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9岁

6-9岁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26 14:26回答了该问题

    老人疼爱甚至溺爱孩子是人之常情,我们站在老人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在照顾他们感情的基础上,更他们达成共识,孩子要张弛有度,放任长时间看电视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要多样化的引导孩子度过暑假,比如户外活动与家庭活动相结合,更加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以工作忙为由,全都推给老人了,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哪怕就是到公园散个步、聊个天、做个问答小游戏,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比看电视更大的乐趣,这样孩子也不会一味的看电视了。

    孩子长时间看电视,说得直白点,就是因为没有别的事情做,父母不肯陪,老人不会陪,他能做什么呢?

    所以不要责怪老人、也不要埋怨孩子,多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多陪陪孩子和老人,莫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忽视了家庭。真到了那种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再想陪,没人理了,多悲凉,所以,珍惜当下的幸福!


  • 陈妍妈妈2016/07/25 16:23回答了该问题

    世界上无论是思想开放的国家还是思想保守的国家,让父母向孩子道歉都不太容易。家长怕自己一旦开口向孩子认错,子女会看不起自己。只是家长们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情形,如果自己父母错怪了自己,向你道歉会换来你的轻视还是尊重呢?

    自己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向你道歉过呢?可能大部分的答案是没有。但是父母会用抱歉的表情向孩子表示“我知道刚才错怪你了”。还有些父母会在事后用意想不到的礼物来表示歉意,弥补伤害。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原本憋着委屈的心一下变得痛快了?虽然没有张口说对不起,但是父母肯定了自己是正确的。只要做出这样的表示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很愉快。

    如果父母最终没有表示任何歉意,明明是父母错怪了自己却横加指责,我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不管那个事情到底谁对谁错,我们的心里会产生对父母的愤怒和怨恨。

    无论多么宽容的人在被冤枉的时候,都会产生愤怒和怨恨。孩子意识不到那个冤枉自己的人并不是有意伤害自己。明明不是自己做的事情,却要受到指责,防御性强的孩子可能会做出过激的反应。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旦发现自己冤枉了孩子,虽然很难放下架子,但是立即道歉还是很有必要的。假装没觉察到误会,希望混过去,孩子会抱有“爸,爸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说什么,看来明天要买礼物补偿我”的错误认知。

    孩子听到这句话后,原本垂着的头会突然抬起来,脸上的表情也会从沮丧马上转成喜悦,眼睛都会闪闪发光。孩子因为父母这句话感到自信,感觉父母也像对大人一样对待自己了,不由自主地自豪起来。父母根本不必担心道歉会被孩子轻视,事实上孩子会更信任勇于自我检讨的父母,会更亲近他们,觉得他们很有勇气。但是也不能为此就毫无顾忌地随便认定孩子的错误,发现不对再道歉。父母总是误会孩子,会使孩子怀疑父母的判断能力,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和威信力都会下降。

    教育应该用于制止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指责孩子本身。父母道歉的时候也一样,生气的时候跟孩子唠叨,之后发现冤枉或者误会了孩子,如果对孩子说:“爸爸错了,对不起”,年幼的孩子会简单地认为:“爸爸做错事,爸爸是坏人”。这个时候如果说:“没有听你解释,就跟你发脾气,对不起呀”来表达歉意,孩子就会理解爸爸的想法。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人人都可能犯错,犯了错误能够改正过来是很大的一件好事,犯了错误如果不知悔改,才是真正的过错。我们不要不好意思道歉,有勇气承认错误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信任感。


  • 陈妍妈妈2016/07/25 16:22回答了该问题

    所谓画画,其实是作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运用手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可以从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语言和情感的表达、社会能力等几方面锻炼孩子。而越是早地干预孩子画画,即越是早地将成人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

    一岁的孩子画出来的一岁孩子的所思所想,两岁孩子的画带有两岁孩子的视角,表达的是两岁孩子独特的看法和观点……每个“小画家”不是在画他看到的世界,而是在用画呈现他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

    绘画应该成为父母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一种方式、一个通道,父母要戒除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画画和孩子的作品,否则,父母不仅会错失了解、认识孩子的机会,而且还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绘画天赋和想象力。

    在我看来,5岁之前不要教孩子画画,而应该让孩子随心所欲乱画,最好9岁之后再系统教授孩子绘画的技法。

    5岁以后,可以寻找比较好的儿童绘画班,尤其是那种限定少、更多自由的创意班,带孩子多去体验各种色彩、工具,接触不同作品等。

    须知,9岁之前的孩子,画的是“自己对事物的感受”,所以,不管他画得怎么样,父母要做的不是评价一番或提出建议,而是多倾听、多赞扬,这样孩子才会对绘画产生兴趣并逐渐乐于通过图画来表达自己。

    9岁之后的孩子,才会真正追求“画得像”,即追求写实,这个时候若孩子仍对绘画充满兴趣,可对孩子做进一步的系统绘画技能训练。

    如果说9岁之前的儿童画大都是随“心”所做的话,孩子画的是自己的内心,并不太关心画得好坏;那么9岁之后的他们,则会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自己的画,他们开始关注眼睛所看到的真实世界,并试图想要将它们画在纸上。

    视觉写实期的孩子表现作品的方式也更多样化,如会通过色彩、明暗、线条等多种方面来展现内容,自然地,孩子对技艺的追求变得迫在眉睫了,可引导孩子接触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如参观美术展和欣赏大师作品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父母可考虑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如进行专门的色彩、素描等训练。


  • 陈妍妈妈2016/07/22 10:28回答了该问题

    很多人养自己的宝贝就像养小猫小狗一样,给吃给穿,要啥给啥就行了,不讲方式方法,也不管要求是不是合理?还觉得孩子要啥给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爱孩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片面的,家长要做到不要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缺爱,但绝非溺爱。溺爱恰恰是父母不愿花心思与孩子相处的一种逃避手段,用物质来代替情感,其结果往往跟父母预期的相反。任性、自私等等心理问题会逐渐萌发。如果平时很少用心去关心他,一定要抽时间好好的关心他。告诉他爸爸妈妈都爱他。经常抚摸、亲吻他。缺少安全感和爱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当然孩子也有很多脾气,同样的方法不一定都适合,但是父母还是要多耐心关心孩子找到方法,

    一,要有耐心,纠正孩子的脾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每天能有一点小进步即可,不要幻想他突然就乖乖听话了。

    二,要允许孩子犯错,别孩子急你比他更急,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跟他讲道理,那时候他听不进去,只会让你更气愤,安静的等他自己平静,你平静会影响他。

    三,认同他的感受。比如,"现在起床真的很困难,但不起床要迟到了,妈妈给你穿衣服,你闭着眼睛再睡会儿"之类,安静的等他自己平静。一定不要在宝贝面前一副气急败坏样子,十有八九他们是不怕的,因为你气愤之下说的话他们都没当真。


  • 陈妍妈妈2016/07/19 18:17回答了该问题

    现在的孩子思想都比较成熟,在客人面前也喜欢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有外人在时,孩子往往比较兴奋,一兴奋起来就很容易犯点小错误。如果在客人面前教训她,可能会伤了她的自尊心,适得其反。小孩子心灵比较脆弱,训多几次,可能会造成她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孩子犯错误时,可以把她拉进小房间,好好跟她说。给宝宝犯错的机会,让宝宝自己在错误当中汲取教训,这样对宝宝的成长才是最为有利的。


  • 孟母健康2016/07/18 17:12回答了该问题

    小孩肚子痛,会由以下几类原因产生:

    1、消化不良;

    2、肚子着凉;

    3、吃了不卫生的食物。

    所以,要给小孩吃健康卫生的食物,小孩还需勤洗手。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家中常开空调,此时宝宝睡觉或休息要给宝宝把肚子盖着。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14 18:34回答了该问题

    爱哭不代表孩子就脆弱,冒然给孩子扣上脆弱的帽子,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我看来,哭对孩子的意义十分重大,他们的哭声中,往往都包括了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原因,但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让孩子受了委屈,还不让孩子哭,这个父母得都有多么的狠心啊,折射出父母对孩子认识上的空白区,以及因此体验到的面对孩子哭闹的无力感。

    须知,哭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一种“语言”。中国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很经典。对新生儿来说,会哭真的很重要,他们饿了、拉屎拉尿了、想要睡觉了,还有就是撒娇、想要大人抱抱,再有就是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等时候,如果不哭,大人如何才能知道呢?孩子们正如此才能生存下来。

    从这个角度说,那些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孩子,都是让人伤感的孩子。

    一般情况下,

    当孩子饿了,他会哭;

    累了,困了,他会哭。

    难过了,他会哭。

    孤单了,他也会哭。

    在孩子还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时候,他们多半用哭声表达。正常的小孩都是会哭的。什么样的小孩不哭?就是一直哭啊,哭啊,但总也不能得到回应的小孩,才不会哭。这样的小孩,总是看起来安静,内里藏着无边无际的绝望。

    当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他们会更多地通过学来的那些有限词汇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内心需求。什么样的孩子不能用言语表达呢?是那些表达了却总也不被父母听见的孩子;是那些一旦表达错了就可能遭遇批评的孩子;是如何表达都不被理解的孩子。


    所以,让孩子敢“哭”、会“哭”,是所有父母都该学会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办法:

    让孩子想说

    被压抑太久的孩子,就不会想去说。因为孩子发现,说了与没说,往往结果是一样的,甚至更糟。这种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倾听孩子。

    比如,小男孩哭的时候,别再上来就说:“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情绪未被看见的孩子,哪怕表面再“勇敢”,内里也是空的。强撑的,走不远。

    比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别总反复唠叨:“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今天有没有很听话?学习成绩怎么样了?”之类。完全不管孩子快乐与否、真正兴趣在哪里,最大的需求是什么,那么孩子也会越来越和大人疏远,懒得与大人沟通,因为觉得对方听不懂,说了也没有用。

    怎样是倾听?当孩子说一件事的时候,微笑注视他。适当重复孩子说过的话,表示你听懂了。如果孩子习惯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就需要引导孩子将自己的需求“说出来”,比如用“你的意思是,你想/不想……对吗?”因为得到了及时回应、正向支持,孩子会了解,他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得到某种需求的满足,那么,这样一种问题解决方式就被记忆了。

    让孩子敢说

    有时候,即便孩子很有说的欲望,可是孩子表达完了,大人并不接受,甚至孩子一说就会碰壁,那么长期以往,孩子也会变得不敢说了。

    比如孩子一哭,父母就说“不许哭”;孩子高兴地跳起来,大人说“不许跳,怎么这么没规矩!”女孩一笑,父母就说“女孩子要笑不露齿!”这样,孩子渐渐地变得沉默,因为他们体验了太多失败感受,最终再不敢开口。

    还有些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不断,过于专制,家庭气氛压抑,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恐惧感,当然就更不可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长期下来,孩子的性格慢慢就会变得胆小内向。如果家长想要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你绝对不能独断专制,一定要创设愉快、自由、和谐的氛围,而且需要去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接纳孩子会犯错的可能,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敢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让孩子会说

    很多低幼孩子,他们的“打人”“发脾气”“无理由哭闹”,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未学会更好的诉说方式。

    比如,一个打人或者咬人的宝宝,很可能他的逻辑不过是:因为爱你,所以咬你/打你。对他自己来说,咬人/打人是愉快的,但却无法理解别人的疼痛。所以,这个时候,大人不可过度反应,而是解释出孩子的意图,并引导能够被接受的示爱方式。若父母大惊小怪、粗暴制止,反倒可能固化孩子行为。

    也有一些孩子,他们是通过委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比如情绪低落、哭闹、就地打滚、自虐。如若这种委屈不被看见,孩子情绪还可能进一步失控,变得歇斯底里、攻击性强,甚至跟父母撕扯对打。

    这样的孩子,父母的脾气多半不太好,或者控制欲太强。孩子在通过哭闹、发脾气争得自己的一席空间,期望被看见、被尊重。所以,父母需减少对孩子的要求,并且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尽量予以满足,并逐渐通过让孩子“等一等”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

    故而,在面对哭哭啼啼的孩子时,是否想过他是否正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需要你的帮助?


  • 狼牙鹏妈2016/07/13 10:44回答了该问题

    大可不必因“儿童”二字而受到特别吸引,具体差别要细看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某个品牌儿童酸奶外包装上标注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3.5%,而大部分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1%~12%,这说明前者额外多加了糖。看配料表也能发现,纯牛奶中是不加糖和蜂蜜的,而儿童牛奶的配料表中如果有蜂蜜等甜味原料,就说明它是在用甜味来吸引孩子。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13 10:03回答了该问题

    当然不是,有的老人还会虐待孩子呢

    只是老人普遍对孩子的要求都会比较宽松,溺爱孩子的原因总体上来说有两个。

    一、社会价值感的缺失

    我们通常说的老人基本上是已经退休了的回归家庭的老人,要知道在老人有工作的时候是有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工作成就感的,他做的事情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及肯定,满足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情感需要。可是退休后的老人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没有其他事可做,子女们也会认为这是老人应该做的,没有给予老人应有的情感的回应,而老人内心也是焦虑的空虚的。这时候的孩子就成了老人唯一的情感寄托,老人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喜欢老人依赖老人,孩子说一句最喜欢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了能让老人高兴半天,能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还是被人需要的,就会更加溺爱孩子。哦,不得不说,这是个死循环!

    二、话语权的缺失

    除了个别特殊家庭,现在和老人一起住的子女基本上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一切大小事情也都由子女做主,老人丧失了对家庭的话语权,他的建议和话语基本上不被重视,老人会觉得子女不听话了,没有人愿意和自己聊天了,嫌弃他了,内心会非常失落。而老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的要求,老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他可以替孩子做决定,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孩子想怎样会咨询老人,想要什么东西会央求老人,老人会觉得哇塞还是孩子好愿意听自己的话,找回了自己的话语权,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

    我们常常埋怨老人太溺爱孩子了,从不寻找老人溺爱孩子的原因,现在才发现老人溺爱孩子和子女有莫大的关系。其实,老人过度溺爱孩子,是无法避免的~~重点是不能让孩子变成老人寄托和发泄情感的唯一渠道。所以,子女们平时要给老人多一点情感的弥补,多和老人聊聊天,凡事征求下老人的意见,鼓励老人拥有自己的生活,平时可以跳跳舞,学学老人感兴趣的东西等,老人有了事情做,情感得到了满足,子女再和老人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会好很多~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13 10:01回答了该问题

    妈妈下班回家制作晚餐,让宝宝先看着卡通片或者玩玩具。其实晚餐是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妈妈可以鼓励宝宝和你一起进厨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既能够锻炼宝宝的家务技能,也能够享受一起做晚餐的乐趣。一家三口共聚晚餐是个很好的交流时刻,父母可以借此机会让宝宝说说今天幼儿园的趣事,老师表扬了宝宝什么。爸妈也可以尽情地聊天,尽管宝宝有时难以理解你们谈话的内容,但是让宝宝参与其中让宝宝有一种被当作“小大人”对待的受尊重感受。

    带宝宝出外散散步,增加一些轻松的户外活动,有助消化的同时也让宝宝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看着街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宝宝在前面蹦蹦跳跳的,还不时地问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奇的宝宝看到有趣的东西便忍不住发问,这是宝宝增长见识的一种学习哦。如果带宝宝到附近的公园散步,宝宝很快就能和公园的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一起玩滑梯、荡秋千。父母多带宝宝出外,宝宝逐渐变得不怕生人,圈子扩大了起来,这是宝宝实践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给宝宝洗个热水澡放松放松。如果家中有浴缸,可以让宝宝泡泡澡,然后玩玩水枪或者小鸭子,增加洗澡的乐趣,毕竟有些宝宝认为洗澡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呢。如果是淋浴,妈妈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可以唱一首洗澡歌,让宝宝跟着歌曲的节奏和歌词相应做洗澡动作,妈妈是时候要教宝宝如何自己洗澡了。宝宝都喜欢玩沐浴泡泡,给他洗澡时为他吹几个彩色泡泡出来,宝宝有了新的玩具,下次妈妈叫宝宝洗澡他肯定是非常的迫不及待。

    和宝宝玩些轻松小游戏,增进亲子感情。比如一些配合儿歌做动作的节奏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这些小游戏由慢而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无形中增强宝宝的乐感。或者也可以玩赢字卡的游戏,妈妈把字卡拿在手里,只要宝宝读出卡片上的字,就可以赢走一张,这个游戏让宝宝非常有成就感。

    睡觉前的活动尽量放轻松些,不然激烈的兴奋会让宝宝难以入睡。每天睡前的故事是妈妈和宝宝共享童话世界的美好时光。大多时候睡前故事都由妈妈负责,其实如果由爸爸来说会有更好的效果哦!爸爸讲故事的方式和妈妈的不同,爸爸讲故事天马行空,没有固定模式,可能故事讲到一半就去解释某个成语的典故和来历。爸爸懂得如何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引导孩子思考,在拓宽宝宝视野、丰富知识面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亲子时间不论长短,只要全神贯注和孩子在一起,他就是快乐的!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11 14:22回答了该问题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说,我家孩子都读幼儿园大班了,还一点也不知道学习,整天只想着玩耍。一提起玩就很兴奋,一提起学习就表现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哎,这眼看着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还如此爱玩,可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爱玩乐、不爱学习的现像非常普遍,所以,父母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因为爱玩是人的天性,何况孩子呢?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玩呢?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他喜欢上学习呢?希望以下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1.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贪玩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好动,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看书、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开始不要奢望一个好动的孩子乖乖地坐下来认认真真看书。其实,父母也不要把孩子玩耍看成一件头疼的事情,要知道,有些东西就是玩出来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将孩子贪玩的优势发挥出来。

    2.相信孩子能力。

    做我父母,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平时要多引导孩子去学习,而不强逼。其实,贪玩的孩子智商都不差,他们往往比不爱玩的孩子更聪明些,不要担心孩子会因为贪玩荒废了学业,而相信天生他材必有用。

    3.家长自己要有耐心。

    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通常只知道玩,他懂什么学习重要不重要呢?所以,孩子还小,讲大道理他是听不懂的。那么,我们只有多些耐心,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平时多陪陪他,给他些言传身教的诱导,才能使孩子慢慢地向学习靠拢。

    4.不可以打骂孩子。

    不管孩子多么不爱学习,切不可一看到孩子去玩耍就不高兴,对他责骂、甚至打罚。要知道,越是打骂,孩子越不喜欢学习,甚至导致他产生厌学心理,效果也就越适得其反,那就更可怕了。其实,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着急不来,所以一下子要求孩子学到多少东西。

    5.采用“寓学于乐”

    要想让孩子喜欢上学习,采取“寓学于乐”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学习本身其实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到快乐或有趣,让他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得能力,才能逐渐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6.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探索的动力,也是促使孩子自觉学习的源泉。要知道,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但他却天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好奇心引领的学习上来,当他对某一个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认真地去研究,这样他也就不会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过,孩子的兴趣父母的发现,学习的兴趣更需要慢慢地培养,才能让孩子长期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7.对孩子多鼓励、多称赞。

    当一个孩子受到肯定时,他才会更乐于去学习探索。所以,爸爸妈妈平时要对孩子多些鼓励与称赞,当孩子有一点小进步时,就及时的表扬或夸赞一下,让孩子逐步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使他慢慢转变贪玩而不学习的习性。

    8.给孩子尝尝到成功的甜头。

    为了激励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爸爸妈妈可以时不时地让孩子尝尝到成功的“甜头”,比如,为孩子设定一个恰当的小目标,并设置一个相应的奖励机制,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就将事行规定的“奖励品”给他,以让他尝到学会成功的滋味。如此,当他获得了在玩乐的时候不能获得玩乐时的成就感时,他就会觉得学习才能让自己更有“奔头”,而不在一味的贪玩。

    9.让孩子多与喜欢学习的孩子做伴

    孩子天生都有很强的仿效性,总是喜欢依葫芦画瓢,见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天性,让他们进多与那些喜欢学习的孩子一块。这样,当看到伙伴们都在学习时,孩子自然也会与伙伴一样学习起来。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07 15:58回答了该问题

    为什么很多孩子长期被欺负却不告诉家长呢?这里面当然有施暴者威胁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对家长缺乏信任,而这种信任缺失正是很多长期校园暴力没有被及时遏制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本来缺乏信任之外,还有一些直接原因。很多中国家长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是数落孩子,认为孩子有错在先,或者是反应夸张认为孩子没本事,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自己成为学校的笑柄,所以宁愿自己承受。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信任自己:

    1.从小培养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朋友关系

    2.家长要习惯经常甚至每天询问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保持不间断的沟通

    3.相信自己孩子,并且无条件表示支持

    4.一定要冷静,控制自己情绪

    5.当家长确定孩子遭受了校园暴力时,必须及时做出反应

    6.家长日常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预防伤害教育


  • 孟母健康2016/07/06 16:52回答了该问题

    夏天到了,天气炎热。很多父母为了凉快,都给宝宝剃了小光头。以为这样,宝宝就会少受炎热之苦。

    殊不知,夏天给宝宝剃光头并不凉快,并且只能起到反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1.可以保护头皮。

    头发,对是头皮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当头部受到意外撞击时,浓密的头发则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二,可以避免头皮直接被阳光刺激,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它就像“保护伞”一样,可以为头皮遮阳;三,对婴儿来说,头发对宝宝的囟门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可以帮头皮散热

    头发的作用不止一点,它还能调节头皮的温度,冬天可以为头皮保暖,夏天可以帮助头皮散热。

    但是,剃光头之后,这点作用就会消失。因为头皮一旦没有了头发,就无法通过辐射来散热,头皮排出的汗水也会迅速消失。

    所以,夏天尽量不可给宝宝剃光头,因为剃光头之后,至少还会带来以下两点危害:

    1.容易晒伤宝宝

    宝宝一旦剃成光头,没有了头发作保护,整个头皮都暴露在外面,就等于失去了遮挡外界安全的屏障,就很容易受到阳光的侵犯。尤其是炎热的时候,一旦防晒没有做好,就很容易导致宝宝头部晒伤,甚至严重的还会引起脑部损伤等情况。

    2.易被蚊虫叮咬。

    剃光头之后,宝宝的整个头皮裸露在外,没有那层天然“保护伞”对外界环境的遮挡,宝宝那娇嫩的头皮,就极易招蚊虫叮咬。而且,各种细菌也会趁机在头皮上安家繁殖,从而破坏头发毛囊,使宝宝的头皮部越来越不健康。

    所以,给宝宝理光头并没有什么好处,既不散热也不卫生。因此,有些妈妈认剃光头会促进宝宝头发生长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宝宝的头发是否长得又黑又密,主要和日常营养摄取有关,好头发并不是靠剃光头长出来的。

    其实,宝宝在夏天理个小平头最合适,这样保留了一部分头发护住头皮,也便清洗和打理。并且,平头发型也可以观察到宝宝头皮长痱子否受伤。所以,夏日给宝宝平头,才是最适宜清爽的发型。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04 14:55回答了该问题

    爸爸常年忙于工作,一般都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从而要造成妈妈照顾孩子的时间会多一一些了。而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又太严格,这对孩子会形成叛逆心里。这就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国式家庭教育=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那么要如何避免孩子叛逆的心里发生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点

    1.要以身作则,不要采取过激的方法

    以身作则,就是通过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比如亲戚、邻居、同学、老师、英雄人物、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千万不能采取过激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现在的孩子都十分叛逆,用过激的方式教育他们,只会适得其反,更可能会在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偏激。

    2.要有一定的批评惩罚,不要一味的溺爱

    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已经超过了一定的程度,有的近似于溺爱。这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批评和惩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十分必要,批评和惩罚是对孩子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否定,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指出其错误的根本,让其感到羞愧,从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不要谩骂和奚落,更不要体罚和侮辱人格,这对教育孩子没有丝毫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3.在实践锻炼中对其进行教育,而不是空谈大道理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比如锻炼身体,管理生活,做家务,独立完成作业,学会社会交际等。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就是这件事的意义何在;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告诉他们怎么做,也就是这件事的方法如何;最后要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培养他们的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品质。这比在孩子面前空谈大道理要好得多,孩子天性本就好动,枯燥的说教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不如在实践中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道理。

    4,期望值不宜太高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总希望孩子要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某种程度,或者帮自己实现自己还没完成的梦想,可是这种想法是很可笑的。家长应该衡量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问题,给孩子定个合适的标准,而不是盲目定高了期望值来要求他们做到,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5.多陪伴,少指责

    家长平时再忙也要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而不是在不懂孩子的情况下,就只进行指责批评,这样孩子会感觉很憋屈,他也没有兴趣去学习了。

    6.多表扬,少讥讽

    孩子进步了,家长要多适当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动力;孩子退步了,家长也要多鼓励孩子,指正孩子,而不是讥讽嘲笑孩子,这么做是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伤害的。

    所以多陪伴,少指责,多表扬,教育孩子的重点在于,妈妈要少焦虑,要找对方法进行教育,而作为爸爸平时在忙也要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对症下药,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控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04 11:22回答了该问题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豪王永庆:

    对儿女进行节俭教育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

    “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04 11:20回答了该问题

    富养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质上的富养,二是精神上的富养。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需要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富养。富养不单单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比如尽自己所能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弹琴、画画、吃山珍海味、穿高档衣服,四处旅游见更多的世面,让她像小公主一样长大。这样过度的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永远会是个无底洞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不但会让孩子变得贪慕虚荣,喜好攀比,性格一旦形成问题会层出不穷且很难去改变。

    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尤其重要。从人际关系、兴趣爱好、感恩、毅力、恒心等方面,让女孩形成最健康的人生观,培养健康平和的心态,接受良好教育,让女孩有一点优越感,多长见识,只要眼界开阔了胸怀才会宽广,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事,不会为贪图一点蝇头小利而作践自己。一个女孩的富有不是有多少金钱,不是长的多漂亮,这世上外表漂亮的人多得去,而是你是否善解人意,是否勇敢,是否有主见,别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能否感受到特别快乐,特别舒服。

    道理谁都懂,大话谁都会说,但是真正有多少人去身体力行呢?

    人际关系:

    一个人能不能活的开心,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理清了,你想不快乐都难。如何引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做引导的。比如我们家女儿和几个朋友的小孩她们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到现在还是一直穿比她们高一点的小朋友退下来的衣服,你说是大家买不起吗?显然不是。如果有人从小就告诉孩子你太惨了经常得穿旧衣服,这样的负面评价想想后果会怎样呢?如果我们从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孩子结果完全不同,通常会告诉孩子,姐姐今天又送了衣服过来了,你去试试,发挥你的审美想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出自己的风格。告诉孩子你非常懂事知道节俭不会要求一定要穿新的衣服,最关键是让孩子知道你收获了友谊,人家的衣服为什么要送给你,因为朋友心中有你,总能第一个想到了你,她才会把东西送给我们,所以你收获友谊你是富有的,要学会感恩。

    兴趣爱好:

    孩子如果能学点兴趣爱好是最好的,但前提不是你付的起学费才学,更不是为了考级,为了向别人炫耀。而是要考虑孩子喜不喜欢这个兴趣班,她在学习的过程是否能得到快乐?

    感恩:现在独生子女多,一家子都围着一个小孩,孩子经常就是一家的“国王”,孩子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就怪老人没有带好。和老人一起住聪明的父母会感恩公婆为家做的每一件事,感恩她们天天为家操心,学会分担家务学会尊重老人,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自然就能做到言传身教。明确告诉孩子爷爷奶奶退休如果不是为了照顾我们,她们可以有很多时间做她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她们都贡献给了我们,这是多么的无私啊!

    开阔视野:

    很多人会说我没钱没时间,我怎么去增加生活阅历,国内国外到处去玩呢?其实没钱没时间只是一种托词,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广泛阅读、通过上网查资料来拓展我们的视野,一本好书不过十几二十元,却能让女儿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另一方面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节约那些不必要的开支花费,每年或隔几年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攒下一笔资金带孩子四处出去走走,是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呢?

    富养就是要用心呵护,给予女儿充分的理解,给予她足够的关爱。富养就是尽量不给她制造障碍,让她精神怡悦、身心快乐、健康成长那才是真正的富养。


  • 狼牙鹏妈2016/07/01 15:04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学习刷牙的阶段,最好不要用电动的牙刷,买常见的儿童牙刷给孩子使用就可以了,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的生活习惯。

    儿童电动牙刷卡通造型吸引儿童,电动使用能让宝宝产生兴趣,而且比普通手动牙刷能多清除38%的牙菌斑,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好好刷牙,养成刷牙的好习惯,为孩子选择了儿童电动牙刷。

    但是如果电动牙刷质量不过关,再加上不正确的姿势,非但起不了口腔保健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口腔造成伤害。并且儿童电动牙刷的刷毛采用旋转运动方式,相对于普通牙刷上下刷牙的方法,对牙龈造成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对牙齿也会造成磨损,严重者可能引发牙周炎。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6/30 17:03回答了该问题

    我的观点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不可取。

    不统一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会让孩子失去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而长此以往,孩子会在性格上形成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不大合群、胆怯这些个性特征。

    在家庭里,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教养冲突,实际上让孩子陷入极大的痛苦中,而家长却常常不自知——

    问题1:父母的威信降低 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意见不一致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问题2:孩子完全失去了方向 容易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有些孩子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守妈妈的规定,于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问题3:孩子会产生罪恶感 或者怨恨父母

    有些孩子还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性格发育。此外,在情感上,孩子理所当然地偏向于保护自己的“防空洞”一边,而对挥舞大棒的一方产生怨恨。这种怨恨要比父母双方同时挥舞两条大棒产生的怨恨程度要深得多。所以一不小心孩子就会怨恨父母,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4:造成不可挽回的阴影 缺乏安全感

    孩子会内心会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长期的矛盾教育导致孩子对人不信任,形成颓废心理、缺乏责任感。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极影响。调查发现,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怎么解决:

    当孩子还在襁褓时期时,建议爸爸跟妈妈能够先针对教养小孩的问题加以讨论,这样可以避免在往后教养孩子的时候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爸爸跟妈妈不可避免地总会出现持相反意见的时候,即便如此,孩子在现场的时候,爸爸跟妈妈也应在和气、平稳的气氛下达成共识,可以先以其中一人的意见为主,让孩子有一个可遵守的行为准则,然后趁着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好好沟通。

    假如爸爸跟妈妈讨论后的共识与之前要孩子遵守的准则不同,也不要尴尬,向孩子认错,因为孩子也能在爸爸妈妈道歉并告知新的准则的时候,学会勇于承认错误,这对孩子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父母们,千万别再自以为聪明地唱着红脸白脸了,越是将自己脸谱化,越是在走向一条危险的路。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6/30 17:02回答了该问题

    1、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完成,总是去依赖别人。

    2、对自己的长辈说话没礼貌,很大声。

    3、自己的玩具乱扔乱放,不爱惜。

    4、做错了事情,然后不能承担,在你面前说谎。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6/30 17:00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不能自觉学习这种表现是缺乏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的表象!

    总结了以下五点详细的说明了如何提高自我意志力,及约束力的方法,方法不一定全部适用于每个人,也希望可以根据自身的问题,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但不在及于求成,好的习惯需要时间一点点的积累和养成,希望同学可以克服自己的这些不好的习惯,可以有个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是目标导向法

      通过帮助他们明确生活目的,树立生活的理想,使他们心目中有努力的方向。他们才有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达到目的地。但是必须注意目标的设立需恰当,不能太难,目标太难达不到就会打击信心,但也不能太易,太易则失去了意义。

      目标导向法也可以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榜样促使同学们通过对榜样的认识和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初中生容易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影响。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候比批评效果要好。


    第二,监督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通过老师家长的民主监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每个人也都会受到外界的诱惑。虽然很多同学在一开始能够信誓旦旦,也设立好目标,但是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不能坚持,比如说有个学生容易受网络影响的诱惑。或是一些不

    良书刊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在预定的轨道上坚持,所以要有老师和家长的民主监督,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制力不强这一弱点。另外除了告诫自己不要懒惰以及要多抵制外界的诱惑,还可以让自己多在集体生活中,在自己的行为中融入集体荣誉感,借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自制力。


    第三,挫折训练法

      通过以苦锻志,以达到培养学生意志的目的。没有困难,就没有意志,只有经历不断的挫折考验,不断地增强耐挫力,我们的意志才会提高。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跌倒了能爬起来,有人稍遇挫折便一蹶不振。这就关系到一个

    耐挫力的问题。培养耐挫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小事着手,让他们通过战胜挫折,以达到培养坚强意志的目的。


    第四,情感激励法

      情感跟意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人的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到推动或者是支持的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便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比如说1982年的亚运会中,我国的跳高选手寥文在预赛的时候取得很好的成绩,有很大的希望取得金

    牌,但是在决赛的时候却被其对手一度超过了,当时他怀着为国争光荣耀祖国的心情,咬紧牙关,向终点站飞也似的冲了过去,最终取得了金牌,比赛结束后,他笑着说:“当我看到印度的观众为他们的选手鼓掌时,我也激动起来,一定要夺取胜

    利,当时我的血沸腾起来,促使我跑出了好成绩。”这就是因为情感点燃了意志的力量,促使了廖文发挥身体的潜能,同样,如果能够在青少年中恰当地运用情感激励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他们意志的力量。


    第五,习惯锻炼法

      习惯是一种经常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克服都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也就是说,习惯可以磨练意志。首先,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离不开意志的努力。习惯的养成不仅方式靠一些无意识的重复,有好些还需要有意识地去培

    养。比如说早起跑步,坚持磨练,不仅要坚持每天早起,不睡懒觉,而且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天气不好,都会一如继往,风雨无阻。其次,从坏习惯的克服上说,战胜任何坏习惯都是意志和人类惰性较量的过程,就是对人类意志的考验。若我们要建立

    一个新的习惯,就必须首先克服旧的习惯,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意志力了。所以说,不管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坏习惯的克服,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青少年的意志力必将得到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