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6岁

3-6岁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9 18:15回答了该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说谎是被父母逼出来的。

    下面我列出常见孩子说谎的原因,知道了“为什么”,也许能避免父母因为不懂误伤孩子了。

    说谎原因一:孩子分不清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建议做法:呵护孩子的想象力,等待孩子自己学会区分

    3岁前后的孩子,随着视野的愈发开阔,以及情感和语言的丰富,想象力也在飞速发展。放着烟花的西瓜,会游泳的蝴蝶,长了翅膀的老虎如此之类,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阶段非常正常。

    由于看得多,感受得多而模糊,而现实经验又少,孩子们往往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楚,于是会根据自己的愿望去思考,拿想象代替现实。所以,大人看到的“说谎”,不过是孩子在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和孩子的品行毫无关系。

    此种情况,我给父母们的建议是,鼓励孩子的想象力,顺着孩子的“童话故事”往下说,如此不仅能够满足孩子内心想象出的那个愿望,而且对大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呢。以后,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去体验、去开阔视野,持续丰富认知的过程,陪在旁边多解答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很快就能够从现实与想象的一片混沌中走出来。

    说谎原因二:孩子害怕受到惩罚

    建议做法:孩子犯错的当下,要引导孩子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问题本身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大概在三岁以后,当孩子再有撒谎情况的时候,那可能就是源于他害怕受到惩罚。比如有的时候,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错,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就是一顿揍。孩子当然会害怕,孩子一害怕,下一次犯错的时候,就会采用一种逃避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避免受到同样的责罚。相反,若父母能够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予以接纳,并帮助孩子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那么情况将会大不一样。孩子不仅学到了正确的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不会在下一次犯错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责骂。

    很多爸爸妈妈会问:“我的孩子撒谎,是不是有道德上的问题?”心理学家克尔伯格认为,7岁以前的孩子,其实不存在一个明显的道德区分的问题。当我们不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时候,能更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说谎原因三:孩子在寻求父母关注

    建议做法:多关注孩子吧!被父母关爱和肯定,是孩子重要的心理养料

    曾经的语文课本里有过一个“狼来了”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独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实在太孤单,于是向山下的村民撒谎,说狼来了。于是所有人都紧张地向他跑来,关注他和小羊的安危。课本里自然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判这个孩子。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正是在这样的谎言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因为他内心渴望被关注、渴望关怀。

    孩子在6岁以前,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安全感,需要获得来自父母的情感上的滋养。然而父母却以为所谓的“富养”,就单纯是指物质上的富,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却被忽视了。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制造的社会问题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其实是次要的,即使家庭富裕、衣食不愁,他们仍然有可能去偷窃,去抢劫,去伤害他人。所以,要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还要先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此外,还有一种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表现欲较强,喜欢把事实夸大,表现出来也是在撒谎。说到底,这是孩子在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寻求大人的关注。

    如果发现孩子的确爱“说谎”,并且已经在说谎了如何应对?我还有几点提醒:

    提醒一: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

    爸爸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即父母首先不要撒谎。

    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爸爸明明不想去上班了,在孩子面前,跟老板打电话说:“老板,我今天头疼,所以我不想去上班了”。此时,孩子可能就觉得撒谎没什么,不想做什么事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就不做了。所以,下次当孩子不想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会跟你说:“爸爸我不想去幼儿园。”爸爸回问:“为什么?”孩子的回答是:“因为我今天肚子疼”。

    也许他今天没有肚子疼,只是不想去幼儿园,也可能时间久了,他真的会肚子疼,因为他会把很多焦虑具体化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去说谎了。

    提醒二:不急于去评价孩子,先调查清楚事实真相

    七岁以前,如果孩子真的说谎了,可能是他有意地在隐瞒一些事情。譬如说孩子今天跟你讲:“爸爸,我今天跟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但是小朋友把我给推倒了,我没有哭”,爸爸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平时都是哭的,为什么这次没有哭呢?一调查,可能是他把别的小朋友给推倒了,别的小朋友可能哭的很厉害,他只不过是转移了一个方向——孩子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你一些做错的一些事情。

    所以,当孩子撒谎的时候,我们先不要忙着去责怪或者批评,甚至去动手打孩子,我们一定要先弄明白他撒谎背后的原因和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中国的很多父母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特别急于去评价一些事情,比如你这样做不对,或你这样做就对了。但是请父母想一想,当你不能了解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时候,以及你不在现场的时候,你怎么能很正确的做出一个评价,你的孩子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呢?

    所以,面对孩子撒谎,尤其是需要去关注孩子背后的需求。

    提醒三:帮孩子分析说谎的严重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真的分不清楚,撒谎会给他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所以,孩子3、4岁以后,尤其是当孩子开始上小学以后,父母就要去跟他做分析:如果你这样去撒谎,可能现在你骗到了爸爸妈妈,但是后面很多时候,这个谎言就会被识破,识破了以后会怎么样?把后果给孩子说透。

    有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不能让别人批评他,那你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跟孩子说:如果你的谎言被识破了,可能喜欢你的老师会批评你,跟你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会不理你,那你多伤心啊……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跟他讲道理。

    一定要记得,父母讲道理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从孩子的情感去切入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抵抗、反抗、否定或者拒绝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8 18:41回答了该问题

    不是离婚对孩子有影响,而是离婚后,父母对离婚这件事的看法、父母彼此间的看法、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社会对单亲孩子的看法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父母对待离婚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婚后,父母是否一如既往地爱孩子。

    父母离婚时常常会对孩子说:父母只是分开来住而已,对你的爱还会和过去一样,不会改变。但话是这么说,事实上是,父母离异后,常常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因对对方的怨恨,或是因不在一起生活,条件所限,总之,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与过去会有很大不同。因此, 会让孩子产生失落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当然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伤心,刻意营造"爸爸妈妈爱你"的假象,这样的话,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还能说得过去,但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一下就能识破这份爱的虚假与不真实。而这种爱的谎言被戳穿后,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大。孩子会觉得,爸妈真的是不爱自己了,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让他们觉得很受伤,很难过,进而觉得无所依靠,没有安全感 ,甚至对社会的看法都会改变,这样的影响就是爸妈离婚后不恰当的示爱造成的,相信这种局面,谁也不愿意看到。因此,父母离异后,保持对孩子一如既往的爱,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无法保证的话,也不要刻意回避,可以适当和孩子说明,尽量取得孩子的理解与信任,而不要欲盖弥彰,那样的话,得不偿失。

    2、离婚后,父母是否能给孩子一个不相上下的生活。

    所谓不相上下的生活,是指与离婚前的生活相比,不会比原来的生活更糟,起码要持平的状态。让孩子不会因父母的分开,由其中一方单独抚养,而生活水准一落千丈,那样的话,生活的落差,一定会导致孩子心理的失衡的。

    不相上下的生活状态不单指物质条件,还包括人际交往的状况。有些夫妻离婚后,由于婚姻关系的改变,不愿见人,怕人问,因此,就封闭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子,中断自己与朋友、亲戚的联系,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因为Ta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是封闭的,禁锢的,当然不会开心的。因此,父母离婚后,应该保持智慧的觉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领孩子进行正常的交往、交际——和朋友间的,和亲戚间的,让孩子的生活圈子不会因父母的离异而受影响,而是更开朗,见识更多,人生更加丰满。

    3、离婚后,父母是否能理智地面对彼此

    有些夫妻离婚后,对对方牢骚满腹,怨恨异常。这样的态度,难免会影响到孩子,Ta们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试想,无论爸妈,纵然有再大的不是,毕竟是自己的至亲,哪个孩子愿意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说彼此的坏话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会阻止孩子去探望已经离异的爸爸或妈妈,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残酷和灭绝人性的。

    因此,要想孩子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深受其害的话, 离异的夫妻就要收起对对方的怨恨,不要说对方的坏话,而是要维护对方的形象,树立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这样,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婚只是因为他们不再相爱了,而不是爸爸或妈妈的这不好那不好,继续维持父母在他们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

    在这一点上,离婚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们,要学习一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妈妈。虽然奥巴马的妈妈苏托罗18岁生下奥巴马。

    奥巴马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奥巴马获得了两个求学机会,一个是纽约新学院大学提供的足够一家三口在纽约生活的优厚奖学金,一个是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老奥巴马毫不犹豫地去了哈佛,他对苏托罗说:“我怎么能拒绝最好的教育呢?”

    这是1961年,而1964年,苏托罗提出离婚,老奥巴马没有异议。此后,老奥巴马带着另一个美国女子去了肯尼亚老家工作。

    看起来,苏托罗有很多理由对老奥巴马愤怒,她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生活非常拮据,而且自他们离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奥巴马遭遇车祸去世,奥巴马只见过爸爸一次。此外,老奥巴马也没支付过赡养费,虽然安也没有提出要赡养费,但这个父亲毕竟没有尽过自己的责任。

    然而,苏托罗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也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爸爸的坏话。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爸爸,苏托罗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爸爸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她给奥巴马陈述事实,可能希望儿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谈的都是优点,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这种方式都收获了很好的结果——她说的老奥巴马的这些优点,奥巴马身上都有。

    不仅如此,或许更重要的收获是,妈妈这样谈到爸爸,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离婚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他的内心不仅不必分裂,还学到了豁达,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积极的一面。这可能是奥巴马现在展现出的乐观性格的重要缘由。

    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后,在被问及“谁是你一生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时,奥巴马直言是自己的母亲,并动情地回忆了早已逝去母亲,他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同样是离异的父母,奥巴马的妈妈以她的大度和乐观,在儿子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父亲形象,而这一形象的塑造,最终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奥巴马了——奥巴马没有因为父母的离异,因为父亲的不负责任而自卑、怨恨,而是乐观向上,自信负责,最终当上了美国的总统。因此,对于离婚的父母来说,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要说对方的坏话。

    4、离婚后,尤其是妈妈是否爱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生活

    无论怎样,离婚终究是不开心的事。尤其一些夫妻离婚的原因,是因为情变,或是丈夫的出轨,妻子“被离婚”,离婚属无奈之举。这样的话,有的妻子常常非常愤懑,觉得情感被骗,生活无望,自怨自艾,甚至以泪洗面,倍受打击,没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以这种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的话,即使不说丈夫的坏话,孩子也会把“帐”算在爸爸头上,认为由于爸爸的坏才导致了妈妈的苦,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离婚的妈妈,一定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早日摆脱旧日生活的创作,走出阴影,学会爱自己,观照自己,提升自己,找到自我的力量,找到兴趣点和自信感,这样的话,孩子看到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妈妈,Ta的生活才不会受到影响。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8 18:39回答了该问题

    1.“盘问”孩子前,先让孩子喘口气 和我们工作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中一样,孩子上一天的幼儿园也很辛苦。所以,不要在孩子刚进家门时,就问东问西。先给他喝口水,吃点小点心,让他从一天的紧张中放松下来之后,再考虑问问他在幼儿园的活动和感受。

    2.拒绝泛泛的问题

    如果有人问你“今天过得怎样?”,你是不是也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孩子更是如此。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也不知道应该从哪儿说起。你可以问几个具体些的问题,比如“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今天在幼儿园做的3件事情?”或者一些给他带来愉快回忆的问题,比如,“今天最让你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呀?”

    3.谈谈幼儿园的小朋友

    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相处得好不好是最影响孩子心情的事情,所以当他回家后,你也可以好奇地问问他喜欢和讨厌的小伙伴,“课间的时候你都和哪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啊?”“你们有没有发明一些新的游戏呢?””

    4.看看他从幼儿园带回来的小作品

    孩子也许会从幼儿园里带回来他在课堂上完成的“杰作”,你可以在欣赏他的作品时,问问他,“这些东西都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为什么要做蓝色的蝴蝶?”“可不可以教妈妈也做一个?”

    5.老师的评语也是了解孩子的必经渠道

    老师通常会在一天的生活结束后,会在小朋友的家园本上写下他的进步或者有待改善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现好,你当然可以好好表扬他。如果他今天有些捣蛋,你也可以委婉地问问他“今天有没有不高兴的事情呢?”

    6.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天

    如果你怀疑孩子在幼儿园有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老师向你打了“小报告”,他却不肯对你说什么,那么你可以试着和他分享一下你的一天,特别是和孩子类似的情况,比如“我今天的工作真是难极了,而且老板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居然回答不上来,当时可紧张了。”听见妈妈也有同样的烦恼,小朋友也许就愿意给你透露一点什么了。

    7.倾听,倾听,还是倾听

    一旦孩子开始对你说起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千万忍住不要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打断他,只是让他自己讲就好。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把脑袋里的话搜罗出来,再好好组织一下可不那么容易,一旦被打断就很可能忘记要说什么了。

    当他发现你每一次都很投入地听他的话,而且看上去很有兴趣的样子,那么他表达的自信心就会一点点增加,而以后也就更乐于和你分享幼儿园的点点滴滴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8 18:38回答了该问题

    有证据表明,不幸福的婚姻比离婚带给宝宝的伤害更大。

    不幸福的父母为了宝宝而在一起,给宝宝树立一种不健康的关系的榜样,其实更糟糕。

    对宝宝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的婚姻状况,而是你的心态和养育方法。也有研究证明,如果父母能有效地处理离婚这件事,那么,离婚一年后,他们的宝宝在社会交往中,学业和情感状态都会比父母离婚前做得更好。

    那怎么做才能减少宝宝受的伤害呢?

    不必因为愧疚而补偿宝宝:通常父母中没有抚养权的一方,会通过每次和宝宝在一起时给提供特别待遇,来争取宝宝对自己的忠诚。

    告诉宝宝这不是他的错:宝宝往往会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的错。所以,要告诉宝宝,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和他没有关系。

    不要在宝宝面前抱怨对方:不要向宝宝播种仇恨,离异父母最愚蠢的做法就是要把孩子据为己有,让他跟自己一起恨一个人。别把大人的怨恨转移到宝宝身上,让宝宝对父母双方保持爱和尊重,对宝宝更有好处。

    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表现出理解:告诉宝宝,你理解这种变化对每个人都是痛苦的,并表达出你会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决心。这对宝宝很重要。

    鼓励宝宝爱并尊重父母双方:要让宝宝知道,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但爸爸妈妈还是他的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他。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17 18:32回答了该问题

    教育男宝宝需注意的:

    1.应该穷养,培养能力

    自古纨绔少伟男,所以从小就要培养男宝宝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还要有仁义孝道的思想。要在物质上对他有所限制,以使将来能够不畏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竞争,依然能够傲然挺立,打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2.应该在风雨磨炼中成长

    对于男宝宝来说,应多给一些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而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是长不大的。

    3.要培养男宝宝坚强、乐观、有责任心的特质

    男宝宝更需要独立的空间。当他约2岁时,就开始了争取独立。这时起,男宝宝的爸妈就要有意识地给他创造适当的身心独立空间。

    不要压制他的反抗,而要观察思考和理解他反抗后面的心理原因和意义,找到缓释和解决的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他内在自我的发展。游戏中,应该鼓励男宝宝独立自主,游戏可以激烈些、带冒险色彩,这样可以培养他坚强、乐观的品质。让男宝宝从小学会遇事承担后果,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4.要鼓励男宝宝动手、创造

    希望男宝宝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爸妈就要学会不干涉他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过多的限制和保护。应该给他广阔的空间、奔跑的场地和集体的氛围。在他作画或搭积木的时候,尽量多给男宝宝自主创意的机会,赞美他的作品,鼓励他的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尽量不去否定他的成果。无论多难,都应该先让男宝宝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应该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不是出于爸妈的阻止。

    放手的同时,要反复强调爸妈会永远在他身边、永远陪伴他,让他有充分的安全感,这种反复强调不光在行为上也要在语言上体现。

    5.爸爸是男宝宝的榜样

    爸爸在男宝宝成长过程中的突出地位不可小觑,这已经是被公认的了。身教重于言传,爸爸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被宝宝收入囊中。每位男宝宝的爸爸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就是儿子的摹版。如果希望“复制”出让人惊叹的结果,就要先把自己刻画得精细些。

    如果爸爸能拥有强健的体魄,能够仗义执侠、保护弱小、尊重女性,那么你一定是个好榜样。

    教育女宝宝需注意的:

    1.应该富养,培养气质

    从来富贵多淑女,所以女宝宝从小就要带她出入各种场合,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阅历,从而大大增强她的见识。如此一来,长大以后就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捕获。因为见多识广,就不易受他人诱惑。

    2.女宝宝应该在温言软语中成长

    对待女宝宝,心一定要放到最温柔,就像对待那些娇嫩的花,细致婉约,容不得任何粗糙。作为爸妈,需要了解那些小女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她们的小手段和小虚荣心。妈妈应该成为她理所当然的朋友和战友,共同应对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

    3.要培养女宝宝温柔、健康、懂得爱

    培养女宝宝,重要的是让她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一个温柔贤惠的性格,一个干净健康的身体。爸妈自然会对女宝宝宠着点,但并非娇生惯养。要让她见识多广、独立,有主见、明智,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从而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被外界势力所左右,失去真我。

    爸妈要根据女宝宝的行为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教养方法,从锻炼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感觉统合能力、专注力和气质等方面入手,提升多种优势智能,培养一个优雅、聪慧、大方的宝宝。

    4.要注意和女宝宝的沟通

    从婴儿期开始,女宝宝就喜欢和谐、融洽的交流,无拘无束地与人相处。她们不喜欢竞争,只是在寻求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她们追求平等付出与获得,她们是关系中的一分子并对它负有责任。沟通和交流是她们维持联系的方式,渴望关爱和友谊等亲密情感是她们的天性。所以,女宝宝生来就是社交家。

    女宝宝通过交流获得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和安慰。爸妈就要学会倾听女宝宝的“真实意图”,让她根据自己的“内部指导系统”而不是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妈妈是女宝宝的良师益友

    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意思是说女宝宝温柔体贴,能与妈妈心灵相通。同父子关系相比,母女关系往往看起来更为亲密。事实上,这种亲密的关系对女宝宝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亲密的母女关系带给女孩沟通、交流的经验,有利于发展女宝宝的亲密感和感受性,使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这种对女宝宝心理需求的满足,还有谁会比母亲做得更好?正是与母亲的共性,使女宝宝有了借鉴的榜样,并从中发展自我。如果妈妈自信、果断,她的女儿也往往会有同样的品质。

  • 孟母健康2016/08/16 17:19回答了该问题

    总得来说这几种情况容易被人贩子盯上:

    一、表面热情又喜欢闲扯

    有些妈妈平时就是个“话唠”,出门的时候无论碰见什么事都会驻足观看,无论见到谁都能闲扯起来,口无遮拦地跟别人炫娃儿,炫老公,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的信息给泄露出来,这就让很多陌生人有机可乘。

    二、自己带着孩子去逛街

    女人天生爱逛街,很多妈妈在闲暇时间都会去逛街购物,但大商场里人流量多,有的妈妈购物时只顾着选衣服、试衣服,就忽略了旁边的孩子。商场的人员又都很复杂,一旦孩子丢失,将很难找回,很多人贩子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拐走了孩子。

    三、独自带孩子去车站坐车

    由于车站是交通往来的核心地带,很多大人去车站时,往往带很多行李,特别是上车的那一会儿,人太多又要赶时间,如果是妈妈自己带孩子坐车,就很容易只顾着赶车、拿东西而忽而略了孩子,这时候,孩子更容易被人贩子下手。

    四、刚生完的宝宝的产妇

    在一些大医院的产科,产妇和新生儿都很多。以前,很多新闻报道过新生儿被护士抱错导致两个家庭互换了孩子的事儿。产妇刚生完宝宝后,身体疲惫不堪,家人可能只顾着忙东忙西地准备母婴用品、办各种手续而放松警惕。很多人贩子就在医院监管力度不强的情况下,把新生宝宝抱走,成功作案。

    所以劝戒各位家长独自带孩子外出或独自一人照顾孩子的时候,妈妈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到商场、车站等人多的地方要保证孩子时刻不离开视线,不要大意说出了孩子的信息。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却很难做到,豆妈就再次提醒妈妈们,不要让人贩子的险恶用心伤害了孩子。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8/03 16:43回答了该问题

    美国阅读专家轻松实用的建议可以用来借鉴:

    1.创建阅读仪式。留出一段特别的时间作为每日读书时间,把和孩子一起选择“每日一书”变成惯例,然后坐在一个专门的位置读书。

    2.依偎。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读书,让孩子仅仅依偎着你,也可以让孩子拿着一个喜爱的玩具,或者是揽着他喜爱的被子。

    3.富有表情的读。注意韵律和节奏,每个角色采用不同的声音,但不要采用“娃娃腔”。

    4.谈论图画。一边指着颜色、形状、小动物或故事中其他有趣的东西,一边谈论。

    5.分享不同类型的书。色彩明快,文字简单的图画书能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韵律美妙的歌谣能让孩子感到满足开心,辨识物品、动物、颜色、数字、文字的书能让孩子获得基本的概念。还有诸如翻翻书、立体书那样的玩具书,可以让孩子与故事互动起来。

    6.重复读书。孩子喜欢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听。多次读一本书,可以帮孩子对一些常用词汇熟悉起来。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8/03 14:49回答了该问题

    每个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对自己重视的事情,我们一定抽得出时间。

    有时间自己阅读并给孩子读书的人,同样也拥有二十四小时.

    那些没有时间阅读的人,却有时间盯着电视看球赛或连续剧,有时间讲三十分钟电话,还有时间为一件小事跑遍整个商场。

    每个人都有24小时,只是用的地方不同。

    时间是成功的关键。追求成功的人,不论是运动员、会计、作家还是读者,都必须为成功投注时间。

    阅读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因为在早期,其他人可以助一臂之力,也就是说,家长或保姆可以读书给孩子听。

    然而,如果学龄前没有投入这些朗读时间,那么入学后,孩子必须独自接受挑战。

    ——摘编自《朗读手册》


  • 孟母健康2016/08/02 14:32回答了该问题

    其实就“粘人”本身而言属于正常现象,在0-6岁的孩童中多半会对父母产生依恋感,这是因为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会缺乏安全感,表现为极度的不安与恐慌,所以孩子害怕父母离开,就常常粘住父母。对于宝宝的这种行为,父母们也不必担心,随着宝宝年纪的增大,心智更加成熟时,这种粘人的表现会有所减弱。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02 09:16回答了该问题

    自闭症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一)遗传的因素:20%的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二)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三)新陈代谢疾病: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四)脑伤:自闭症的原因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五)其他:还有一些其他暂未证实的原因,但也需注意,做到早预防,使自闭症远离孩子

    预防自闭症的措施

    1、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

    城市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之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2、注重情商培育

    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情和情感。

    3、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4、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

    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孩子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他(她)交朋友的艺术、方法与技巧。

    5、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让孩子碰碰钉子,尝尝苦头。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力。

    家长应该了解的

    1、缺乏玩伴

    现在城市里的生活很多的家庭都是关门闭户的自己生活,所以说这种时候很多的小朋友都无法和一些自己同龄的朋友一起玩耍,慢慢的时间久了就可能形成非常孤立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就是导致自闭症的罪魁祸首,所以说,家长一定要多鼓动小孩子去和别的朋友进行玩耍,尽可能的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2、家庭环境

    另外有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有经常性不和睦的情况,那么小孩子出现自闭症的概率也会相对应的提高。也就是说小孩子的父母如果出现意见分歧比较大,或者是经常性的吵闹打骂等等,这些都是会影响小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从而就有可能会产生自闭症的情况,所以说一个和睦的家庭,不仅仅是我们所必须的,对于小孩子的正常健康发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02 09:13回答了该问题

    大喊大叫和哭闹也都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一般孩子从一岁半就开始进入语言敏感期,最初是咿咿呀呀,但如果他/她跟你咿咿呀呀几次你都没有听懂,他就会开始哭闹了,稍微大一点不光会哭闹,而且会大叫,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会持续到6岁以后,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发现哭闹或大喊大叫能达到他/她的目的,就一直会用这种方法,所以大喊大叫或哭闹往往是我们家长朋友教育或者改变孩子的好机会,引导他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他的需求,让他/她明白如果用哭闹或大喊大叫是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的,如果你严格执行几次他/她就会明白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02 09:12回答了该问题

    锻炼幼儿的思维,有很多玩具可以利用,而且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有步骤有目标的锻炼孩子。总体来说,好玩具有两个特点:

    需要孩子动手动脚的。因为孩子的脑部发育和身体发育是相互促进的,能够促进孩子大肢体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都有利于孩子的脑部发育。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有哪些有助于智力发展的运动》,感兴趣可以看看。心灵手巧,会玩的孩子最聪明,指的也是这个意思。

    需要孩子动脑的。互动的,参与体验式的,需要孩子动脑的玩具,就是好玩具。好玩具不一定是花里胡哨的,复杂的,简单的,可以千变万化的玩具,也很棒!
    幼儿需要锻炼哪些思维呢?

    1.具象思维: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于颜色鲜艳的,动态的,形象生动的玩具非常感兴趣。

    所以,造型可爱,精致,颜色亮的小火车,小汽车,洋娃娃等等都适合。同样,制作精美的绘本,或者3D玩具等等也很适合,可以锻炼孩子的审美,观察力等。还有,拼图,找不同,走迷宫,彩笔涂色等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等。
    2.语言思维:幼儿期是言语敏感期。孩子会学习口语和书面语。言语的理解,组织,表达的训练很重要。

    这类玩具包括卡片式玩具,看图说话,读绘本讲故事等。家长可以利用手里的卡片和绘本,跟孩子互动。“图上有什么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为什么要这么做啊?”“这个故事讲得什么啊?谁的故事啊?”通过孩子的口述,可以锻炼孩子言语的理解,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孩子言语思维。

    3.创造性思维:这类玩具都是可以随意变换的,虽然看起来普通,却非常能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当孩子的作品完成,家长还可以互动“做了一个什么呢?为什么做这个?它有名字吗?”

    这类玩具包括,彩泥,沙子,乐高,绘画,小乐器,七巧板,积木等等。孩子可以非常专注和入迷,所以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不要过度干涉,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完成后,可以以询问和请教的语气,让孩子表达他在创作什么。“这部分是什么啊?”“为什么要做这个啊?”

    4.逻辑思维:对于幼儿来说,孩子的抽象思维在后期,也就是5、6岁的时候才开始萌芽。那怎么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呢?

    一般就是多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啊?”“如果不这么做,后果会怎么样呢?”“因为……,所以……”“如果……会……”这类假设句和因果句,可以帮助孩子思考问题。

    最好的玩具莫过于绘本了。

    这个故事讲得什么?-归纳总结

    为什么小兔子要去找小鹿?-因果关系

    如果小兔子不去小鹿家,会发生什么?-推理判断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话,也有利于教育孩子:

    为什么玩完玩具要收起来?

    如果你想玩小梅的玩具,你可以怎么做?(抢过来。)

    如果你抢了小梅的玩具,晓梅什么感觉?(生气)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让小梅玩自己的娃娃。或者跟小梅说,一起玩玩具。)


  • 孟母健康2016/07/29 14:54回答了该问题

    天热了,阳光越来越厉害,许多妈妈开始为如何保护宝宝眼睛操心。从戴大檐帽、出门打伞聊到戴太阳镜,众妈妈坦言,给孩子买太阳镜除了保护眼睛,也是为了把孩子打扮得更漂亮,本也无可厚非。但夏天让孩子带墨镜真的能保护孩子视力吗,还是会损害孩子视力?

    来看看专家的说法:3岁以下孩子不要戴太阳镜,3岁以上孩子也要慎戴。3岁以下孩子眼睛还没发育完全,戴太阳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会减少,影响眼睛发育。

    而3岁以上的孩子,眼轴发育基本完成,可以戴太阳镜,但是家长一定得到正规眼镜店,选大品牌的眼镜。即使孩子3岁以上、选择了正规厂家生产的眼镜,也不要长时间戴,两三个小时就要摘下来休息下眼睛,“如果孩子不是去紫外线特别强的地方,没必要戴太阳镜。”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儿童太阳镜的产品质量标准,上海执法调查人员曾参照成人太阳镜的产品标准,进行了光透射度指标、顶焦度偏差、交通信号识别、抗冲击性能、覆盖范围、使用限制等项目的检测,结果发现,39批次产品都存在安全风险。抽检报告显示,送检的这39批次样品中,超过一半呈现艳丽的黄、紫、红、蓝等颜色,过于炫目的儿童太阳镜,可能导致佩戴者难以有效识别交通信号。此外,太阳镜应是没有任何度数的平光镜,但检测发现,4批次产品被检测出有度数。

    因此儿童太阳镜在颜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一般以深灰色为佳,因为它们引起的色彩畸变最小,色感最佳,而要尽量避免选择黄色或红色镜片。

    如果实在要买儿童太阳镜,请参照以下建议:

    1.镜片以灰色、茶色、黄绿色为好,纯黑、粉红、大红、明黄或过于鲜艳的颜色不建议购买。

    2.标识上的几号镜片不重要,那只表示镜片颜色的深浅度,按需选择就好,但如果标注有偏光滤膜的舒适度会更好。

    3.镜片最好选树脂的,不要是玻璃的;镜框材质最好选软的、轻的有弹性的材料,不建议选金属框架的,避免眼外伤的发生。眼镜的大小尽量符合脸型,以免制约孩子面部发育,镜腿也要选不易过敏的材质,比如金属的就容易过敏。

    4.不要让小孩在室内或光线暗的地方戴太阳镜,会引起视疲劳、揉眼睛、眨眼睛。

    5.到正规、专业场所购买有合格标牌的太阳镜。质量合格的太阳镜,通常都会有一个吊牌,上面会写明产品名称、防紫外线系数、用途类分、镜片材质、镜片透射比分类、镜框材质等。

  • 陈妍妈妈2016/07/29 11:26回答了该问题

    对于孩子而言,妈妈全职或是上班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能说各有利弊。

    全职的好处是能够更加妥贴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上班的好处就是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妈妈也不要总一味地对孩子心怀亏欠,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养孩子,陪伴孩子就可以了。另外,如果家里有人能够帮助照料,妈妈选择上班当然省心。

    如果家里没人帮忙,做全职也无可厚非。这些都是妈妈们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做出的选择。

    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自己高兴了,孩子的幸福指数自然就会跟着提高了。是不是一个好妈妈,从来不是看她是否全职在家照顾孩子,而是看她能否给孩子足够的教养。

    说得更坦白一点,对于孩子而言,他需要的陪伴不仅是穿衣吃饭,他还需要看到父亲母亲是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生活的。这种生活态度会传递给孩子,将成为他精神气质的一部分,并且影响他的人生。



  • 陈妍妈妈2016/07/29 11:16回答了该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套路太多,有一种主观意识上的适应性,觉得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希望尽快获得别人的认可。俗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以为是圆润通透,其实是被学到的生活中的竞争技能蒙蔽了心。所以大多数时候,换一种语气和稍微陌生一点的小孩子说话,并不能很好的获得他们的信任,而相同的,一个小孩子和另一个小孩子交流,却能很快成为朋友。可见,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学到的竞争技能近乎道的最好办法就是坦率从容,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最真挚的才是最吸引人的。

  • 陈妍妈妈2016/07/29 11:15回答了该问题

    个人认为,父母哪怕再忙,每天至少要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或是早上或是晚上。

    但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常年不在家,或是经常要出差的那种家庭,每天陪孩子可能做不到。

    陪伴孩子其实不讲究时长,而讲究质量。

    很多家庭的父母明明有时间,也只是在刷手机,或者应付孩子很心不在焉,那样无论你陪伴孩子多长时间算不得称值的父母。

    题主问说,陪多久才算对得起他们。感觉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自己的心态就没摆正。

    孩子不用你对得起他,无论你怎样对待孩子,在他们童年幼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孩子全部的世界。你陪孩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说什么对不对得起呢?陪孩子是发自真心,出自本愿。如果谈对不对得起,那陪伴的质量势必不会高。

    看到孩子眼睛会发光,认真地倾听、共情,经常跟孩子聊天,不厌其烦地问答孩子问答,包容他的缺点,赞扬他的优点。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需要的吧。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都很平凡普通,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请让他们在全心依赖我们的时候,给予足够的爱。


  • 陈妍妈妈2016/07/27 09:27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挑食是困扰着大多数家长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然而,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挑食可能并不是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刁难大人,而是一种人类使自身免受伤害的进化特征。

    少年儿童偏食、挑食习惯的形成,主要与家长和周围的人的饮食习惯有关,也与人们日常对食物贵贱评论给他们在心理上留下的好恶印象有关。婴儿几乎口不择食,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食物则变得越来越挑剔,特别是那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食物,这其中又以绿色蔬菜和肉类为主。

    英国一个慈善癌症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研究指出,几千年前,植物中的毒素可能伤害到儿童,某些肉类也极有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因此人类在幼年时对某些种类的食物产生怀疑,这一特征可能是进化的结果。”研究负责人露西·库克解释说。

    研究人员认为,人类的这一特性是在儿童变得更加独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

    作为父母,遇到小孩挑食,厌食,很多时候都认为是小孩调皮,于是拼命纠正,劳神费力,出发点无可厚非。但作为现代的父母,应该了解,每个人基因都是不同的,如果小孩长期强烈排斥吃某些东西,除了调皮,也可能是由于有某种基因缺陷导致不耐受,从而开启了大脑潜意识保护。

    当人们以自己的喜好片面地评论或选择食物,而忽视了食物中的营养素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儿童少年养成了偏食、挑食的习惯。所以,预防偏食、挑食,首先应从家长做起,即家长自己首先不应该偏食和挑食,身教和言教并重,并且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发挥身教的作用,那怕是家长平时不喜欢吃的食物,也要带头吃,培养孩子吃。当少年儿童已经形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时,要听从家长和教师的教导,改掉这不良的习惯。   

    1、有的人不喜欢吃蔬菜、水果或不喜欢吃肉类,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2、由于铁需要与维生素C和肉类中分解的胱氨酸结合成为可溶性物质后才易吸收。因此,不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摄入不足,自然也就影响了铁的吸收。  

      3、营养不良,头发发黄,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个不长高等

     4、营养不均衡 ,食欲不佳,肠胃不好,吸收不当,身体素质不好,抵抗力差   

    5、不利于生长发育, 第一,家长不要在饭桌上争吵,对于工作事务比较繁忙的家长,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一定要好好的享受它,家长应该用诱导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几种食物中选择一种,这样,他就会觉得给了他很大的权利,就会郑重地选择一样看起来比较可爱的食物,然后大人应该坐下来,跟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这时,父母不要指责孩子的吃饭习惯,也不要对孩子说他的对错问题,让气氛始终保持轻松活泼。   第二,零食是造成孩子食欲不好的主要原因,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在饭前多吃了零食,要考虑是否应该减少孩子的零食的摄入。   第三,有的孩子看见家长把一些菜挑到一边不吃,自己也会去模仿,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行为。家长如有挑食习惯,应首先改正。   第四,家长要认真地告诉孩子平衡饮食的重要,并注意演示给孩子看。等孩子稍微地动了心,吃了一些以前拒绝的食物,家长就应该鼓励他。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26 14:26回答了该问题

    老人疼爱甚至溺爱孩子是人之常情,我们站在老人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在照顾他们感情的基础上,更他们达成共识,孩子要张弛有度,放任长时间看电视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要多样化的引导孩子度过暑假,比如户外活动与家庭活动相结合,更加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以工作忙为由,全都推给老人了,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哪怕就是到公园散个步、聊个天、做个问答小游戏,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比看电视更大的乐趣,这样孩子也不会一味的看电视了。

    孩子长时间看电视,说得直白点,就是因为没有别的事情做,父母不肯陪,老人不会陪,他能做什么呢?

    所以不要责怪老人、也不要埋怨孩子,多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多陪陪孩子和老人,莫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忽视了家庭。真到了那种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再想陪,没人理了,多悲凉,所以,珍惜当下的幸福!


  • 陈妍妈妈2016/07/25 16:23回答了该问题

    世界上无论是思想开放的国家还是思想保守的国家,让父母向孩子道歉都不太容易。家长怕自己一旦开口向孩子认错,子女会看不起自己。只是家长们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情形,如果自己父母错怪了自己,向你道歉会换来你的轻视还是尊重呢?

    自己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向你道歉过呢?可能大部分的答案是没有。但是父母会用抱歉的表情向孩子表示“我知道刚才错怪你了”。还有些父母会在事后用意想不到的礼物来表示歉意,弥补伤害。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原本憋着委屈的心一下变得痛快了?虽然没有张口说对不起,但是父母肯定了自己是正确的。只要做出这样的表示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很愉快。

    如果父母最终没有表示任何歉意,明明是父母错怪了自己却横加指责,我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不管那个事情到底谁对谁错,我们的心里会产生对父母的愤怒和怨恨。

    无论多么宽容的人在被冤枉的时候,都会产生愤怒和怨恨。孩子意识不到那个冤枉自己的人并不是有意伤害自己。明明不是自己做的事情,却要受到指责,防御性强的孩子可能会做出过激的反应。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旦发现自己冤枉了孩子,虽然很难放下架子,但是立即道歉还是很有必要的。假装没觉察到误会,希望混过去,孩子会抱有“爸,爸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说什么,看来明天要买礼物补偿我”的错误认知。

    孩子听到这句话后,原本垂着的头会突然抬起来,脸上的表情也会从沮丧马上转成喜悦,眼睛都会闪闪发光。孩子因为父母这句话感到自信,感觉父母也像对大人一样对待自己了,不由自主地自豪起来。父母根本不必担心道歉会被孩子轻视,事实上孩子会更信任勇于自我检讨的父母,会更亲近他们,觉得他们很有勇气。但是也不能为此就毫无顾忌地随便认定孩子的错误,发现不对再道歉。父母总是误会孩子,会使孩子怀疑父母的判断能力,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和威信力都会下降。

    教育应该用于制止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指责孩子本身。父母道歉的时候也一样,生气的时候跟孩子唠叨,之后发现冤枉或者误会了孩子,如果对孩子说:“爸爸错了,对不起”,年幼的孩子会简单地认为:“爸爸做错事,爸爸是坏人”。这个时候如果说:“没有听你解释,就跟你发脾气,对不起呀”来表达歉意,孩子就会理解爸爸的想法。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人人都可能犯错,犯了错误能够改正过来是很大的一件好事,犯了错误如果不知悔改,才是真正的过错。我们不要不好意思道歉,有勇气承认错误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信任感。


  • 陈妍妈妈2016/07/25 16:22回答了该问题

    所谓画画,其实是作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运用手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可以从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语言和情感的表达、社会能力等几方面锻炼孩子。而越是早地干预孩子画画,即越是早地将成人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

    一岁的孩子画出来的一岁孩子的所思所想,两岁孩子的画带有两岁孩子的视角,表达的是两岁孩子独特的看法和观点……每个“小画家”不是在画他看到的世界,而是在用画呈现他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

    绘画应该成为父母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一种方式、一个通道,父母要戒除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画画和孩子的作品,否则,父母不仅会错失了解、认识孩子的机会,而且还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绘画天赋和想象力。

    在我看来,5岁之前不要教孩子画画,而应该让孩子随心所欲乱画,最好9岁之后再系统教授孩子绘画的技法。

    5岁以后,可以寻找比较好的儿童绘画班,尤其是那种限定少、更多自由的创意班,带孩子多去体验各种色彩、工具,接触不同作品等。

    须知,9岁之前的孩子,画的是“自己对事物的感受”,所以,不管他画得怎么样,父母要做的不是评价一番或提出建议,而是多倾听、多赞扬,这样孩子才会对绘画产生兴趣并逐渐乐于通过图画来表达自己。

    9岁之后的孩子,才会真正追求“画得像”,即追求写实,这个时候若孩子仍对绘画充满兴趣,可对孩子做进一步的系统绘画技能训练。

    如果说9岁之前的儿童画大都是随“心”所做的话,孩子画的是自己的内心,并不太关心画得好坏;那么9岁之后的他们,则会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自己的画,他们开始关注眼睛所看到的真实世界,并试图想要将它们画在纸上。

    视觉写实期的孩子表现作品的方式也更多样化,如会通过色彩、明暗、线条等多种方面来展现内容,自然地,孩子对技艺的追求变得迫在眉睫了,可引导孩子接触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如参观美术展和欣赏大师作品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父母可考虑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如进行专门的色彩、素描等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