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9岁

6-9岁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5 18:20回答了该问题

    方法一:果断离场

    如果父母非常愤怒,马上换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的地方,不管是浴室还是阳台或者卧室,能够让自己平静的呼吸、从容的思考足矣。之后在努力调整自己心态,或者干脆去做另一件开心的事情。这样的好处是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她也冷静思考妈妈之所以生气的前因后果……

    方法二:看看孩子可爱的萌照

    可以在家中摆放一些随处可见的孩子照片以及快乐家庭合影。这样的好处是,当你愤怒时能回忆那些美好的亲子瞬间,感怀孩子曾做出的那些让你感动的事情。觉得,孩子也有天使的一面。放松心情,舒缓、等待片刻,也许就在下一时间,孩子就带给你不一样的震撼

    方法三:降低期待

    我们有时候发火,多数源自于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前进。凡事一分为二,从另外一面讲,其实是家长对于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对自己的失望从而在孩子身上的一种发泄。简单的来讲,就是家长自己没有办法或能力调整自己,从而开始折磨自己的孩子而已。所以,不妨降低期待。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5 18:19回答了该问题

    父母当然可以和孩子做知心好朋友了,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所以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比例说:当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宝贝,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这样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父母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父母“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再举个例子: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儿子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宝贝,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儿子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儿子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也导致儿子这最近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想让父亲和孩子去沟通一下,可是,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

    事实就是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4 10:14回答了该问题

    一般而言,当孩子出现打闹等行为,父母介入时一定要公平对待,对事不对人。父母要做的是孩子问题的调解者而非参与者,要理智并客观地解决问题。

    首先是分开争执打闹中的孩子,检查孩子的身体,看孩子是否受伤,这样做是作为监护人第一首要做的事。父母这样做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向孩子展示“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教给孩子即使是在玩耍时也要注意自身和对方的安全。

    孩子受了伤,父母要第一时间及时处理。若是自家孩子的过错导致对方受了伤,父母不能推诿,要积极配合解决。父母的积极处理方式和正面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并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接纳他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并引导孩子发泄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安抚,也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然后,父母再帮孩子们分析当时发生的事,并引导孩子思考遇到此类问题时如何做会更好,有没有更恰当的方式解决,当下能做些什么,并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孩子。

    对于大人来说,其实只要父母一方的解决方式客观得当,对方大人也会心悦诚服的。即使是对方胡搅蛮缠、不通情理,只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能心安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3 15:48回答了该问题

    生过孩子的人知道,当妈妈是件辛苦的事,有时候会让人感觉无助、焦虑,甚至偶尔简直要发疯。

    正因为如此,就算有片刻冥想时间,也能让你的世界更加明亮。

    花几分钟时间放松一下,关注呼吸,平静思绪,能帮助你应付这一天将要面临的一切。

    推荐专属于妈妈的5个冥想方法!

    冥想时间1:你正在给宝宝喂奶的时间。妈妈颂词:“我在当下。”

    把椅子或沙发当成你的冥想垫,在这里,你只专注于宝宝和自己的呼吸。“这一刻,不要去想你要做什么、你原本该做什么,让自己放松下来,沉浸在你和宝宝这段安静的时间里。”Miller说。从数自己的呼吸开始,然后,注意自己的肚子,意识到在一呼一吸间,肚子是如何一起一伏的。从这时开始,只需要数数就好,吸气数1,呼气数2,再吸气数3,以此类推。“就算只数到10,也能帮助你从各种分神的事中安静下来。”Miller说。数到10的时候,呼气说出妈妈颂词,然后再从1开始数。

    冥想时间2:你带着宝宝散步时。妈妈颂词“脚踩大地。”

    将推着婴儿车散步时间转换成走路冥想时间,你只需让呼吸与步伐一致就好。使用4字词语会比较有用(脚踩大地,快乐无比,顺畅呼吸),有利于将你的呼吸与脚步融为一体。“如果你这一天感觉不太好,专注于积极的句子能够帮助你;强调你当下正在做的事,能够加强你的意识,代替你大脑中的杂音。”专家说。

    冥想时间3:你的学步宝宝大发脾气时。妈妈颂词:“我有耐心。”

    “你周围越是喧闹,你就有越多的机会找到内心的宁静。”RocheSproul说。还有什么时机比宝宝哭闹发飙时更适合实践这一理念呢?试试看:不要回以大喊大叫,会越来越紧张,而是试着有意识地放松你的下巴、脖子、肩膀上正集聚的张力。深呼吸,呼气时专注于放下紧张情绪。是要承认,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如果你能专注于呼吸哪怕10秒钟,也能帮助你理性地回应宝宝,而不是完全出于本能的回应,RockeSproul说。对付在汽车后座上打闹争斗的孩子时,也可以用这一招。

    冥想时间4:你终于能一个人待着了。妈妈颂词:“我已经恢复。”

    不管是宝宝白天小憩,还是夜晚宝宝睡着之后,或是有人来接替你照顾宝宝几个小时,都有一长串的事情在等着你做。不过,这段安静的时间,也是进行相对正式冥想的最佳时机——在做其他事情之前,花5分钟冥想吧。找一个舒服的地方,让你能够坐直,闭上眼睛,吸气,然后呼气的同时数“1”,接着吸气,呼气数“2”,一直数到4。这时再重新开始。“只数到4,然后重新开始,能够让你在放松的同时,保持警醒,因为冥想的目的并不是失去意识。”专家说。如果你又想起了需要做的一堆事,那就明确要做什么事,再放开它们,回来继续数自己的呼吸。

    冥想时间5:夜晚,孩子睡着了,你却十分清醒时。妈妈颂词:“我很放松。”

    任何曾在半夜清醒地躺在床上的妈妈,都知道这个可怕的怪圈:你睡不着,脑袋里装好多事,然后你开始看表,非常担心,如果现在还睡不着,那明天该有多累!“让折磨我们的嘈杂大脑安静下来,正是冥想要做的事。”Mille解释道。停止看表,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让呼吸越来越深,并放慢节奏。然后,想象自己把挤在大脑中的所有东西全扔到了垃圾桶,“这样你就清空了大脑,能够安然入睡。”

    冥想是如何起作用的?

    冥想如此有力量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抵消压力的生理反应。“时间一久,由于压力而释放的激素,比如肾上腺激素,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甚至某些癌症的危险。”AmitSood医生说,她是梅奥诊所的医学教授,也是《梅奥无压力生活指南》(TheMayoClinicGuidetoStress-FreeLiving)的作者。当你冥想时,你就减少了这些化学物质的释放,增加了安多芬和其他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的释放。

    结果就是:你的脉搏放缓,血压降低,你能够清醒地思考。Sood医生表示,大部分研究测试冥想对于神经系统的效果时,都使用至少15分钟的冥想。不过几分钟深深的、放松的呼吸,也对你有好处。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3 15:45回答了该问题

    被欺负的经历,对宝宝来说也是社交学习的一种过程。爸爸妈妈默不作声,难免心疼又气愤,但是怂恿甚至是代替宝宝“打回去”显然也不是最佳的选择。这时候怎么处理最好?建议要以“宝宝的安全不会受到伤害”为原则。


    【宝宝被欺负,给他自己处理的机会】

    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家长可以先不要干预,给宝宝成长的权利,相信他有能力去解决和面对。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处理这样的事情,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

    【宝宝受挫时,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

    宝宝觉得委屈,肯定会跑向你哭泣或者寻求安慰。这是家长先不去讨论冲突中的是与非,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怀抱,全盘接纳他的情绪,让宝宝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理解和温暖,这样才能够帮助宝宝尽快地恢复平静。千万不要“恨铁不成钢”,责怪宝宝,如果宝宝不能从最亲近的人身上得到足够的安抚,心理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宝宝平静后,教他如何保护自己】

    当宝宝情绪平静下来后,你要教会宝宝如何保护自己。比如:

    1、遇到在争端中表现得很强势的小朋友,可以采取言语警告震慑,对他说:“不许打人!”

    2、如果言语的警告无效,可以“走为上策”,不跟对方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3、遇到像“总抢玩具,动不动就推一下”这种小朋友,可以慢慢引导宝宝远离这类孩子。


    最后还是要汇总为一句话,不用太纠结于应不应该干预孩子,首要原则是“宝宝的安全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对方的行为已经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或者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家长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孩子身心不受伤害。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3 15:42回答了该问题

    1.三明治沟通法:肯定+问题+肯定。例如,

    “爸爸也很开心你能拿第一(肯定),

    这是你努力的结果。不过,你知道,琪琪跟你只半分之差,还有涛涛跟你相差10分。其实他们也很努力。(问题,帮助孩子认清现实)

    你要继续保持努力的心态,加油!(肯定)”
    2.注意让孩子自己分析,总结

    第一步,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平时的坚持。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什么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呢?

    大部分孩子得了第一名,会有志得意满的情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时候,家长也要为孩子成就开心,甚至是庆贺一番。
    但同时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什么可以考第一名?帮助孩子分析,自己是怎么赶超别人的,别人是怎么被赶超的?

    同时,引导孩子分析下,考第一名是否就是知识全都掌握了呢?

    大多数家长都了解到鼓励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孩子在鼓励中成长,就会很自信。可是,过多的表扬也有可能会让孩子自我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太过自满。而且一旦遭遇挫折,一直在家庭中被捧上云端的孩子,就很容易承受不住。
    所以,在认可孩子的成绩和努力下,也帮助孩子分析得第一名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孩子成绩得第一,是孩子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坚持不懈的必然结果。

    但是这就像奥运会的健儿一样,虽然平时练习能达到世界水平,但是参赛心态,和当天的身体状况,也都很重要,而且其他国家的奥运健儿是否会发挥超常,或者失常呢?所以,在必然的努力下,能拿奥运金牌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所以,放平心态,平时努力练习,考场轻松上阵,才是重要的。是否能次次拿第一,却不是个人可以掌控的。

    当孩子具备这样的心态的时候,自然就没有骄傲心态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2 15:49回答了该问题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写出这样公式的人,不得不说,对中国家庭有相当的观察,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于悲观和以偏概全。着眼于问题不如着眼于解决问题,关注消极面不如关注积极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好过贴标签,而且而且还贴一个坏标签。


    这个公式被认可,说明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个模式是如何产生的?

    1. 缺失的父亲,是历史文化的沿袭,也并非中国独有。

    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被称为内人,堂客,男人在外面操持,女人在家里养儿育女。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如此,有数千万年的历史了。从原始社会,男女就开始分工合作,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育儿。男女一起外出工作,是工业革命后,解放了劳动力才有的。

    女人生养小孩,无可厚非,但近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也确实如此。父亲重要性在于为男孩子提供男子汉的模板,为女孩子提供模范老公的模板,为小孩建立规则,树立家庭的权威。



    2.焦虑的母亲,是因为家庭重亲子关系多过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的之间的距离过远,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是经济来源,不参与家庭生活,必然造成“焦虑的母亲”,母亲太过用力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缺乏安闲的态度,很容易焦虑。 根据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的理论,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的,这样家庭关系才会稳固、和谐。如果亲子关系优于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就会出问题,也将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记得我之前有一个40岁左右的来访者,她会天然的以为“那是孩子啊,肯定要以孩子的需求为先。他(她老公)这么大,怎么跟小孩子一般见识,闹什么脾气?!”女人拥有这类想法的不在少数,不过这类想法是在往外推男人,让他自动远离家庭。 当她认识到,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离婚危机缓解了,亲子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3.失控的孩子,是孩子在抗议这种失衡的家庭关系。

    如果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不能承受爱之重。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单亲家庭里。“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有你,你要好好的,争气!”但这样的意愿常常事与愿违,孩子会与母亲的意愿渐行渐远。

    孩子是家庭天然的调和剂。就像我之前的这个来访者,“孩子多么懂事,他都会跟我说,你不要跟爸爸吵,不必太顾及我。反而,我家那位更像孩子,你说,他还不如孩子懂事呢!”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关系不好,他们天然的为此担忧,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此负责任。所以,孩子失控,是在反抗家庭的失衡。


    所以,总结来说,问题在于母亲过度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父亲与家庭联结不紧密,让家庭关系失衡,最终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母亲是家庭的联结者,她具有更大的力量提升家庭能量,转变坏的家庭状况。孩子是家庭的守护者,但让孩子回归到孩子的位置。孩子不是第一重要的,夫妻才是家庭的引领者,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和角色。

    最后,重视夫妻关系的和谐和紧密联结,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9 18:15回答了该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说谎是被父母逼出来的。

    下面我列出常见孩子说谎的原因,知道了“为什么”,也许能避免父母因为不懂误伤孩子了。

    说谎原因一:孩子分不清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建议做法:呵护孩子的想象力,等待孩子自己学会区分

    3岁前后的孩子,随着视野的愈发开阔,以及情感和语言的丰富,想象力也在飞速发展。放着烟花的西瓜,会游泳的蝴蝶,长了翅膀的老虎如此之类,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阶段非常正常。

    由于看得多,感受得多而模糊,而现实经验又少,孩子们往往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楚,于是会根据自己的愿望去思考,拿想象代替现实。所以,大人看到的“说谎”,不过是孩子在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和孩子的品行毫无关系。

    此种情况,我给父母们的建议是,鼓励孩子的想象力,顺着孩子的“童话故事”往下说,如此不仅能够满足孩子内心想象出的那个愿望,而且对大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呢。以后,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去体验、去开阔视野,持续丰富认知的过程,陪在旁边多解答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很快就能够从现实与想象的一片混沌中走出来。

    说谎原因二:孩子害怕受到惩罚

    建议做法:孩子犯错的当下,要引导孩子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问题本身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大概在三岁以后,当孩子再有撒谎情况的时候,那可能就是源于他害怕受到惩罚。比如有的时候,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错,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就是一顿揍。孩子当然会害怕,孩子一害怕,下一次犯错的时候,就会采用一种逃避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避免受到同样的责罚。相反,若父母能够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予以接纳,并帮助孩子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那么情况将会大不一样。孩子不仅学到了正确的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不会在下一次犯错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责骂。

    很多爸爸妈妈会问:“我的孩子撒谎,是不是有道德上的问题?”心理学家克尔伯格认为,7岁以前的孩子,其实不存在一个明显的道德区分的问题。当我们不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时候,能更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说谎原因三:孩子在寻求父母关注

    建议做法:多关注孩子吧!被父母关爱和肯定,是孩子重要的心理养料

    曾经的语文课本里有过一个“狼来了”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独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实在太孤单,于是向山下的村民撒谎,说狼来了。于是所有人都紧张地向他跑来,关注他和小羊的安危。课本里自然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判这个孩子。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正是在这样的谎言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因为他内心渴望被关注、渴望关怀。

    孩子在6岁以前,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安全感,需要获得来自父母的情感上的滋养。然而父母却以为所谓的“富养”,就单纯是指物质上的富,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却被忽视了。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制造的社会问题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其实是次要的,即使家庭富裕、衣食不愁,他们仍然有可能去偷窃,去抢劫,去伤害他人。所以,要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还要先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此外,还有一种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表现欲较强,喜欢把事实夸大,表现出来也是在撒谎。说到底,这是孩子在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寻求大人的关注。

    如果发现孩子的确爱“说谎”,并且已经在说谎了如何应对?我还有几点提醒:

    提醒一: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

    爸爸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即父母首先不要撒谎。

    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爸爸明明不想去上班了,在孩子面前,跟老板打电话说:“老板,我今天头疼,所以我不想去上班了”。此时,孩子可能就觉得撒谎没什么,不想做什么事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就不做了。所以,下次当孩子不想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会跟你说:“爸爸我不想去幼儿园。”爸爸回问:“为什么?”孩子的回答是:“因为我今天肚子疼”。

    也许他今天没有肚子疼,只是不想去幼儿园,也可能时间久了,他真的会肚子疼,因为他会把很多焦虑具体化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去说谎了。

    提醒二:不急于去评价孩子,先调查清楚事实真相

    七岁以前,如果孩子真的说谎了,可能是他有意地在隐瞒一些事情。譬如说孩子今天跟你讲:“爸爸,我今天跟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但是小朋友把我给推倒了,我没有哭”,爸爸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平时都是哭的,为什么这次没有哭呢?一调查,可能是他把别的小朋友给推倒了,别的小朋友可能哭的很厉害,他只不过是转移了一个方向——孩子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你一些做错的一些事情。

    所以,当孩子撒谎的时候,我们先不要忙着去责怪或者批评,甚至去动手打孩子,我们一定要先弄明白他撒谎背后的原因和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中国的很多父母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特别急于去评价一些事情,比如你这样做不对,或你这样做就对了。但是请父母想一想,当你不能了解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时候,以及你不在现场的时候,你怎么能很正确的做出一个评价,你的孩子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呢?

    所以,面对孩子撒谎,尤其是需要去关注孩子背后的需求。

    提醒三:帮孩子分析说谎的严重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真的分不清楚,撒谎会给他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所以,孩子3、4岁以后,尤其是当孩子开始上小学以后,父母就要去跟他做分析:如果你这样去撒谎,可能现在你骗到了爸爸妈妈,但是后面很多时候,这个谎言就会被识破,识破了以后会怎么样?把后果给孩子说透。

    有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不能让别人批评他,那你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跟孩子说:如果你的谎言被识破了,可能喜欢你的老师会批评你,跟你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会不理你,那你多伤心啊……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跟他讲道理。

    一定要记得,父母讲道理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从孩子的情感去切入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抵抗、反抗、否定或者拒绝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8 18:41回答了该问题

    不是离婚对孩子有影响,而是离婚后,父母对离婚这件事的看法、父母彼此间的看法、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社会对单亲孩子的看法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父母对待离婚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婚后,父母是否一如既往地爱孩子。

    父母离婚时常常会对孩子说:父母只是分开来住而已,对你的爱还会和过去一样,不会改变。但话是这么说,事实上是,父母离异后,常常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因对对方的怨恨,或是因不在一起生活,条件所限,总之,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与过去会有很大不同。因此, 会让孩子产生失落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当然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伤心,刻意营造"爸爸妈妈爱你"的假象,这样的话,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还能说得过去,但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一下就能识破这份爱的虚假与不真实。而这种爱的谎言被戳穿后,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大。孩子会觉得,爸妈真的是不爱自己了,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让他们觉得很受伤,很难过,进而觉得无所依靠,没有安全感 ,甚至对社会的看法都会改变,这样的影响就是爸妈离婚后不恰当的示爱造成的,相信这种局面,谁也不愿意看到。因此,父母离异后,保持对孩子一如既往的爱,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无法保证的话,也不要刻意回避,可以适当和孩子说明,尽量取得孩子的理解与信任,而不要欲盖弥彰,那样的话,得不偿失。

    2、离婚后,父母是否能给孩子一个不相上下的生活。

    所谓不相上下的生活,是指与离婚前的生活相比,不会比原来的生活更糟,起码要持平的状态。让孩子不会因父母的分开,由其中一方单独抚养,而生活水准一落千丈,那样的话,生活的落差,一定会导致孩子心理的失衡的。

    不相上下的生活状态不单指物质条件,还包括人际交往的状况。有些夫妻离婚后,由于婚姻关系的改变,不愿见人,怕人问,因此,就封闭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子,中断自己与朋友、亲戚的联系,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因为Ta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是封闭的,禁锢的,当然不会开心的。因此,父母离婚后,应该保持智慧的觉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领孩子进行正常的交往、交际——和朋友间的,和亲戚间的,让孩子的生活圈子不会因父母的离异而受影响,而是更开朗,见识更多,人生更加丰满。

    3、离婚后,父母是否能理智地面对彼此

    有些夫妻离婚后,对对方牢骚满腹,怨恨异常。这样的态度,难免会影响到孩子,Ta们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试想,无论爸妈,纵然有再大的不是,毕竟是自己的至亲,哪个孩子愿意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说彼此的坏话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会阻止孩子去探望已经离异的爸爸或妈妈,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残酷和灭绝人性的。

    因此,要想孩子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深受其害的话, 离异的夫妻就要收起对对方的怨恨,不要说对方的坏话,而是要维护对方的形象,树立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这样,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婚只是因为他们不再相爱了,而不是爸爸或妈妈的这不好那不好,继续维持父母在他们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

    在这一点上,离婚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们,要学习一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妈妈。虽然奥巴马的妈妈苏托罗18岁生下奥巴马。

    奥巴马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奥巴马获得了两个求学机会,一个是纽约新学院大学提供的足够一家三口在纽约生活的优厚奖学金,一个是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老奥巴马毫不犹豫地去了哈佛,他对苏托罗说:“我怎么能拒绝最好的教育呢?”

    这是1961年,而1964年,苏托罗提出离婚,老奥巴马没有异议。此后,老奥巴马带着另一个美国女子去了肯尼亚老家工作。

    看起来,苏托罗有很多理由对老奥巴马愤怒,她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生活非常拮据,而且自他们离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奥巴马遭遇车祸去世,奥巴马只见过爸爸一次。此外,老奥巴马也没支付过赡养费,虽然安也没有提出要赡养费,但这个父亲毕竟没有尽过自己的责任。

    然而,苏托罗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也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爸爸的坏话。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爸爸,苏托罗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爸爸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她给奥巴马陈述事实,可能希望儿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谈的都是优点,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这种方式都收获了很好的结果——她说的老奥巴马的这些优点,奥巴马身上都有。

    不仅如此,或许更重要的收获是,妈妈这样谈到爸爸,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离婚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他的内心不仅不必分裂,还学到了豁达,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积极的一面。这可能是奥巴马现在展现出的乐观性格的重要缘由。

    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后,在被问及“谁是你一生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时,奥巴马直言是自己的母亲,并动情地回忆了早已逝去母亲,他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同样是离异的父母,奥巴马的妈妈以她的大度和乐观,在儿子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父亲形象,而这一形象的塑造,最终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奥巴马了——奥巴马没有因为父母的离异,因为父亲的不负责任而自卑、怨恨,而是乐观向上,自信负责,最终当上了美国的总统。因此,对于离婚的父母来说,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要说对方的坏话。

    4、离婚后,尤其是妈妈是否爱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生活

    无论怎样,离婚终究是不开心的事。尤其一些夫妻离婚的原因,是因为情变,或是丈夫的出轨,妻子“被离婚”,离婚属无奈之举。这样的话,有的妻子常常非常愤懑,觉得情感被骗,生活无望,自怨自艾,甚至以泪洗面,倍受打击,没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以这种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的话,即使不说丈夫的坏话,孩子也会把“帐”算在爸爸头上,认为由于爸爸的坏才导致了妈妈的苦,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离婚的妈妈,一定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早日摆脱旧日生活的创作,走出阴影,学会爱自己,观照自己,提升自己,找到自我的力量,找到兴趣点和自信感,这样的话,孩子看到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妈妈,Ta的生活才不会受到影响。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8 18:38回答了该问题

    有证据表明,不幸福的婚姻比离婚带给宝宝的伤害更大。

    不幸福的父母为了宝宝而在一起,给宝宝树立一种不健康的关系的榜样,其实更糟糕。

    对宝宝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的婚姻状况,而是你的心态和养育方法。也有研究证明,如果父母能有效地处理离婚这件事,那么,离婚一年后,他们的宝宝在社会交往中,学业和情感状态都会比父母离婚前做得更好。

    那怎么做才能减少宝宝受的伤害呢?

    不必因为愧疚而补偿宝宝:通常父母中没有抚养权的一方,会通过每次和宝宝在一起时给提供特别待遇,来争取宝宝对自己的忠诚。

    告诉宝宝这不是他的错:宝宝往往会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的错。所以,要告诉宝宝,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和他没有关系。

    不要在宝宝面前抱怨对方:不要向宝宝播种仇恨,离异父母最愚蠢的做法就是要把孩子据为己有,让他跟自己一起恨一个人。别把大人的怨恨转移到宝宝身上,让宝宝对父母双方保持爱和尊重,对宝宝更有好处。

    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表现出理解:告诉宝宝,你理解这种变化对每个人都是痛苦的,并表达出你会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决心。这对宝宝很重要。

    鼓励宝宝爱并尊重父母双方:要让宝宝知道,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但爸爸妈妈还是他的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他。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7 18:32回答了该问题

    教育男宝宝需注意的:

    1.应该穷养,培养能力

    自古纨绔少伟男,所以从小就要培养男宝宝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还要有仁义孝道的思想。要在物质上对他有所限制,以使将来能够不畏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竞争,依然能够傲然挺立,打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2.应该在风雨磨炼中成长

    对于男宝宝来说,应多给一些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而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是长不大的。

    3.要培养男宝宝坚强、乐观、有责任心的特质

    男宝宝更需要独立的空间。当他约2岁时,就开始了争取独立。这时起,男宝宝的爸妈就要有意识地给他创造适当的身心独立空间。

    不要压制他的反抗,而要观察思考和理解他反抗后面的心理原因和意义,找到缓释和解决的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他内在自我的发展。游戏中,应该鼓励男宝宝独立自主,游戏可以激烈些、带冒险色彩,这样可以培养他坚强、乐观的品质。让男宝宝从小学会遇事承担后果,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4.要鼓励男宝宝动手、创造

    希望男宝宝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爸妈就要学会不干涉他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过多的限制和保护。应该给他广阔的空间、奔跑的场地和集体的氛围。在他作画或搭积木的时候,尽量多给男宝宝自主创意的机会,赞美他的作品,鼓励他的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尽量不去否定他的成果。无论多难,都应该先让男宝宝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应该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不是出于爸妈的阻止。

    放手的同时,要反复强调爸妈会永远在他身边、永远陪伴他,让他有充分的安全感,这种反复强调不光在行为上也要在语言上体现。

    5.爸爸是男宝宝的榜样

    爸爸在男宝宝成长过程中的突出地位不可小觑,这已经是被公认的了。身教重于言传,爸爸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被宝宝收入囊中。每位男宝宝的爸爸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就是儿子的摹版。如果希望“复制”出让人惊叹的结果,就要先把自己刻画得精细些。

    如果爸爸能拥有强健的体魄,能够仗义执侠、保护弱小、尊重女性,那么你一定是个好榜样。

    教育女宝宝需注意的:

    1.应该富养,培养气质

    从来富贵多淑女,所以女宝宝从小就要带她出入各种场合,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阅历,从而大大增强她的见识。如此一来,长大以后就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捕获。因为见多识广,就不易受他人诱惑。

    2.女宝宝应该在温言软语中成长

    对待女宝宝,心一定要放到最温柔,就像对待那些娇嫩的花,细致婉约,容不得任何粗糙。作为爸妈,需要了解那些小女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她们的小手段和小虚荣心。妈妈应该成为她理所当然的朋友和战友,共同应对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

    3.要培养女宝宝温柔、健康、懂得爱

    培养女宝宝,重要的是让她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一个温柔贤惠的性格,一个干净健康的身体。爸妈自然会对女宝宝宠着点,但并非娇生惯养。要让她见识多广、独立,有主见、明智,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从而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被外界势力所左右,失去真我。

    爸妈要根据女宝宝的行为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教养方法,从锻炼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感觉统合能力、专注力和气质等方面入手,提升多种优势智能,培养一个优雅、聪慧、大方的宝宝。

    4.要注意和女宝宝的沟通

    从婴儿期开始,女宝宝就喜欢和谐、融洽的交流,无拘无束地与人相处。她们不喜欢竞争,只是在寻求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她们追求平等付出与获得,她们是关系中的一分子并对它负有责任。沟通和交流是她们维持联系的方式,渴望关爱和友谊等亲密情感是她们的天性。所以,女宝宝生来就是社交家。

    女宝宝通过交流获得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和安慰。爸妈就要学会倾听女宝宝的“真实意图”,让她根据自己的“内部指导系统”而不是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妈妈是女宝宝的良师益友

    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意思是说女宝宝温柔体贴,能与妈妈心灵相通。同父子关系相比,母女关系往往看起来更为亲密。事实上,这种亲密的关系对女宝宝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亲密的母女关系带给女孩沟通、交流的经验,有利于发展女宝宝的亲密感和感受性,使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这种对女宝宝心理需求的满足,还有谁会比母亲做得更好?正是与母亲的共性,使女宝宝有了借鉴的榜样,并从中发展自我。如果妈妈自信、果断,她的女儿也往往会有同样的品质。

  • 孟母健康2016/08/16 17:19回答了该问题

    总得来说这几种情况容易被人贩子盯上:

    一、表面热情又喜欢闲扯

    有些妈妈平时就是个“话唠”,出门的时候无论碰见什么事都会驻足观看,无论见到谁都能闲扯起来,口无遮拦地跟别人炫娃儿,炫老公,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的信息给泄露出来,这就让很多陌生人有机可乘。

    二、自己带着孩子去逛街

    女人天生爱逛街,很多妈妈在闲暇时间都会去逛街购物,但大商场里人流量多,有的妈妈购物时只顾着选衣服、试衣服,就忽略了旁边的孩子。商场的人员又都很复杂,一旦孩子丢失,将很难找回,很多人贩子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拐走了孩子。

    三、独自带孩子去车站坐车

    由于车站是交通往来的核心地带,很多大人去车站时,往往带很多行李,特别是上车的那一会儿,人太多又要赶时间,如果是妈妈自己带孩子坐车,就很容易只顾着赶车、拿东西而忽而略了孩子,这时候,孩子更容易被人贩子下手。

    四、刚生完的宝宝的产妇

    在一些大医院的产科,产妇和新生儿都很多。以前,很多新闻报道过新生儿被护士抱错导致两个家庭互换了孩子的事儿。产妇刚生完宝宝后,身体疲惫不堪,家人可能只顾着忙东忙西地准备母婴用品、办各种手续而放松警惕。很多人贩子就在医院监管力度不强的情况下,把新生宝宝抱走,成功作案。

    所以劝戒各位家长独自带孩子外出或独自一人照顾孩子的时候,妈妈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到商场、车站等人多的地方要保证孩子时刻不离开视线,不要大意说出了孩子的信息。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却很难做到,豆妈就再次提醒妈妈们,不要让人贩子的险恶用心伤害了孩子。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8/03 16:43回答了该问题

    美国阅读专家轻松实用的建议可以用来借鉴:

    1.创建阅读仪式。留出一段特别的时间作为每日读书时间,把和孩子一起选择“每日一书”变成惯例,然后坐在一个专门的位置读书。

    2.依偎。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读书,让孩子仅仅依偎着你,也可以让孩子拿着一个喜爱的玩具,或者是揽着他喜爱的被子。

    3.富有表情的读。注意韵律和节奏,每个角色采用不同的声音,但不要采用“娃娃腔”。

    4.谈论图画。一边指着颜色、形状、小动物或故事中其他有趣的东西,一边谈论。

    5.分享不同类型的书。色彩明快,文字简单的图画书能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韵律美妙的歌谣能让孩子感到满足开心,辨识物品、动物、颜色、数字、文字的书能让孩子获得基本的概念。还有诸如翻翻书、立体书那样的玩具书,可以让孩子与故事互动起来。

    6.重复读书。孩子喜欢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听。多次读一本书,可以帮孩子对一些常用词汇熟悉起来。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8/03 14:47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上学以后,千万不要以为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功课。相反,要认识到课外阅读会为孩子的发展打下基础。

    读课外书不仅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课外知识,增强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仅限于课本知识,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即便考试取得了满分,也只说明他熟练掌握了课本知识而已,至于将来能否取得大的成就,就很难说了。

    为什么有些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在学校并不是热别优秀的学生呢?因为他们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这并不是提倡学生不好好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说,书本知识是基础,学生不仅应该系统地掌握书本知识,更要多涉猎课外读物,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多阅读好的课外读物,开阔视野,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有一句话说得好:得分数决定的是一时的胜负,阅读决定的是一生的胜负。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02 09:16回答了该问题

    自闭症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一)遗传的因素:20%的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二)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三)新陈代谢疾病: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四)脑伤:自闭症的原因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五)其他:还有一些其他暂未证实的原因,但也需注意,做到早预防,使自闭症远离孩子

    预防自闭症的措施

    1、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

    城市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之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2、注重情商培育

    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情和情感。

    3、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4、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

    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孩子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他(她)交朋友的艺术、方法与技巧。

    5、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让孩子碰碰钉子,尝尝苦头。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力。

    家长应该了解的

    1、缺乏玩伴

    现在城市里的生活很多的家庭都是关门闭户的自己生活,所以说这种时候很多的小朋友都无法和一些自己同龄的朋友一起玩耍,慢慢的时间久了就可能形成非常孤立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就是导致自闭症的罪魁祸首,所以说,家长一定要多鼓动小孩子去和别的朋友进行玩耍,尽可能的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2、家庭环境

    另外有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有经常性不和睦的情况,那么小孩子出现自闭症的概率也会相对应的提高。也就是说小孩子的父母如果出现意见分歧比较大,或者是经常性的吵闹打骂等等,这些都是会影响小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从而就有可能会产生自闭症的情况,所以说一个和睦的家庭,不仅仅是我们所必须的,对于小孩子的正常健康发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02 09:13回答了该问题

    大喊大叫和哭闹也都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一般孩子从一岁半就开始进入语言敏感期,最初是咿咿呀呀,但如果他/她跟你咿咿呀呀几次你都没有听懂,他就会开始哭闹了,稍微大一点不光会哭闹,而且会大叫,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会持续到6岁以后,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发现哭闹或大喊大叫能达到他/她的目的,就一直会用这种方法,所以大喊大叫或哭闹往往是我们家长朋友教育或者改变孩子的好机会,引导他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他的需求,让他/她明白如果用哭闹或大喊大叫是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的,如果你严格执行几次他/她就会明白了。

  • 陈妍妈妈2016/07/29 11:26回答了该问题

    对于孩子而言,妈妈全职或是上班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能说各有利弊。

    全职的好处是能够更加妥贴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上班的好处就是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妈妈也不要总一味地对孩子心怀亏欠,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养孩子,陪伴孩子就可以了。另外,如果家里有人能够帮助照料,妈妈选择上班当然省心。

    如果家里没人帮忙,做全职也无可厚非。这些都是妈妈们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做出的选择。

    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自己高兴了,孩子的幸福指数自然就会跟着提高了。是不是一个好妈妈,从来不是看她是否全职在家照顾孩子,而是看她能否给孩子足够的教养。

    说得更坦白一点,对于孩子而言,他需要的陪伴不仅是穿衣吃饭,他还需要看到父亲母亲是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生活的。这种生活态度会传递给孩子,将成为他精神气质的一部分,并且影响他的人生。



  • 陈妍妈妈2016/07/29 11:16回答了该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套路太多,有一种主观意识上的适应性,觉得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希望尽快获得别人的认可。俗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以为是圆润通透,其实是被学到的生活中的竞争技能蒙蔽了心。所以大多数时候,换一种语气和稍微陌生一点的小孩子说话,并不能很好的获得他们的信任,而相同的,一个小孩子和另一个小孩子交流,却能很快成为朋友。可见,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学到的竞争技能近乎道的最好办法就是坦率从容,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最真挚的才是最吸引人的。

  • 陈妍妈妈2016/07/29 11:15回答了该问题

    个人认为,父母哪怕再忙,每天至少要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或是早上或是晚上。

    但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常年不在家,或是经常要出差的那种家庭,每天陪孩子可能做不到。

    陪伴孩子其实不讲究时长,而讲究质量。

    很多家庭的父母明明有时间,也只是在刷手机,或者应付孩子很心不在焉,那样无论你陪伴孩子多长时间算不得称值的父母。

    题主问说,陪多久才算对得起他们。感觉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自己的心态就没摆正。

    孩子不用你对得起他,无论你怎样对待孩子,在他们童年幼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孩子全部的世界。你陪孩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说什么对不对得起呢?陪孩子是发自真心,出自本愿。如果谈对不对得起,那陪伴的质量势必不会高。

    看到孩子眼睛会发光,认真地倾听、共情,经常跟孩子聊天,不厌其烦地问答孩子问答,包容他的缺点,赞扬他的优点。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需要的吧。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都很平凡普通,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请让他们在全心依赖我们的时候,给予足够的爱。


  • 陈妍妈妈2016/07/27 09:27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挑食是困扰着大多数家长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然而,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挑食可能并不是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刁难大人,而是一种人类使自身免受伤害的进化特征。

    少年儿童偏食、挑食习惯的形成,主要与家长和周围的人的饮食习惯有关,也与人们日常对食物贵贱评论给他们在心理上留下的好恶印象有关。婴儿几乎口不择食,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食物则变得越来越挑剔,特别是那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食物,这其中又以绿色蔬菜和肉类为主。

    英国一个慈善癌症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研究指出,几千年前,植物中的毒素可能伤害到儿童,某些肉类也极有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因此人类在幼年时对某些种类的食物产生怀疑,这一特征可能是进化的结果。”研究负责人露西·库克解释说。

    研究人员认为,人类的这一特性是在儿童变得更加独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

    作为父母,遇到小孩挑食,厌食,很多时候都认为是小孩调皮,于是拼命纠正,劳神费力,出发点无可厚非。但作为现代的父母,应该了解,每个人基因都是不同的,如果小孩长期强烈排斥吃某些东西,除了调皮,也可能是由于有某种基因缺陷导致不耐受,从而开启了大脑潜意识保护。

    当人们以自己的喜好片面地评论或选择食物,而忽视了食物中的营养素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儿童少年养成了偏食、挑食的习惯。所以,预防偏食、挑食,首先应从家长做起,即家长自己首先不应该偏食和挑食,身教和言教并重,并且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发挥身教的作用,那怕是家长平时不喜欢吃的食物,也要带头吃,培养孩子吃。当少年儿童已经形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时,要听从家长和教师的教导,改掉这不良的习惯。   

    1、有的人不喜欢吃蔬菜、水果或不喜欢吃肉类,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2、由于铁需要与维生素C和肉类中分解的胱氨酸结合成为可溶性物质后才易吸收。因此,不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摄入不足,自然也就影响了铁的吸收。  

      3、营养不良,头发发黄,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个不长高等

     4、营养不均衡 ,食欲不佳,肠胃不好,吸收不当,身体素质不好,抵抗力差   

    5、不利于生长发育, 第一,家长不要在饭桌上争吵,对于工作事务比较繁忙的家长,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一定要好好的享受它,家长应该用诱导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几种食物中选择一种,这样,他就会觉得给了他很大的权利,就会郑重地选择一样看起来比较可爱的食物,然后大人应该坐下来,跟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这时,父母不要指责孩子的吃饭习惯,也不要对孩子说他的对错问题,让气氛始终保持轻松活泼。   第二,零食是造成孩子食欲不好的主要原因,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在饭前多吃了零食,要考虑是否应该减少孩子的零食的摄入。   第三,有的孩子看见家长把一些菜挑到一边不吃,自己也会去模仿,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行为。家长如有挑食习惯,应首先改正。   第四,家长要认真地告诉孩子平衡饮食的重要,并注意演示给孩子看。等孩子稍微地动了心,吃了一些以前拒绝的食物,家长就应该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