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6岁

3-6岁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9/01 18:10回答了该问题

    对待孩子撒谎首先的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关于孩子撒谎,有以下几个原因:1、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播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

    2、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孩子认为正常的途径家长不可能同意就撒一个谎来强调事情的合理性。比如:孩子想要钱买玩具,就撒谎说学校组织活动。

    3、说谎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愿去上学了,就会说“我肚子疼”。

    4、因害怕训斥、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便要骂小孩子或打小孩子。孩子怕骂怕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宽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便再说谎来求得宽恕了。

    那怎样对待撒谎的孩子呢?

    一、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

    二、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你还是爱他的,你能理解他的心情。

    三、一旦孩子说了谎,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四、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更加狡猾,以便不被你发现。

    五、如果你发现孩子说了谎,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责或教训他,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

    六、大多数情况孩子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说出为什么怕父母知道,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

    七、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孩子做错事,要作调查研究,鼓励孩子建立正向的行为。八、如果孩子勇于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请马上用比较特别的语言表扬他。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9/01 18:09回答了该问题

    著名教育家李彦芳指出,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7.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9.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10.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

    所以,教育专家李彦芳建议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 孟母健康2016/09/07 18:00回答了该问题

    荧光增白剂又称荧光剂,是一种可吸收光线或紫外线而反射蓝白磷光的化学染料,日常生活中则大量用于洗衣粉、清洁剂、纸张。荧光灯等等。现在有很多无良商家,用劣质棉或者回收棉来做织物,为了颜色好看,加入大量荧光剂。所以很多号称纯棉的衣物,是含有荧光剂的。
    若让荧光剂过量接触人体,就会产生许多有害的作用。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荧光剂被人体吸收后,不像一般的化学成分容易被分解。荧光剂一旦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想把它除去就非常不容易,除非通过肝脏的酵素分解,才能将它排出体外,如此无疑加重了肝脏的负担。万一身体有了伤口,荧光剂和伤口处的蛋白质结合,便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能力。根据医学临床实验,还发现荧光物质可以使细胞产生变异性,如对荧光剂接触过量,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就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对于新生儿来说,含荧光剂的衣服、口水巾、尿布、尿不湿都会带来严重影响,所以购买新生儿用品时要注意了。
    建议哺乳的妈妈选择不含荧光剂的哺乳内衣、睡衣、内裤;
    对于大人来说,建议贴身衣物最好买不含荧光剂的。

    紫光灯使用注意事项:
    1
    、建议拿到暗处照,效果更明显。
    2
    、不要只照一个衣服,因为肉眼对颜色有时候有错别,尤其是很相近的紫色和蓝色。可以拿一张纸巾覆盖在衣服上进行照射检测(国家有标准,抽纸是不可以含荧光剂的,像一些名牌的抽纸巾肯定没问题)这样很明显。

  • 狼牙鹏妈2016/09/01 16:46回答了该问题

    国内使用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家庭相比十年前要多了很多。尤其从事汽车相关工作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对儿童乘车安全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和快速的家用汽车增长比例来看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家庭还是太少。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儿童一定要座儿童安全座椅。

    很多家人都觉得由家长抱着孩子坐在车里更容易交流感情,也更加安全。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碰撞事故,减速度的G值能在瞬间达到十几个G甚至几十个G。我们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痛苦的经历,但可以理解的是一个让人能前冲的急刹车的减速G值最大也不会超过2个G,所以如果一个孩子的体重即便只有10kg的话,那么在碰撞时前冲的力量会瞬间增大到100kg以上,如果大人系了安全带能被控制在座椅上但双手是根本抱不住孩子,甚至孩子会冲碎风挡摔出车外。

    很多安全意识淡漠的家长连系安全带都觉得多余,这样一来在碰撞中也很容易一起前冲对孩子造成接近吨为单位的挤压。

    而儿童安全座椅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这方面的危险因素,能将碰撞对儿童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当然儿童座椅的放置位置也有讲究,最好是后排座椅。如果副驾驶有气囊且无法关闭掉气囊的车一定不要固定在副驾驶座椅上。

    既然儿童安全座椅这么好,为什么使用的人还那么少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中国的有车家庭对减灾意识还是比较差,有些人本身就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根本不可能看好这些人会把安全意识传递给自己的后代。你不可能指望一个总闯红灯、加三、抢行和不系安全带的人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给自己的孩子。我们还能时不时从网上的视频看到有孩子从行驶的车上掉下来等等这种很危险的情况,所以这等安全意识的人不太可能指望有购买儿童安全座椅的可能,甚至都不看好这些人能教育好孩子。

    1. 儿童安全座椅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尤其质量很好的进口品牌,普遍在万元左右,而且孩子的生长发育很快,从出生不久到未成年的孩子理论上都需要儿童座椅,而且随着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往往间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儿童安全座椅,这本身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这么大的投入毕竟是为了避免小概率的事故,所以会有不少家长抱有侥幸心理,一旦出事儿往往追悔莫及。当然,你也不能指着购买廉价代步轿车的家庭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毕竟在中国买房、养孩子和养车都不易,一些家庭也确实很难支撑这部分开销。

    2. 溺爱,按道理越爱孩子越应该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但溺爱不同,很多孩子是不喜欢被六点安全带固定在儿童座椅上的,更喜欢在车里来回来去折腾,甚至有不少身子从天窗伸出家长都不管。你一说吧,家长还特有理由,孩子不喜欢,没办法。也是,你也不能指望那些整天吃零食,然后家长追着喂饭的能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原则可讲。

    3. 中国也缺少相关的法规,只要求系安全带,但您要知道,对很多孩子来说,安全带的位置和自杀的上吊绳勒的位置差不多。

    4. 中国的教育对防灾和减灾的教育太差,更重视成功学教育,这方面应该向我们的邻国日本学习。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安全座椅应该是个必选項,不要等出了事情再去后悔。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31 17:15回答了该问题

    对于大人无法控制和管教小孩的情况,我一般认为是大人有意放纵,所以你需要解决的大人的问题。解决大人的问题,一般干涉无效时,你可以找权威组织,如保安,店员,警察等。

    对于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引导,比如大叫的孩子,你可以在他耳边小声说话,让他听不清,反复几次他就会试图也小声的给你说,让你也听不清。对于已经玩疯的孩子,你可引导他用双手括起来大叫,这样声音集中,或者用纸筒,进一步引导他进行打电话的游戏。

    另一方面,制止小孩子的办法很多:

    1.打断他的行为。小孩子很少有理性行为,他的行为一般是重复式,你只要打断重复的模式即可。

    如果不停的大叫,你可以给他一个吃的,喝的,占用他的嘴;到处乱跑,让他过来打游戏或看电视;哭闹,找他感兴趣的人或事引开注意力,美女这时会很有用。

    2.破坏安全感。小孩子的安全感一般来自于熟悉的人和环境。这时一个陌生人,未知的事物出现在环境中,小孩子会感觉到很不安全,不再会有自在的行为。特别不要让小孩子有一种你们无可奈何的感觉。

    3.软性惩罚。最直接的软性惩罚就是无视;再者可以破坏成就感,比如说:你的朋友都走了;这是别人的XXX(成果);你这个不是XXX。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31 16:34回答了该问题

    很多小孩长相不佳,天真、浪漫的小孩并不会过分关注长相。但会因为长相而被同龄孩子嘲笑,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抑郁。我们无法教育别的小孩不要嘲讽他人的缺点,但我们要引导孩子不被这些言论所影响,避免产生心理阴影。在这个看颜值看表面的浮躁社会,如果您的小孩因为长相不佳而自卑,建议是:

    Tip1:长相不等于魅力。

    世界上没有长相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每个人的长相都是独特的。应该告诉孩子,长相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某些科技小编不赞同让孩子了解),但我们可以追求的更多,比如更好的气质,更优雅的谈吐与举止。我们说第一次见面看脸,其实未必,我们也许感受到的很多并不来自于颜值,如果你同时见到陈道明和鹿晗两个人,你未必真的感觉鹿晗好多了。可以让孩子观看某些并不帅但气质十足的影星的电影。让孩子从其他方面提升人格魅力。

    Tip2:家长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多赞美孩子,提高他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举止,行为。让孩子变得更为谦让、礼貌。让孩子变得勇敢,在众人面前多表现自己。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有一些优异的表现,家长们应该多多赞美。让孩子了解到颜值高不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优雅的举止完美的谈吐更能让别人欣赏自己。

    Tip3:让孩子逐渐理解,美是具有不同层次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最美xx”,那些人拥有的更多是良好的品质。心灵美甚至是极高的道德情操,才是孩子应该追求的方向,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穿着、化妆上面。而且那些化妆品未必对皮肤好。孩子如果因为追求长相,而把精力、时间放在这些地方。可能多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Tip4:让孩子变得更“完美”。

    我们喜爱的杨澜,拥有的更多是一种“知性美”,女性如果拥有较高的智慧和理解力,将会更具魅力。很多人认为:男生理性、女生感性。其实我感觉男生和女生就是一种互补。男生应该从女生那里学习如何感触别人的感觉,女生应该在男生那里学习如何处理事情,让事情变得更具逻辑和条例。如何更明智地聊天。所以,孩子应该从异性身上学习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为完美!

    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更为用心,会变得不那么注重自己的外表,而且还从更多的地方获得自信。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才是真趣,从真趣中获得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 陈妍妈妈2016/08/31 16:30回答了该问题

    经济条件好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1、家境好的孩子,将来更自立、自信一些,形象气质都比较好;但环境差的孩子将来会更自强上进一些。

    2、家境好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更为轻松,因此在兴趣爱好发挥上更充分一些,将来会通过自己的兴趣谋生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容易成才,或是说更大器一些;但条件差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学霸,他们更懂得如何在现有体制下钻营,也比较能攀升较高的社会地位。

    3、但总的说来,“穷养儿子富养姑娘”的古训要遵循。男孩子相对更难约束自己一些,给予太多的物质条件,容易使其导致“玩物丧志”。但富养姑娘会让其有见识,而不那么被物质诱惑。

    4、而最重要的是,充分投资教育是正确的。家长应该倾其所有为孩子的教育创造优越条件,哪怕他不成才。这是责任和义务,不是投资,别指望回报的。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30 18:18回答了该问题

    1、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容易使小儿形成健康人格: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指父母在养育中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孩子的喜欢,对孩子能力发展和好的举动等经常赞扬;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时,父母会给予谅解、安慰等,同时鼓励孩子正确对待;父母经常拿出时间参加到孩子有兴趣和爱好的活动中;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子女平等相处,对孩子温暖和亲切;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及时向孩子表达高兴和自豪的感情。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建立自信心,获得良好情绪、激发孩子上进心和拥有爱心等,容易获得成功,有利于小儿健康人格形成。

    2、拒绝型养育方式不利于小儿形成健康人格:拒绝型养育方式指父母在养育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管教过严、刻薄和吝啬。当孩子做错某事时,父母就会严厉批评或进行惩罚,经常在别人面前打骂或羞辱孩子。当父母因工作或生活中有不顺心的事时,会拿孩子来发泄。拒绝型养育方式使孩子容易形成畏惧、胆小怕事、焦虑、缺乏自信心,或逆反、粗暴、违拗、攻击性行为等,使孩子形成许多好习惯,因此不利于小儿健康人格形成。

    3、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不利于小儿形成健康人格: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指父母在养育中对孩子做每件事情都要管,并且期望值过高和管教过严,孩子做的事情几乎均要受到父母的干涉和批评等,导致小儿容易产生焦虑和严重缺乏自信心,出现人格缺陷。

    4、偏爱型养育方式不利于小儿形成健康人格:偏爱型养育方式指对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偏袒、迁就和纵容。对孩子的要求无原则的满足,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偏爱型养育方式使孩子缺乏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吃懒做,不喜欢劳动,自私自力,不会感恩,不会帮助人,脾气暴躁或情感脆弱等,使孩子形成许多好习惯,所以容易导致小儿形成人格幼稚和神经质。


    从父母的四种养育方式中,理想的是情感温暖养育方式,促使孩子获得健康人格。

    个人很同意上面提的的说法:父母的性格多少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多方面原因的。可能小时候父母太重视宝宝的智商而忽略了情商的作用,孩子的古怪脾气很多时候,他/她自己本身是没有意识到的,太正面或者抱着慢慢来的教育方式都有可能助长这种不良的性格。做父母的最重要的并不是帮孩子解决多少问题,而是赋予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30 18:14回答了该问题

    我想,你的问题是在于,面对幼儿园的挑选,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究竟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幼儿园,如何这个幼儿园没有挑选上我们,我们还可以去上是什么样的幼儿园。

    下面就一个一个地说。

     一、孩子会数数,背诗,背三字经,识别颜色,已经算是幼儿园学生的“翘楚"了,更何况是还没有进幼儿园的孩子。

    这不但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训练过早过度了。

     幼儿园最该学习的,不是数学英语和背古诗,也不是当小主持人声音宏亮地说些华丽的话。

    幼儿园最该学习的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要影响别人;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些听起来很不重要,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这就是他认为的一辈子得到的最宝贵的教育。 

    作为家长,本来就不应该训练孩子背诗、三字经;而面试要考这些内容的幼儿园,估计其教学内容也会小学化,而忽视幼儿园教育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有选择余地的话,这样的幼儿园建议你最好不要上,而且躲得越远越好。 

    二、千万不要相信幼儿园、小学的入学考试,如果有这样的考试存在,那一定是针对家长的考试,跟孩子的能力没有半毛钱关系。 

    哈佛多元智能理念的幼儿园,蒙特梭利的幼儿园,华德福的幼儿园,并且跟这些幼儿园的园长、老师成为很好的朋友。这些幼儿园固然很好,但提供了并非必须的东西。

     必须的东西是什么呢,还是幼儿生活的基本能力,照顾好自己:会好好穿衣吃饭睡觉上厕所,爱卫生;能够跟别人好好相处:懂得分享,懂得排队,懂得尊重和感谢……

    这些基本的东西,只要幼儿园觉得重要,是可以轻松完成的。至于多出来的英语教育、智能教育、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美丽的现代化的校舍,当然都非常好,但都是锦上添花而已,有点像明珠外面的那个精美的盒子。 买椟还珠是中国的一个老故事,应该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观察我们的生活,往往是在为盒子付费,有时候甚至把宝珠遗忘了。

    身为中国家长,更为痛苦的是,当可以给孩子选一个更好的幼儿园,更好的小学,而我们没有去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良心不安,痛苦不堪,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 

    我在这里分析幼儿园最应该提供什么的时候,我希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好的朋友千万放下内疚,让孩子上离家近、普普通通的幼儿园就好了。 

     四、幼儿园小学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是家庭教育。一次问一位北京一流的公立幼儿园的园长:你们幼儿园的学生家庭都非富即贵,你能告诉我,小朋友们都上这么好的幼儿园,他们之间会有差别吗?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在哪里。 

    园长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我给大家总结如下: 1、其实非富即贵的家庭有不少奇葩的学生,比普通幼儿园的奇葩学生比例会高一些。因为家庭太特殊了,要学会一些普通的东西反而比较难。 2、孩子之间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孩子真是三岁看老的,我工作几十年,知道了很多孩子的未来。我们幼儿园提供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决定这些孩子不一样的,主要是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观念好,在家陪伴多,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幼儿园也能看出潜质来,后来果然纷纷成才。”

     最后,还是衷心祝福你和你孩子,活得自由自在,去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9 17:08回答了该问题

    对于幼儿园甚至更小的孩子,父母的依据可能是孩子3、4岁了还不大会数数;人家孩子已经会背好多首古诗了,可是自己的孩子却一首古诗也背不出来;同上英语早教班的小朋友已经能用英语打招呼了,可是自己的孩子英语字母还记不全……和别的孩子的对比让父母被焦虑包围:我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心智发展并不都符合同一成长曲线。我们都说孩子成长是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出发时的先后位置与最后的名次根本就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 。如果有人想按孩子人生头几年的智力水平预测他未来人生能够达到的高度,那用“痴心妄想”四个字形容也不为过。历史上,早慧儿童最终泯然众人或者在人生的长跑中落后的例子数不胜数,每个上过初中的人都应该知道《伤仲永》。


    每个父母,无论对孩子未来有什么样的期望,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幸福都是更根本和终极的诉求。智商是达成这一诉求最重要的因素吗?现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孩子的情商对于他们未来的幸福、甚至成功都是更重要的因素。家长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是否超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面对困难是否有自信、是否能够和别的小朋友和谐相处、是否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感…………这些软性素质对孩子的一生更加重要。

    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学习成绩总是不如人意,也不能说孩子的智商一定有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习成绩只是代表了智力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除此之外,还有空间、运动、音乐、人际理解和自我认知。梵高、贝多芬这样的艺术大师,放在中国的学校,恐怕也会被认作是智力有问题。因为他可能在音乐、艺术方面有天赋,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个孩子王。


    如果孩子即使非常努力,也连最基本的学校学习要求都达不到,也有可能是智力问题,毕竟人群中的确有一定比例是有智力问题的。这时可以带孩子去做智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做相应工作。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不能让孩子知道是去做什么,否则可能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第二是找有资质和口碑的测验机构,避免因为测试结果不准导致的后果。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9 17:05回答了该问题

    小孩教育不能打骂的,孩子越从小开始用正确的方法,打好基础,长大越容易教。

    1、你要了解的小孩,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然后因势利导。
    2、从小孩会爬开始,什么事不能做,就要明确告诉他,如果忘了,大人要反复提醒,如果故意犯要有相应的措施制止。

    对小孩说话要和气,世界上什么事不能做,在没告诉之前是不知道的,所以要讲,要告诉。我特别喜欢“告诉”这个词,不是批评,不是骂,也不是打,是告诉他什么不能做,大人的职责就是保证他不做。

     3、如果小孩接受了世界上有的事不能做,就好引导了,每次碰到新的事,告诉他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他也就能听进去。 

    4、要理解小孩,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那样表现。要时刻表示你的爱,因为爱你,所以要对你负责,包括安全,道德,教育。小孩有时做错事会使你很生气,即使生气,也要让他知道是你对他做的事生气,不是对小孩本人有气。

    小孩有时会试探,做了错事你还爱不爱他,也会试探什么事(危险,错的)你会不会让他做,还有你的极限在哪?如果你对这些考验失败,那就会有问题。 

    5、要定一些规矩,对于不能做的事,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后果,那样家长就执行规矩就行了,如果宝宝做了前半步,你就保证他也做后半步就行了。

    我们家是“进小黑屋”,这样他们就有时间和空间反省自己,所谓黑屋就是衣帽间,当然不黑,但不能带书和玩具。看情况是几分钟,有时太兴奋了太淘了也进去凉快一会。对于大一点,可以取消一些特权,比如“一星期没电视”,我女儿的同学有过“一个月不许去同学家玩”。 多看看书会有帮助的,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教育小孩的书。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5 18:20回答了该问题

    方法一:果断离场

    如果父母非常愤怒,马上换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的地方,不管是浴室还是阳台或者卧室,能够让自己平静的呼吸、从容的思考足矣。之后在努力调整自己心态,或者干脆去做另一件开心的事情。这样的好处是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她也冷静思考妈妈之所以生气的前因后果……

    方法二:看看孩子可爱的萌照

    可以在家中摆放一些随处可见的孩子照片以及快乐家庭合影。这样的好处是,当你愤怒时能回忆那些美好的亲子瞬间,感怀孩子曾做出的那些让你感动的事情。觉得,孩子也有天使的一面。放松心情,舒缓、等待片刻,也许就在下一时间,孩子就带给你不一样的震撼

    方法三:降低期待

    我们有时候发火,多数源自于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前进。凡事一分为二,从另外一面讲,其实是家长对于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对自己的失望从而在孩子身上的一种发泄。简单的来讲,就是家长自己没有办法或能力调整自己,从而开始折磨自己的孩子而已。所以,不妨降低期待。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5 18:19回答了该问题

    父母当然可以和孩子做知心好朋友了,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所以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比例说:当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宝贝,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这样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父母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父母“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再举个例子: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儿子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宝贝,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儿子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儿子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也导致儿子这最近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想让父亲和孩子去沟通一下,可是,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

    事实就是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4 10:16回答了该问题

    冷不丁被孩子这么呛一下,大人心里的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就好比两个人打乒乓球,我发给对方一个球,预备的姿势是接一个小球,谁知对方突然轰给我一个排球,甚至扔过来一个炸弹。

    相信这是所有冷不丁被孩子顶嘴后的父母都可能会有的状态:不知所措,莫名其妙,内心里甚至有一种被攻击了的感觉“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事?”

    心理研究表明,70%的孩子都会跟父母顶嘴,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父母都会面对这样一个情况:随着孩子能说会道,突然某一天被孩子扔过来的语言炸弹击中,甚至被孩子堵得哑口无言。

    这种被击中后内心不舒服的感觉,是所有父母都无法接受的,有的会认为这是对父母权威的挑衅,让自己很没有面子;有的则会认为这是孩子很没有礼貌的表现,应该好好教育一下。

    通常,父母要么息事宁人,对这种攻击视而不见,要么把它视为挑衅,开始教育孩子,然后将其升级为一场消极的争吵。

    很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


    不管父母如何反应,孩子势必会“从口头上”向父母宣战

    关于孩子的顶嘴行为,心理学家们做过很多研究,认为其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且是孩子“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

    可以看到,孩子与父母争辩,在成长历程中至少有两点益处:

    1.从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跟父母争辩,能极大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为在争论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做出分析,并运用已有词汇,有目的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并试图挑战、说服父母。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比如,一个孩子质疑父母的区别待遇:“为什么你们去超市能买很多东西,我只能买一个?”可以看出,孩子内心有很大的疑惑,这时,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将说买东西做一归类,帮助孩子更好了解:哪些东西是父母的,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全家公用的;哪些是生活必需品,哪些是零食……甚至下次请孩子跟大人一起列购物清单,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参与感。


    2.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一岁多的孩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他需要很好地确定哪些是直接能做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做的;哪些事是自己能做主的,哪些事需要父母帮助。等。

    明智的父母需要注意不将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妨为孩子创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将有助于孩子认识自我的力量,估量自己的能力。

    如:孩子可能会不断去尝试一些危险动作,他其实是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在哪里,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确立安全的界限在哪里。

    父母越是跟孩子制定好清晰而明确的规则,孩子越能更好适应。当然,父母的规则不明确,就很容易被孩子抓住漏洞,这时,父母不要以权威压人,而应以理服人,并勇于修正错误。

    如此,父母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可,甚至还可能更乐观积极地迎接孩子的顶嘴,甚至是,最好能有意识制造一些机会,与孩子争吵起来。

    要知道,理是越辩越明的,而亲子关系呢,也可能越辩越融洽。


    具体面对孩子的顶嘴行为,父母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抱持这样的观点,孩子有什么话能直接对大人说出来,是好事,哪怕是你以顶嘴的方式说出来。

    我始终相信,孩子敢跟父母顶嘴,恰恰说明,他内心里是依赖信任父母的,他跟父母的感情足够深,他有足够多的安全感。哪怕他可能预感到会惹父母不高兴,还可能引发一番。而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对得起孩子的这份信任,虽然可能内心不太舒服,但不要急着马上发火。

    其次,父母需要对自己内心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孩子的顶嘴行为做出仔细判断:这个不舒服是自己本身的控制欲问题,还是孩子的顶嘴行为本身真的带着攻击或敌意在里面?

    有的时候,孩子本身没有敌意,只是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因说话技巧不佳,听起来很难让人接受。若是如此,父母就需要在沟通技巧和礼貌言行上多下一些功夫了。

    第三,坦率地跟孩子谈谈顶嘴行为,帮助孩子区分自己真实的情绪和处理孩子的情绪。

    这个过程中,父母若发现孩子言行中的负面情绪,需引起注意,因为不被重视和未得到及时处理的愤怒或悲伤,都可能变成伤害孩子自身或他人的利器。但要注意,这个情绪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

    若父母发现孩子行为背后潜藏着极大的攻击性,带有很大的负面情绪,如孩子无理也要辩三分,或胡搅蛮缠,甚至是借题发挥。这时,父母需要与孩子一起寻找引发其攻击性的根源是什么,并及时妥善地处理。

    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控争辩的尺度,否则很容易会被孩子带偏。总的来说,这很考验父母的肚量和功底——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做父母的应声虫;而争辩的目的呢,是帮助孩子去辨明事实真相,父母要用事实和德行让孩子心悦诚服。如此,孩子才会更尊重你。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4 10:14回答了该问题

    一般而言,当孩子出现打闹等行为,父母介入时一定要公平对待,对事不对人。父母要做的是孩子问题的调解者而非参与者,要理智并客观地解决问题。

    首先是分开争执打闹中的孩子,检查孩子的身体,看孩子是否受伤,这样做是作为监护人第一首要做的事。父母这样做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向孩子展示“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教给孩子即使是在玩耍时也要注意自身和对方的安全。

    孩子受了伤,父母要第一时间及时处理。若是自家孩子的过错导致对方受了伤,父母不能推诿,要积极配合解决。父母的积极处理方式和正面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并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接纳他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并引导孩子发泄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安抚,也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然后,父母再帮孩子们分析当时发生的事,并引导孩子思考遇到此类问题时如何做会更好,有没有更恰当的方式解决,当下能做些什么,并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孩子。

    对于大人来说,其实只要父母一方的解决方式客观得当,对方大人也会心悦诚服的。即使是对方胡搅蛮缠、不通情理,只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能心安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4 10:13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吧:孩子生日当天收到一大盒糖果的礼物,妈始平时对孩子吃糖控制的很严格,但对于特殊的礼物妈妈知道必得放宽规定,于是找来儿子商量一天吃几颗糖果比较恰当。五岁多的小男孩想了想,开口说:“我一天吃三颗就好了”,妈妈马上回应:那你一天吃两颗好了。儿子没再说什麽就接受了妈妈的规定,因此妈妈觉得这是一次圆满的互动。

    事实上,孩子提出一天吃三颗已经自律甚严,但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许多父母仍然习惯和孩子讨价还价,最终虽然顺了父母的意,却让孩子产生“何事情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自我概念,而且孩子也然觉得自己做的决定永远不够好,无法增长孩子的信心。试想一下,“如果儿子说一天两颗就好,妈妈会不会说一天吃一颗好了;如果孩子说只要一颗就好,妈妈要不要考虑乾脆叫他不要吃好了?”所以说孩子的讨价还价行为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从以下三点着手,愿意抛开面子、放下身段,做个不讨价还价的父母,就能从亲子互动中看到自己的盲点、逐渐成为更成熟的爸妈。

    1、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这个范围内,父母不只应该痛快的答应,更要为孩子的自我节制喝采;

    2、如果孩子的要求超过合理的范围,就需要说明底线在哪裡,并且温和而坚定的执行;

    3、如果孩子的要求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规范并不合理,那麽,就清楚的告诉孩子修正的理由。凡此种种都能够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讲道理、重民主的个体。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3 15:48回答了该问题

    生过孩子的人知道,当妈妈是件辛苦的事,有时候会让人感觉无助、焦虑,甚至偶尔简直要发疯。

    正因为如此,就算有片刻冥想时间,也能让你的世界更加明亮。

    花几分钟时间放松一下,关注呼吸,平静思绪,能帮助你应付这一天将要面临的一切。

    推荐专属于妈妈的5个冥想方法!

    冥想时间1:你正在给宝宝喂奶的时间。妈妈颂词:“我在当下。”

    把椅子或沙发当成你的冥想垫,在这里,你只专注于宝宝和自己的呼吸。“这一刻,不要去想你要做什么、你原本该做什么,让自己放松下来,沉浸在你和宝宝这段安静的时间里。”Miller说。从数自己的呼吸开始,然后,注意自己的肚子,意识到在一呼一吸间,肚子是如何一起一伏的。从这时开始,只需要数数就好,吸气数1,呼气数2,再吸气数3,以此类推。“就算只数到10,也能帮助你从各种分神的事中安静下来。”Miller说。数到10的时候,呼气说出妈妈颂词,然后再从1开始数。

    冥想时间2:你带着宝宝散步时。妈妈颂词“脚踩大地。”

    将推着婴儿车散步时间转换成走路冥想时间,你只需让呼吸与步伐一致就好。使用4字词语会比较有用(脚踩大地,快乐无比,顺畅呼吸),有利于将你的呼吸与脚步融为一体。“如果你这一天感觉不太好,专注于积极的句子能够帮助你;强调你当下正在做的事,能够加强你的意识,代替你大脑中的杂音。”专家说。

    冥想时间3:你的学步宝宝大发脾气时。妈妈颂词:“我有耐心。”

    “你周围越是喧闹,你就有越多的机会找到内心的宁静。”RocheSproul说。还有什么时机比宝宝哭闹发飙时更适合实践这一理念呢?试试看:不要回以大喊大叫,会越来越紧张,而是试着有意识地放松你的下巴、脖子、肩膀上正集聚的张力。深呼吸,呼气时专注于放下紧张情绪。是要承认,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如果你能专注于呼吸哪怕10秒钟,也能帮助你理性地回应宝宝,而不是完全出于本能的回应,RockeSproul说。对付在汽车后座上打闹争斗的孩子时,也可以用这一招。

    冥想时间4:你终于能一个人待着了。妈妈颂词:“我已经恢复。”

    不管是宝宝白天小憩,还是夜晚宝宝睡着之后,或是有人来接替你照顾宝宝几个小时,都有一长串的事情在等着你做。不过,这段安静的时间,也是进行相对正式冥想的最佳时机——在做其他事情之前,花5分钟冥想吧。找一个舒服的地方,让你能够坐直,闭上眼睛,吸气,然后呼气的同时数“1”,接着吸气,呼气数“2”,一直数到4。这时再重新开始。“只数到4,然后重新开始,能够让你在放松的同时,保持警醒,因为冥想的目的并不是失去意识。”专家说。如果你又想起了需要做的一堆事,那就明确要做什么事,再放开它们,回来继续数自己的呼吸。

    冥想时间5:夜晚,孩子睡着了,你却十分清醒时。妈妈颂词:“我很放松。”

    任何曾在半夜清醒地躺在床上的妈妈,都知道这个可怕的怪圈:你睡不着,脑袋里装好多事,然后你开始看表,非常担心,如果现在还睡不着,那明天该有多累!“让折磨我们的嘈杂大脑安静下来,正是冥想要做的事。”Mille解释道。停止看表,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让呼吸越来越深,并放慢节奏。然后,想象自己把挤在大脑中的所有东西全扔到了垃圾桶,“这样你就清空了大脑,能够安然入睡。”

    冥想是如何起作用的?

    冥想如此有力量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抵消压力的生理反应。“时间一久,由于压力而释放的激素,比如肾上腺激素,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甚至某些癌症的危险。”AmitSood医生说,她是梅奥诊所的医学教授,也是《梅奥无压力生活指南》(TheMayoClinicGuidetoStress-FreeLiving)的作者。当你冥想时,你就减少了这些化学物质的释放,增加了安多芬和其他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的释放。

    结果就是:你的脉搏放缓,血压降低,你能够清醒地思考。Sood医生表示,大部分研究测试冥想对于神经系统的效果时,都使用至少15分钟的冥想。不过几分钟深深的、放松的呼吸,也对你有好处。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3 15:45回答了该问题

    被欺负的经历,对宝宝来说也是社交学习的一种过程。爸爸妈妈默不作声,难免心疼又气愤,但是怂恿甚至是代替宝宝“打回去”显然也不是最佳的选择。这时候怎么处理最好?建议要以“宝宝的安全不会受到伤害”为原则。


    【宝宝被欺负,给他自己处理的机会】

    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家长可以先不要干预,给宝宝成长的权利,相信他有能力去解决和面对。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处理这样的事情,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

    【宝宝受挫时,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

    宝宝觉得委屈,肯定会跑向你哭泣或者寻求安慰。这是家长先不去讨论冲突中的是与非,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怀抱,全盘接纳他的情绪,让宝宝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理解和温暖,这样才能够帮助宝宝尽快地恢复平静。千万不要“恨铁不成钢”,责怪宝宝,如果宝宝不能从最亲近的人身上得到足够的安抚,心理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宝宝平静后,教他如何保护自己】

    当宝宝情绪平静下来后,你要教会宝宝如何保护自己。比如:

    1、遇到在争端中表现得很强势的小朋友,可以采取言语警告震慑,对他说:“不许打人!”

    2、如果言语的警告无效,可以“走为上策”,不跟对方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3、遇到像“总抢玩具,动不动就推一下”这种小朋友,可以慢慢引导宝宝远离这类孩子。


    最后还是要汇总为一句话,不用太纠结于应不应该干预孩子,首要原则是“宝宝的安全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对方的行为已经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或者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家长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孩子身心不受伤害。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2 15:57回答了该问题

    可能很多家长一想到自己裸体和孩子一起洗澡的画面,就会觉得十分尴尬。总觉得心里怪怪的,放不开。甚至有人告诉我,他曾因为小时候看到父母的裸体,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负面影响。

    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儿子海婴进行性教育的时候是一点没有神秘性的。赤裸的身体,在洗浴的时候,是并不禁止海婴的走出走进。实体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答,见惯了双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没有什么惊奇了。”

    那到底通过共同洗澡来对孩子进行身体教育是否是一个可行且适宜的教育方式呢?会不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呢?

    其实,亲子共浴时一种非常好的性教育方式。

    一方面这是十分合理、恰当的帮助孩子认识男性与女性,大人与孩子的身体区别,满足了孩子对身体的好奇,同时也避免孩子因为好奇去偷看或触碰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而产生误会甚至伤害。

    另一方面,共浴的同时,家长也可以教孩子如何清洗自己的生殖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其次,可以间接或者直接告诉孩子,人的身体是美好的,生殖器如同眼睛、手、脚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一部分。让孩子愉悦的接纳自己的身体。

    但是亲子共浴还是要讲究4个原则:

    1.自然。如果父母能够很自然的把身体展示给孩子看,不遮遮掩掩,就像展示自己的手给孩子看一样自然。那并不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恰恰是父母遮遮掩掩,紧张的表情无形中告诉孩子生殖器是一个不好的东西。

    父母自然的展示,能传达给孩子父母是接受、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而这种态度可以很好的引导孩子愉悦的接纳自己的身体

    2.年龄。弗洛伊德把孩子的性发育划分成几个阶段,其中3-6岁叫性蕾期。在这个年龄段中,孩子对异性的身体充满了好奇。他们会好奇异性的生殖器是什么样的。他们也并不会觉得生殖器是一个特别丑陋甚至恶心的东西。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家长把自己的裸体包括展示给孩子看,以此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

    但是孩子在6岁以后,家长还要告诉孩子什么是隐私部位。因此不太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洗澡。如果孩子提出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儿童性教会本、图画来展示给孩子。如日本的儿童性教育绘本《小鸡鸡的故事》就是一本非常的家庭性教育工具书。


    当然如果孩子在6岁以前就已经表现出不太愿意和父母一起洗澡了,父母也可以停止共浴。总之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3. 必须是孩子提出看父母裸体的要求。而非父母突然哪一天在从没有一起洗澡的经历下主动把裸体展示给孩子看。当孩子提供要和父母一起洗澡的时候、或者要看父母的裸体时,父母大方的答应孩子即可。

    4.爸爸不产生勃起的生理反应。


    如果共浴时,孩子提出各种尴尬的问题怎么办?

    比如:为什么我和爸/妈身体不一样?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没有小鸡鸡?为什么妈妈乳房这么大?为什么爸爸的乳房这么小?为什么爸爸的小鸡鸡这么大?

    家长可以回答:因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是不一样的,男孩子有阴茎(小鸡鸡),女孩子有阴道(小妹妹)。女孩子的乳房长大以后会变大,而男孩子的乳房长大以后不会变大。但是男孩子长大以后阴茎会变大。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就像你长大以后个子会变高一样。

    为什么爸爸/妈妈下面有很多毛?

    家长可以回答:这些毛叫阴毛,每个人长大以后都会长阴毛,当然也有人不会长。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你长大以后也会长。阴毛可以很好的保护我们的生殖器官。

    我长大以后也会变成爸爸/妈妈这样吗?小鸡鸡会和爸爸一样大嘛?乳房会和妈妈一样大嘛?

    家长可以回答:是啊,等你长大了,你也会变成爸爸/妈妈这样。就像你个子会不断变高一样。

    如果孩子提出要仔细看甚至摸异性家长的生殖器,还是刚才的那4个条件。如果家长能很自然或者伪装成很自然的状态,给孩子看或者摸也无妨。孩子看完以后觉得也就那样,自然而然就没了兴趣,也就不再好奇。

    但是如果孩子看完以后,在今后的生活中还提出要摸爸爸的阴茎时,爸爸可以很明确的拒绝。并且告诉孩子:爸爸不能给你摸,因为这是爸爸的隐私部位。爸爸不喜欢别人摸自己的隐私部位。同样你的阴部、胸部、屁股都是你的隐私部位,你也不可以给别人摸。你的身体是由你做主的,你可以拒绝任何人触摸你的身体,哪怕他摸你的手、捏你的脸,只要你不喜欢都可以拒绝。所以,爸爸不能给你摸我的阴茎,因为我要保护好它。它是我非常宝贵的生殖器官。

    最后,在合适的年龄(6岁以前)通过共浴来给孩子进行身体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性教育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真的无法跨过自己心里的一道坎,那也无妨。但是,当孩子提供出与性相关的问题时,请家长正面去回应孩子的问题。不必遮遮掩掩,或训斥责怪,孩子仅仅是好奇,你回答他了,他也就不好奇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8/22 15:49回答了该问题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写出这样公式的人,不得不说,对中国家庭有相当的观察,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于悲观和以偏概全。着眼于问题不如着眼于解决问题,关注消极面不如关注积极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好过贴标签,而且而且还贴一个坏标签。


    这个公式被认可,说明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个模式是如何产生的?

    1. 缺失的父亲,是历史文化的沿袭,也并非中国独有。

    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被称为内人,堂客,男人在外面操持,女人在家里养儿育女。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如此,有数千万年的历史了。从原始社会,男女就开始分工合作,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育儿。男女一起外出工作,是工业革命后,解放了劳动力才有的。

    女人生养小孩,无可厚非,但近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也确实如此。父亲重要性在于为男孩子提供男子汉的模板,为女孩子提供模范老公的模板,为小孩建立规则,树立家庭的权威。



    2.焦虑的母亲,是因为家庭重亲子关系多过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的之间的距离过远,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是经济来源,不参与家庭生活,必然造成“焦虑的母亲”,母亲太过用力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缺乏安闲的态度,很容易焦虑。 根据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的理论,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的,这样家庭关系才会稳固、和谐。如果亲子关系优于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就会出问题,也将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记得我之前有一个40岁左右的来访者,她会天然的以为“那是孩子啊,肯定要以孩子的需求为先。他(她老公)这么大,怎么跟小孩子一般见识,闹什么脾气?!”女人拥有这类想法的不在少数,不过这类想法是在往外推男人,让他自动远离家庭。 当她认识到,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离婚危机缓解了,亲子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3.失控的孩子,是孩子在抗议这种失衡的家庭关系。

    如果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不能承受爱之重。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单亲家庭里。“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有你,你要好好的,争气!”但这样的意愿常常事与愿违,孩子会与母亲的意愿渐行渐远。

    孩子是家庭天然的调和剂。就像我之前的这个来访者,“孩子多么懂事,他都会跟我说,你不要跟爸爸吵,不必太顾及我。反而,我家那位更像孩子,你说,他还不如孩子懂事呢!”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关系不好,他们天然的为此担忧,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此负责任。所以,孩子失控,是在反抗家庭的失衡。


    所以,总结来说,问题在于母亲过度的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父亲与家庭联结不紧密,让家庭关系失衡,最终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母亲是家庭的联结者,她具有更大的力量提升家庭能量,转变坏的家庭状况。孩子是家庭的守护者,但让孩子回归到孩子的位置。孩子不是第一重要的,夫妻才是家庭的引领者,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和角色。

    最后,重视夫妻关系的和谐和紧密联结,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