畸变最小,色感最佳,而要尽量避免选择黄色或红色镜片。

    如果实在要买儿童太阳镜,请参照以下建议:

    1.镜片以灰色、茶色、黄绿色为好,纯黑、粉红、大红、明黄或过于鲜艳的颜色不建议购买。

    2.标识上的几号镜片不重要,那只表示镜片颜色的深浅度,按需选择就好,但如果标注有偏光滤膜的舒适度会更好。

    3.镜片最好选树脂的,不要是玻璃的;镜框材质最好选软的、轻的有弹性的材料,不建议选金属框架的,避免眼外伤的发生。眼镜的大小尽量符合脸型,以免制约孩子面部发育,镜腿也要选不易过敏的材质,比如金属的就容易过敏。

    4.不要让小孩在室内或光线暗的地方戴太阳镜,会引起视疲劳、揉眼睛、眨眼睛。

    5.到正规、专业场所购买有合格标牌的太阳镜。质量合格的太阳镜,通常都会有一个吊牌,上面会写明产品名称、防紫外线系数、用途类分、镜片材质、镜片透射比分类、镜框材质等。

  • 陈妍妈妈2016/07/29 11:16回答了该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套路太多,有一种主观意识上的适应性,觉得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希望尽快获得别人的认可。俗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以为是圆润通透,其实是被学到的生活中的竞争技能蒙蔽了心。所以大多数时候,换一种语气和稍微陌生一点的小孩子说话,并不能很好的获得他们的信任,而相同的,一个小孩子和另一个小孩子交流,却能很快成为朋友。可见,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学到的竞争技能近乎道的最好办法就是坦率从容,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最真挚的才是最吸引人的。

  • 孟母健康2016/07/26 09:45回答了该问题

    还是建议买的,因为婴儿用品相比大人用品还是有很多差异的,这些差异都是为了保护宝宝稚嫩的肌肤而存在的。一来,婴儿用品成分更严格专业,随机查看几款婴儿洗衣液和几款成人洗衣液,你会发现成分基本都差不多,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再添加增效剂、柔顺剂和香料等。

    不过细心的妈妈可以发现,多数婴儿洗衣液的成分表比成人洗衣液要标注得更清晰一些,甚至详细罗列出表面活性剂的详细名称,而多数成人洗衣液通常只是简单罗列出大类的成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婴儿洗衣液比成人洗衣液有着更严格的管理和专业化标准,此外成人洗衣液通常添加了让衣服看起来更新的去污增效剂或亮彩助剂,但婴儿洗衣液里没有添加。

    二来,婴儿洗衣液比成人洗衣液更加强调刺激性,这主要体现在洗衣液的酸碱度上,由于人体肌肤一般呈弱酸性,如果洗衣液越接近人体越pH值越不伤皮肤。目前市面上的婴儿洗衣液一般号称呈中性或弱酸性(即pH值为6-7),然而成人洗衣液多数没有强调这一点。

    第三点,婴幼儿洗衣液一般主打去除衣物上的奶渍、口水渍、便尿渍、食物残留污渍等,很多属于比较顽固的污垢,普通成人洗衣液通常无法很好地去除这些污渍,但是实际的使用效果如何,恐怕需要大量做实验才能知晓。

  • 陈妍妈妈2016/07/25 16:22回答了该问题

    许多宝宝到了2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维护自己的领地和权利不被侵犯,也非常喜欢把一些东西据为己有,这是宝宝物权意识的发展,也就是意识到物品是属于某个人的。在宝宝纯真的世界里,父母应有意识地建立“物权”的意识。

    这个宝宝没有讲具体年龄,让我猜,应该是到了物权敏感期。是宝宝自己的东西,就让他好好保护吧。

    宝宝具有正确的物权意识,对宝宝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宝宝的物权意识,能使宝宝感到自己是玩具、生活用品的真正主人,宝宝的自豪感、责任感、小主人精神、自主意识、自信心会随之增强,这有助于减少宝宝的依赖性,逐步改变宝宝的依附地位。在培养宝宝物权意识的过程中,通过明确和尊重宝宝的物权,可以引导宝宝感受到父母给的小物品包含了对他的爱,因而能够增强他对父母、对家庭的情感。在培养宝宝物权意识的过程中,引导宝宝整理、摆放、使用和保管自己的物品,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劳动习惯,对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帮助。尊重宝宝的物权,会使家庭生活更加愉悦、充实、有趣,更加井井有条。家里添了小帮手,他会自愿地把自己的物品归类整理好,大大减少乱丢乱扔现象。

    怎样培养宝宝的物权意识哪?

    制定规矩。鼓励宝宝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拿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将拿的东西归还。宝宝拿了别人的东西,要自己归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宝宝一起去。父母若发现宝宝拿别人的东西时,要先了解他为什么拿,再做适当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宝宝的自尊心。

    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宝宝抢夺或毁坏别人的东西,通常可能是因为好奇,父母应趁机给宝宝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现在弟弟在玩汽车,等吃完饭以后,你才可以玩”,或是“那是姐姐的故事书,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尊重宝宝的物权。许多在成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在宝宝的眼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父母不经宝宝允许随便丢掉他的物品,常常会使宝宝伤心;而不与宝宝商量就随便摆放他的物品,很可能使宝宝养成乱丢乱扔的习惯,有的宝宝长大成人了还改不掉东西混乱的缺点。


  • 陈妍妈妈2016/07/22 10:32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的智商高低,遗传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但也不是100%的。

    现在由于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孩子出生时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大部分的孩子还会感统失调,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进行提升。

    孩子在早期的智商就体现在生长发育的各种表现上,家长要及时了解相关的知识,为孩子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