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6岁

3-6岁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04 11:22回答了该问题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豪王永庆:

    对儿女进行节俭教育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

    “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7/04 11:20回答了该问题

    富养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质上的富养,二是精神上的富养。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需要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富养。富养不单单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比如尽自己所能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弹琴、画画、吃山珍海味、穿高档衣服,四处旅游见更多的世面,让她像小公主一样长大。这样过度的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永远会是个无底洞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不但会让孩子变得贪慕虚荣,喜好攀比,性格一旦形成问题会层出不穷且很难去改变。

    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尤其重要。从人际关系、兴趣爱好、感恩、毅力、恒心等方面,让女孩形成最健康的人生观,培养健康平和的心态,接受良好教育,让女孩有一点优越感,多长见识,只要眼界开阔了胸怀才会宽广,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事,不会为贪图一点蝇头小利而作践自己。一个女孩的富有不是有多少金钱,不是长的多漂亮,这世上外表漂亮的人多得去,而是你是否善解人意,是否勇敢,是否有主见,别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能否感受到特别快乐,特别舒服。

    道理谁都懂,大话谁都会说,但是真正有多少人去身体力行呢?

    人际关系:

    一个人能不能活的开心,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理清了,你想不快乐都难。如何引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做引导的。比如我们家女儿和几个朋友的小孩她们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到现在还是一直穿比她们高一点的小朋友退下来的衣服,你说是大家买不起吗?显然不是。如果有人从小就告诉孩子你太惨了经常得穿旧衣服,这样的负面评价想想后果会怎样呢?如果我们从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孩子结果完全不同,通常会告诉孩子,姐姐今天又送了衣服过来了,你去试试,发挥你的审美想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出自己的风格。告诉孩子你非常懂事知道节俭不会要求一定要穿新的衣服,最关键是让孩子知道你收获了友谊,人家的衣服为什么要送给你,因为朋友心中有你,总能第一个想到了你,她才会把东西送给我们,所以你收获友谊你是富有的,要学会感恩。

    兴趣爱好:

    孩子如果能学点兴趣爱好是最好的,但前提不是你付的起学费才学,更不是为了考级,为了向别人炫耀。而是要考虑孩子喜不喜欢这个兴趣班,她在学习的过程是否能得到快乐?

    感恩:现在独生子女多,一家子都围着一个小孩,孩子经常就是一家的“国王”,孩子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就怪老人没有带好。和老人一起住聪明的父母会感恩公婆为家做的每一件事,感恩她们天天为家操心,学会分担家务学会尊重老人,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自然就能做到言传身教。明确告诉孩子爷爷奶奶退休如果不是为了照顾我们,她们可以有很多时间做她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她们都贡献给了我们,这是多么的无私啊!

    开阔视野:

    很多人会说我没钱没时间,我怎么去增加生活阅历,国内国外到处去玩呢?其实没钱没时间只是一种托词,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广泛阅读、通过上网查资料来拓展我们的视野,一本好书不过十几二十元,却能让女儿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另一方面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节约那些不必要的开支花费,每年或隔几年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攒下一笔资金带孩子四处出去走走,是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呢?

    富养就是要用心呵护,给予女儿充分的理解,给予她足够的关爱。富养就是尽量不给她制造障碍,让她精神怡悦、身心快乐、健康成长那才是真正的富养。


  • 狼牙鹏妈2016/07/01 15:04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学习刷牙的阶段,最好不要用电动的牙刷,买常见的儿童牙刷给孩子使用就可以了,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的生活习惯。

    儿童电动牙刷卡通造型吸引儿童,电动使用能让宝宝产生兴趣,而且比普通手动牙刷能多清除38%的牙菌斑,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好好刷牙,养成刷牙的好习惯,为孩子选择了儿童电动牙刷。

    但是如果电动牙刷质量不过关,再加上不正确的姿势,非但起不了口腔保健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口腔造成伤害。并且儿童电动牙刷的刷毛采用旋转运动方式,相对于普通牙刷上下刷牙的方法,对牙龈造成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对牙齿也会造成磨损,严重者可能引发牙周炎。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6/30 17:03回答了该问题

    我的观点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不可取。

    不统一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会让孩子失去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而长此以往,孩子会在性格上形成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不大合群、胆怯这些个性特征。

    在家庭里,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教养冲突,实际上让孩子陷入极大的痛苦中,而家长却常常不自知——

    问题1:父母的威信降低 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意见不一致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问题2:孩子完全失去了方向 容易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有些孩子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守妈妈的规定,于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问题3:孩子会产生罪恶感 或者怨恨父母

    有些孩子还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性格发育。此外,在情感上,孩子理所当然地偏向于保护自己的“防空洞”一边,而对挥舞大棒的一方产生怨恨。这种怨恨要比父母双方同时挥舞两条大棒产生的怨恨程度要深得多。所以一不小心孩子就会怨恨父母,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4:造成不可挽回的阴影 缺乏安全感

    孩子会内心会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长期的矛盾教育导致孩子对人不信任,形成颓废心理、缺乏责任感。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极影响。调查发现,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怎么解决:

    当孩子还在襁褓时期时,建议爸爸跟妈妈能够先针对教养小孩的问题加以讨论,这样可以避免在往后教养孩子的时候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爸爸跟妈妈不可避免地总会出现持相反意见的时候,即便如此,孩子在现场的时候,爸爸跟妈妈也应在和气、平稳的气氛下达成共识,可以先以其中一人的意见为主,让孩子有一个可遵守的行为准则,然后趁着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好好沟通。

    假如爸爸跟妈妈讨论后的共识与之前要孩子遵守的准则不同,也不要尴尬,向孩子认错,因为孩子也能在爸爸妈妈道歉并告知新的准则的时候,学会勇于承认错误,这对孩子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父母们,千万别再自以为聪明地唱着红脸白脸了,越是将自己脸谱化,越是在走向一条危险的路。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6/30 17:02回答了该问题

    1、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完成,总是去依赖别人。

    2、对自己的长辈说话没礼貌,很大声。

    3、自己的玩具乱扔乱放,不爱惜。

    4、做错了事情,然后不能承担,在你面前说谎。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6/30 17:01回答了该问题

    现在社会中父亲承担了更多的外在压力,如房贷、奶粉钱、家庭开支等等,他们的压力在大部分家庭中是大于母亲的,所以他们会对孩子投入更少的精力,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抛给了母亲。这就导致妈妈们在重压之下越来越焦虑。

    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如:老人碰瓷、人贩子、奶粉不安全、工作不好找等等问题让承担了教育责任的母亲更加焦虑。一方面,她们担心孩子的安全、健康,把孩子好好地保护在家里,不让他们出门,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家务事,

    但另一方面,她们也了解在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因此逼着孩子去“比别人更优秀”……别人家的孩子对妈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孩子有一丁点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就会迎来妈妈的失控情绪——数落,冷淡,或者和上面故事一样的神经质般的哭泣。

    这让孩子随时随地处于紧张之中——他生怕自己哪点惹妈妈不高兴,却也依赖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看护。他们看起来变得更加“懂事”了,但这种懂事却更像是在“演戏”,因为他的内心是封闭的。在青春期后,那些长期被压抑的负面状况会一股脑地出现——要么冲动而反叛、自制力差、自我为中心;要么焦虑而抑郁,容易紧张,自我容忍度低。前者大多会成为我们眼中的“不良少年”,后者往往不能接受体制内教育种种考试的压力,有自杀或自残倾向。而妈妈往往只是想到我一切都是为你好,没有从孩子角度出发,这样造成的母子矛盾让她们的焦虑更大。

    与母亲细腻的、保护性的教育相比,父亲的教育更加粗犷,也更加具有探索性。父亲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尤其是逆商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从一个坚强、乐观、豁达、勇于开拓的父亲身上,可以看到未来得自己。而父亲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话语不多但字字有用的指导,也要比母亲事无巨细的管理要有用得多。

    虽然父亲的权威更重,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母亲更喜欢对孩子负责和宠爱孩子,与之相对应她的焦虑自然就更大了。


  • 孟母网家庭教育2016/06/30 17:00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不能自觉学习这种表现是缺乏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的表象!

    总结了以下五点详细的说明了如何提高自我意志力,及约束力的方法,方法不一定全部适用于每个人,也希望可以根据自身的问题,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但不在及于求成,好的习惯需要时间一点点的积累和养成,希望同学可以克服自己的这些不好的习惯,可以有个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是目标导向法

      通过帮助他们明确生活目的,树立生活的理想,使他们心目中有努力的方向。他们才有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达到目的地。但是必须注意目标的设立需恰当,不能太难,目标太难达不到就会打击信心,但也不能太易,太易则失去了意义。

      目标导向法也可以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榜样促使同学们通过对榜样的认识和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初中生容易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影响。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候比批评效果要好。


    第二,监督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通过老师家长的民主监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每个人也都会受到外界的诱惑。虽然很多同学在一开始能够信誓旦旦,也设立好目标,但是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不能坚持,比如说有个学生容易受网络影响的诱惑。或是一些不

    良书刊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在预定的轨道上坚持,所以要有老师和家长的民主监督,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制力不强这一弱点。另外除了告诫自己不要懒惰以及要多抵制外界的诱惑,还可以让自己多在集体生活中,在自己的行为中融入集体荣誉感,借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自制力。


    第三,挫折训练法

      通过以苦锻志,以达到培养学生意志的目的。没有困难,就没有意志,只有经历不断的挫折考验,不断地增强耐挫力,我们的意志才会提高。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跌倒了能爬起来,有人稍遇挫折便一蹶不振。这就关系到一个

    耐挫力的问题。培养耐挫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小事着手,让他们通过战胜挫折,以达到培养坚强意志的目的。


    第四,情感激励法

      情感跟意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人的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到推动或者是支持的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便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比如说1982年的亚运会中,我国的跳高选手寥文在预赛的时候取得很好的成绩,有很大的希望取得金

    牌,但是在决赛的时候却被其对手一度超过了,当时他怀着为国争光荣耀祖国的心情,咬紧牙关,向终点站飞也似的冲了过去,最终取得了金牌,比赛结束后,他笑着说:“当我看到印度的观众为他们的选手鼓掌时,我也激动起来,一定要夺取胜

    利,当时我的血沸腾起来,促使我跑出了好成绩。”这就是因为情感点燃了意志的力量,促使了廖文发挥身体的潜能,同样,如果能够在青少年中恰当地运用情感激励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他们意志的力量。


    第五,习惯锻炼法

      习惯是一种经常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克服都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也就是说,习惯可以磨练意志。首先,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离不开意志的努力。习惯的养成不仅方式靠一些无意识的重复,有好些还需要有意识地去培

    养。比如说早起跑步,坚持磨练,不仅要坚持每天早起,不睡懒觉,而且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天气不好,都会一如继往,风雨无阻。其次,从坏习惯的克服上说,战胜任何坏习惯都是意志和人类惰性较量的过程,就是对人类意志的考验。若我们要建立

    一个新的习惯,就必须首先克服旧的习惯,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意志力了。所以说,不管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坏习惯的克服,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青少年的意志力必将得到很好的提升。


  • 孟母健康2016/06/29 16:47回答了该问题

    夏季是宝宝常见疾病的多发季节,父母要非常注意宝宝的日常饮食以及日常护理,做好宝宝夏日防病20个注意事项。

    一、勿过多食用冷饮

    冷饮是小儿喜欢的食品 一定要限制摄入量。过多摄入冷饮会引起小儿胃肠道疾病,也可伤害牙齿。冷饮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二、三十度。胃黏膜受到过冷刺激后,黏膜血管强烈收缩,胃内 分泌紊乱。胃酸、胃酶分泌锐减,使胃的消化、杀菌、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儿童胃黏膜非常娇嫩,很易造成“冷食性胃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症。若冷饮不合格,还可造成细菌性胃肠疾病。过多食冷食还可影响小儿牙齿发育,尤其是换牙期。

    二、小心食用熟食

    夏季蚊蝇较多,细菌容易繁殖。食用熟食一定要倍加小心,尽量不食用熟食,熟食要经过高温消毒后再给孩子吃。

    三、不要食用剩饭

    即使是放在冰箱中,也要加热后再吃。冰箱不是消毒箱,冷藏室中的细菌同样可污染食品。

    四、避免肠道传染病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如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性肠炎等,注意饮食卫生,是阻断肠道疾病的有效方法。

    五、避免蚊虫叮咬

    尤其是到野外游玩时,野外蚊虫有毒,小儿被咬后由于毒素作用,局部会出现严重的红肿,甚至发烧。另外,蚊虫也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没有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小儿,更易被传播上,即使是接种了乙脑疫苗也有被传染的可能。

    六、防止日光性皮炎

    夏季日光中紫外线指数大,应注意避光。尤其是对小儿眼睛的保护。配戴太阳镜一定要注意太阳镜的质量,劣质的太阳镜不但不能有效的防止紫外线的辐射,反而会损害眼睛。涂抹防晒霜时也要注意质量和防晒系数。

    七、预防哮喘

    夏季花粉、粉尘、驱蚊药等等,都可成为过敏原,引发小儿哮喘。

    八、慎用驱蚊药

    以防夏季哮喘,或中毒反应。

    九、预防“红眼病”

    不要混用毛巾,到游泳馆游泳时要注意馆内卫生。去年夏季,秦皇岛市中小学生有将近八成患“红眼病”,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病程达半月甚至更长,主要是游泳孩子密度大,游泳池中水的消毒不及时。要常规使用滴眼液。注意隔离。

    十、夏季穿得少,要注意小儿摔伤

    尤其是膝关节是最易受伤的部位,而且不易康复,要注意保护。

    十一、科学使用空调、电风扇

    不要把室内温度调得太低,一般情况下,室内与室外温度之差不超过7摄氏度。

    十二、注意小儿皮肤护理

    避免出痱子。

    十三、生瓜果,生菜中可能附有虫卵

    吃进后可在人体中生长、繁殖,到秋季时,虫卵变成成虫,是小儿罹患肠虫症、胆道蛔虫症等的主要原因。小儿不宜食半生食品,如涮海鲜产品、肉等,吃半生的淡水海螺、螃蟹等可感染上肺吸虫病。小儿手上和指甲缝中可存在蛲虫卵,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使小儿患肠蛲虫症。

    十四、夏季通风

    开窗睡觉时注意不要有对流风,空调的冷风口和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小儿吹,尤其在小儿出汗时更应远离风口。

    十五、多饮用白开水

    任何饮料都不能代替白开水。

    十六、补盐

    小儿夏季出汗多,要适当增加盐的摄入。

    十七、午睡

    夏季日照时间长,晚间睡眠时间相对少,要让小儿午睡。

    十八、苦夏

    因夏季炎热,小儿食欲差,但消耗不少,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保证小儿生长需要。

    十九、进商场、游乐场、冷饮厅等场所

    室外是烈日炎炎,进入带有空调的场所时,小儿汗毛孔突然关闭,会发生外感风寒,很易患感冒。一定要注意小儿出汗时不要马上进入带有冷气的房间,要擦干身上的汗水,穿上长裤长袖衬衫;到室外后再换上短衣。这样虽然费事,却能避免小儿患病。

    二十、防止小儿中署

    夏季要让室内通风,即使是有空调的房间,也要定时开窗通风一定的时间。不要让小儿在烈日下玩耍,多饮水。尤其是婴幼儿,家长总是怕着凉受风,往往穿太多,不敢开窗,造成小儿中暑。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6/29 09:59回答了该问题

    磨耳朵的精听和泛听实际上并非以懂了多少为目的。

    磨耳朵第一步是为了解决排斥,让他建立英语等于好玩这样一个概念。这是孩子今后对应于有内在动力的关键。

    这个时候,如果是听儿歌童谣,完全可以作为背景音乐,家长在旁偷偷地观察孩子的反应。这种做法要比一定要求孩子认真听反复听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这是泛听,就是孩子还没有明显的喜欢上这个素材,所以没要求反复听。而精,是孩子喜欢上某个素材自发地要求反复。

    我建议在磨耳朵的过程中亲子互动,并且认为亲子互动会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互动是情感交流,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让孩子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对于语言学习大有帮助。

    磨耳朵的时间可以细水长流。越小的孩子越有资格慢慢来。1岁宝宝每天半小时英文儿歌、童谣、亲子阅读的愉悦生活,到三、四岁的时候也能有几百小时的积累了。这个时候再放到英文环境中,沉默期会大大缩短,很快就能互动交流了。

    有些家长从自己的角度总是担心孩子听不懂,所以一定要从简单的资源开始,说这样可以增强信心。也有些孩子抱着《神奇的校车》啃了几个月,回头再看别的素材,一下子就能懂百分之七八十。

    任何教育和孩子自身比起来,都没有重要到为了教育效果而牺牲孩子健康。


  • 陈妍妈妈2016/06/29 09:33回答了该问题

    上幼儿园是为了让孩子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适合并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便于与社会接轨。幼儿园里孩子还是按照自己的天性来的,没有什么上进不上进的说法。只要孩子能在幼儿园学到一些基础的知识和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意思,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非常棒的。不要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孩子。

  • 陈妍妈妈2016/06/29 09:31回答了该问题

    所谓兴趣班,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基础上的。但我们知道,孩子的兴趣通常不能持久,所以父母在问这个问题时,其实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掘孩子的天赋,然后再考虑要不要上兴趣班的事儿。究其原因,除了兴趣班的教学较枯燥乏味之外,通常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❶ 父母误解了孩子的兴趣,报名之时,下决定太草率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报兴趣班之前,并不了解孩子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特长。或者单纯凭经验,将自己的兴趣、未完成的愿望嫁接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他实现。随着孩子的自我发展,父母的愿望难免落空。

    还有的时候,父母带孩子去尝试兴趣班,孩子表现出“喜欢”或者不反感,就立刻爽快地给孩子报了长程的课,孩子上过几次课感觉索然无味想要放弃之时,家长往往会因为心疼花掉的钱,而拒绝孩子的“放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在给孩子报名之时,就该慎重。首先不能够为了报名而报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其次,即便孩子表露出喜欢,也最好不要立刻干脆地答应。可以提前“预警”,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可暂时答应孩子,先上几次课试一试,若孩子真的喜欢,再从长远考虑,但前提是,孩子自己要做好思想准备,立下承诺。这样一来,将会大大减少孩子半途而废的情况,提高孩子兴趣班学习中的耐性。

    ❷ 父母功利心太强,消磨了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的抵触、逆反情绪

    有些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免不了抱着一颗功利心。毕竟兴趣班需要花钱,甚至学费不菲。所以,一旦给孩子报了兴趣班,就想要孩子学出个名堂来,最好能够考个级,这钱才花得值;要是不好好学,那就白瞎了。

    抱着这种功利心,给孩子报兴趣班,往往会不自觉地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并总是监督孩子去学。而当我们在反复强调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的时候,孩子的逆反心就产生了,尤其是孩子兴趣培养初期。孩子很容易产生这种心理:本来是真的喜欢,可父母对我要求太高,我就不想学了(我怕学不好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对此,给父母的建议是,放轻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所在。想在生命早期的几年里就确定孩子未来几十年要坚持的爱好,并最好能够“从一而终”,不可谓不是“痴人说梦”,再或者说,“太残酷”,也“太狭隘”。所以,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父母最好更多关注孩子开心与否、收获到了什么,而不是哪里又出错了,何时又该考级了,是不是又偷懒了,等等。总之,允许孩子过程中有情绪起伏,允许孩子有厌倦,甚至允许孩子随时放弃,允许孩子“见异思迁”爱上其他的兴趣方向。

    ❸ 父母把兴趣班这东西看的太严肃,孩子想要放弃兴趣班,又缺乏有效沟通

    父母不能把兴趣班看得太严肃,或者说太严重,也就是要允许孩子有选择和放弃兴趣班的自由。这样做,当然并非意味父母全程不作为。当孩子说要放弃兴趣班的时候,记得有效沟通很重要。

    因为,孩子放弃兴趣班的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是真的没兴趣了,也可能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有挫败感了,还也可能是不喜欢兴趣班的授课老师,或者与一起上课的同学发生了矛盾……所以,父母只有和孩子沟通,才能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兴趣班的老师,那就换一个其他的培训机构;如果学习中遇到了困难,那就和他一起解决就好了;如果和同学发生了矛盾,那就引导他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整个过程中,父母接纳孩子的“状况”,并且陪伴孩子解决困难,那么将会对孩子以后的毅力养成很有帮助。如果孩子就只是厌倦了,那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总之,父母需明白,孩子的毅力并非靠父母板着脸“教导”得来的。孩子是因为体会到坚持过程中的乐,同时有父母的支持而受得了坚持过程中的苦,于是才能收获可贵的毅力、耐受性。当然,如果父母能够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孩子兴趣范围内的各种乐趣,甚至让孩子做小老师来把自己所学讲授出来,那么将会让孩子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❹ 错误的奖惩,也会让孩子兴趣索然

    有些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过程中,知道鼓励很重要。于是,表扬的话不离口。左一个“真棒”,右一个“真是个天才”。可是,表扬也是个技术活,如果运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如,孩子的琴弹得并不好,可父母偏要表扬他“谈得太好了”,父母泛泛的表扬和孩子(尤其是大孩子)的自我认知不一致,以至于孩子非但未觉得得到鼓励,反而觉得父母只是在敷衍。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害怕表扬会让孩子骄傲,于是,不表扬孩子的闪光点,反而经常批评孩子的不足。可是,当孩子的自信心收到戳伤,兴趣自然也消弱了。

    所以,表扬虽重要,但要具体表扬,不要泛泛而谈。比如,孩子画画,你可以表扬孩子的线条(饱满)、颜色(有张力)、画面(有想象力)……弹钢琴,你可以表扬孩子的坐姿(像女/男神)、手的姿势(自然弯曲、很舒服)、手指(灵活),你也可以表扬孩子这一次比上一次的进步……如果孩子愿意,还可以把孩子的得意画作都招贴在墙上,让孩子给客人表演弹钢琴……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和兴趣继续练习这项才艺。

    下面这些孩子的兴趣培养,就是做得比较好的:

    一个是李亚鹏对女儿李嫣的兴趣培养:

    我从不逼迫她学习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她告诉我不想学了,那就不学了,迅速就放弃了,我希望她能尽快涉及到更多,接触到更多,从而让她能够选择到一个真正适合的。经过很多年的选择,现在她保留下来的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和弹钢琴。这是她自己喜欢的,我们从来不会逼迫她,也不需要逼迫她,她就自己表现出一种我们家长最愿意看到的状态,很听话,很乖,每天不需要督促就可以去做,但是背后是经历过漫长的选择期的。

    无独有尔,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也是这样做的:

    上小学后,女儿每个学期都会选择两到三个兴趣班,从古筝、画画到跆拳道,我都是本着让她多尝试的心态给她报班,也从没对她提什么学习要求。女儿反而每一个兴趣班都学得很好,现在上小学五年级了,对画画和古筝的兴趣爱好一直未泯,每天都在坚持。前段时间,自己要求参加了古筝的考级。

    我还见过静观育儿读书群里,一位妈妈提到的,她从未给孩子报过兴趣班,后来反倒是孩子自己央求妈妈,一定要上某个兴趣班的。这与现实中,大量父母催促、劝诫孩子上兴趣班的情形,显然要高明得多。

    其实,在孩子兴趣培养一事上,说到底,就是四个字——“尊重孩子”。当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孩子,不逼迫,让他们自己判断和选择,他们反而会给我们成长的惊喜。


  • 陈妍妈妈2016/06/29 09:29回答了该问题

    实际上,教育的成败跟家庭富裕程度并没有成等比例的关系,主要在于家长是否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是否更加懂得人性与心理学。

    世人眼中的富二代败家的多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贫穷家的子弟出去外面坑蒙拐骗抢的一点也不少,只不过因为富二代一旦出现叛逆,破坏起来的力量比较大,而且做出来的事也比较显眼,容易被媒体报道,这才让人们形成一种富二代没教养没素质的更多。

    如果论起对教育学的学习与心理学富裕家庭的家长能够接触与学习的概率相对来说反而更大,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越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越有可能接触到科学的教育,而且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也往往是穷人家子弟望尘莫及的。

    未来,越来越多的差距,将不会是体现在金钱上,也不会体现在权力上,而是体现在教育上。懂得教育,懂得儿童心理的家长,将更有可能教育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天赋才华得以充分发展的子女,这样的子女也将更加容易在未来获得辉煌的成就。

    所以,现在不能因为自己家庭富裕就洋洋得意,想着留多少巨额资产给自己的子女,也不能因为自己家庭贫穷就妄自菲薄,觉得无力教育出出色子女在未来共创辉煌,无论贫富,都必须要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充分掌握心理学,不能对孩子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溺爱,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的天赋秉性得以充分发育,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扫清孩子成长的障碍,这样才更有可能教育出出色的子女。

    所以,无论贫富,教育的差别在于是否懂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不在于物质的多寡。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6/28 17:59回答了该问题

    英语的环境最重要,不要太在意说的有多少和多好。

    初期,你可以通过在家中与孩子进行的英语对话给进行简单的交流。

    再配上音频、儿歌等资源,逐渐地孩子会产生自己的辨音能力,孩子的语感和发音也就会有所提高的。

    孩子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真的比后期要有效得多,所以要把握这个敏感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会”,就放弃给孩子学习的机会。


    不要太担心发音.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个别的州也含有自带的口音,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发音不标准,不要让他突然停止,而是要鼓励他说完哦。过分强调发音,反而可能会让宝宝在学说英语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再也不愿开口。


    通过图片和句子组合,试着了解故事的含义...可以用字典查询重复词,不要每个单词都查...通过词汇去理解意是一种神奇的学习能力,孩子在这段阅读时光里是快乐的,他才会有兴趣阅读更多的书,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和认识更多的单词。


    在阅读英文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声”。可以听和熟悉自己的声音,锻炼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建立一种语感。可以把自己和孩子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播放,在读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发出的声音和感觉,这样也可以发现一些发音和语调的问题。练习的次数多了,就会更熟练和更加有自信。


    不要盲目跟风,要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孟母网儿童阅读已经建立电台,后续会逐渐更新适合孩子启蒙的英语绘本、歌曲、音频,收听就对了!


    记住:和孩子一起学习”。只是把孩子交给电视、音频、绘本,那也是不行的。只有爸妈和孩子一起翻绘本,理解故事的意思,才会更有效。其实爸妈给出的一点引导,对孩子来说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妈妈爸爸您自己做得很好,给孩子展现的是你也很喜欢英语,在孩子心中他会想去模仿你,觉得这门语言很有意思,并且想向你学习。


  • 孟母健康2016/06/28 14:14回答了该问题

    孩子学习刷牙的阶段,最好不要用电动的牙刷,买常见的儿童牙刷给孩子使用就可以了,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的生活习惯。

    儿童电动牙刷卡通造型吸引儿童,电动使用能让宝宝产生兴趣,而且比普通手动牙刷能多清除38%的牙菌斑,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好好刷牙,养成刷牙的好习惯,为孩子选择了儿童电动牙刷。

    但是如果电动牙刷质量不过关,再加上不正确的姿势,非但起不了口腔保健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口腔造成伤害。并且儿童电动牙刷的刷毛采用旋转运动方式,相对于普通牙刷上下刷牙的方法,对牙龈造成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对牙齿也会造成磨损,严重者可能引发牙周炎。

    虽然电动牙刷方便、清洁力强,但是1-5岁的儿童是不建议使用电动牙刷的。原因如下:

    1、小孩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都较差,电动牙刷操作比较麻烦。电动牙刷按照刷头的转动方法分为:刷头左右前后摆动;每束独立刷毛自动旋转;整个刷头左右转动,由于电动牙刷转速快,如使用不当,不易清除缝隙内的残留物且容易损害牙齿。

    2、电动牙刷的刷头偏硬,长期使用可能损伤牙龈,宝宝如果牙齿质地较脆,承受不了电动牙刷的旋转力度。

    3、电动牙刷(其有机械装置)的刷头偏大,不适合宝宝口腔大小。

    4、容易发生意外,使用电动牙刷要当心刷头弹出,弄碎牙齿,或卡在喉咙里。

    儿童一时不能掌握合适的使用方法,容易损伤稚嫩的牙龈,使牙龈出现红肿的症状,同时还会磨损牙齿,严重者还会引发牙周炎,导致牙齿脱落,所以儿童5岁前不宜使用电动牙刷。老人由于牙龈萎缩、敏感,建议最好也不要使用。

  • 陈妍妈妈2016/06/28 11:05回答了该问题

    对夫妻来说,这是一段重要契约的结束,可能还伴随着爱恨情仇的转变。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着对“家”的理解将要重新定义。

    但首先,它对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后,才是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大事。这个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颠倒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在这样一场分离事件中,两个伤痛、委屈、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伤害自己、对方以及他们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万事皆有因果,离婚只是时间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往前回溯,是夫妻两人如何处理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往后延伸,是他们如何评价这段婚姻与对方。这一前一后加起来的言行累积,对孩子的影响,才远远大过离婚这一个“点”。

    “成为父母之前,他和她都是情感动物”

    人说到底是情感动物,而不是理性动物。理性生活,是一小部分哲学家的理想,却从未被广泛地实践过。

    在所有的神灵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是希腊诸神,因为他们没有空灵的“神性”,也没有高尚的道德(这些都多难做到啊);他们放肆自己的七情六欲,只图活个痛快,哪怕放纵之后是长久的痛苦。所以希腊神话里,充斥着迷恋、诱惑、劈腿、嫉妒、欺骗、控制、杀戮……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无论什么时代,都会在人们最热捧的故事中被一遍遍重复着,证明着它们对人的致命吸引力。

    在结成夫妻的两个人之间,常常有无法向外人言传的深情或怨恨、亲密或疏离、忠贞与背叛……也因此能激发出其他人际关系都无法想象的炽烈情绪。当这段关系走到尽头,这些极端的情绪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平复,就会演变成为口不择言的诅咒、不甘心的复仇或者绵绵不绝的自怨与自怜。

    这样两个人,是红尘中最普通的男女,这些激烈的情绪,也是人世间最常见的心情,只是很难展现给外人罢了。这两个人,无论有过多少温存与战争,当由他们的身体结合而诞下一个新生命时,当他们成为“父母”时,这些温存与战争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了。

    “扔给孩子世界的原子弹”

    不要以为,一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从此被催熟为大人,不,你去仔细凝视很多父母,会看见他们内心藏着一个委屈的小孩,当他们以为受到攻击和伤害时,就会像三岁小孩一样失控,耍赖、破罐子破摔、乱发脾气……什么都来。

    一个网友说:“在父母离婚整个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静的就是我。他们分居时,每次单独见到我,就会用恶毒的语言诽谤、诋毁对方,对着我哭穷、诉说委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父母至今针锋相对,提起对方这么个人就情绪失控,什么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能倒出来,什么负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对方身上。”尽管这位网友以冷静的语气回忆着,我们却不能忽视,在离婚家庭里,对孩子最具原子弹级别的伤害,就是这样恶毒的诋毁和失控的委屈——他们无情地离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摧毁了一个孩子最可靠的依赖,残酷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本该最爱你的人,不爱你;不仅不爱你,他/她还是个穷凶极恶的坏蛋。

    这对男女在相互厮杀时,全然忘记了孩子的需求,甚至会把孩子当作复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争夺到自己的阵营,灌输仇恨,巩固自己的士气。

    如果你去问这对杀红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们会生气地回答:“我是为了孩子好,我说的都是事实!”你很难想象,这些人在公司里、在朋友面前却常是温文尔雅、心平气和的。

    或许,这段婚姻,这段感情,真的伤透了他/她的心,让他/她变成了一只呜咽着、可怜的、虚张声势的野兽。一个长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尽管他/她本身未察觉,怨恨却已经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毁掉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一对相互诋毁、相互扔炸弹的父母,必然把孩子的情感大后方炸成一片废墟。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离婚,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负面影响,反而会树立一个妥善处理复杂情感的好典范。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远远少于相互结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会觉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开端的模样,而是看它结束的样子。

    因此,离婚或危机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如果你感觉内心有强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将这种情爱中的怨恨转移给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后仍然伤痛难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情绪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个悲伤的小孩的故事。

    “给孩子最大的保护,是诚实、智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离婚事宜一旦启动,两个大人就要处理一系列的实际事务:分割财产,协商抚养权、抚养费,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变动,孩子可能需要转学,以及未来的再婚、家庭重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只有一个核心要把握,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绪时,每一个在分手边缘的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要全盘否认这段感情吗?还能回忆起曾经的心动和美好吗?我还能客观地评价他/她吗?当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点?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爱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吗?他/她或许也没那么糟糕,只是我们尽力了也无法在一起?这些年来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吗?我的婚姻就要结束了,我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吗?我是怀着恨意分手还是自由的心态?我还有信心去创造未来的情感和生活吗?”

    如果你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感受到的不是尖锐的怨恨,而是有几分体谅、豁达与乐观,还留存一份缓和宁静的心绪,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内心宽阔的父母,孩子也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份真诚、勇气与创造性。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选择拼命(甚至是通过作假的方式)营造一个和睦无缺的环境,才是对孩子负责。生活是复杂的,男女感情也是复杂的,这并没有一种标准单一的模式,对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这是每个生命天生的力量,因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尽管显示了生活的某种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实生活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平和、豁达、自信的,孩子就会体现出极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当我说要写一篇关于离婚的文章,需要一些亲身案例时,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对父母离婚的开明心态。

    一位网友说:“初中时父母离婚,之后跟着妈妈生活,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感觉父母只是选择自己要过的人生。看到他们的经历,我就觉得,一定要跟爱的人在一起,即便不爱了也希望好来好去。”

    我问:“父母在分手这件事上是否处理得比较得当?没有太失态过?”

    她回答:“对,没见过他们吵架,之后也没听过他们相互抱怨,所以觉得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离婚,当时她年纪更小,因为我是‘过来人’,就去问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现得更豁达,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决定。”

    另一位网友说:“父母在我幼儿园时期离婚,之后跟随父亲生活成长,节假日或寒暑假会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因为所居城市并不大,所以即便不是节假日,周末有时也会和母亲一起出来逛街吃饭等。我个人目前工作两年,单身状态,谈过恋爱,对恋爱和婚姻都无排斥或者阴影。对我来说,父母离婚并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我很想说父母离婚其实挺好的,因为本不合适的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只会更不幸福。”

    这位网友更是耐心地列举了身边几个单亲小伙伴的故事,认真地说:“我觉得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一次失误,跌倒了再站起来。我这些同学的父母大多都有着稳定的工作、正常的社会关系,私人生活也无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这些朋友的父母几乎从来不去指责离异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对待我们,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长,并没有因为离异或单亲就有了特殊变化。”

    原来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并支持父母的离婚决定。当然,从他们的叙述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一定在之前就拥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并不担心离婚会改变父母对他们的意义。

    还有一位网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写离婚,奥巴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哦。”我去查了奥巴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就敢和一个黑人(也就是奥巴马的父亲)结婚、怀孕、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祖父母,从未对“抛妻弃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极力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 ”、“你的爸爸能够应付任何情况,让每个人都喜欢上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育儿的本质”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1980年的奥斯卡影片《克莱默夫妇》,里面涉及了女性对“妻子、母亲、自我”身份的迷惘和挣扎,女性解放思潮与“离婚潮”给传统家庭模式带来的冲击,父母分居对子女养育的挑战,社会性别分工的局限之处……

    不过说到底,这是一对普通男女的故事。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有不满、有埋怨、有伤痛,因为两人矛盾不可调和,最后也离婚,但是,他们都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内心的困境,也没有以孩子为借口放弃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我、亲情、生活的理解也愈加丰富而成熟。

    当我们说育儿时,我感觉我们常常忽视“生命教育”,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潜力无限的生命。许多父母整天看育儿经,却逃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滞、呆板和狭隘。生命的成长不是学习加减乘除和微积分,而是要去学习“活着”这件事。生活不是一个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澜壮阔的。

    一个生命活着,有许多重要的内容等着他去发掘:如何获得生存的资本,如何辨别美好的事物,如何应对常见的挫折,如何处理细腻的感情,如何调理变动的情绪,如何发现活着的乐趣,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就像鱼每时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时每刻的言行,在告诉孩子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处理离婚这件事时,有的父母展现了可贵的气度、智慧和真诚,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启蒙。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父母,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孩子可能会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会伤心和难过,但只要身为父母的你总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会更理解热爱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义。

    “不离婚的伤害”

    许多家庭认为,为孩子好的底线就是“不能离婚”,他们认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对孩子的保护。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关系长期冷漠、紧张、尖锐、充满敌意,双方也缺乏改善的动力,那么,“不离婚”就只是将孩子囚禁在一个冰冷、恐惧、荒谬、摇摇欲坠的环境里。

    离婚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伤害,与不离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对孩子的伤害,是同等级别的。这种确切的伤害,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被证实着,看一下大家发给我的真实案例:

    A说:我爸妈离婚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五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全不会在乎我的感受,还不如离婚。后来,幸好他们离婚了,不要觉得我无情。

    B说:虽然是长大了才离婚,但是贯穿童年的争吵让我习惯去逃避,不听,不想,不看,可是到头来还对我说我们对你好,熬到你长大才离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经被伤透。

    C说:说实话,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大约小学时候就已经挺貌合神离的了。互相折磨,一个不顾家,另一个怨懑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来关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侣就尝试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闭自己,早就从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说:从小我爸就对我妈很冷淡,我妈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很痛苦,好像很对不起她,长大后,我劝我妈离婚,她还是离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因此,不必轻易挥舞道德大棒敲向离婚的夫妻。离婚的,未必就不爱自己和孩子;从不离婚的,也不一定就爱自己和孩子。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啊。


  • 陈妍妈妈2016/06/28 11:03回答了该问题

    首先,必须清楚所说的孩子懂事,指的是多大的年龄。

    通常婴儿在父母吵架时,他们会感到恐惧,不仅不会表现出“懂事”,还可能表现出恐惧,甚至因此而哭泣,因为很小的婴儿就能识别出他人的情绪,通常这种情况父母可能会采取冷战方式;

    但即使父母采取“冷战方式”,婴儿也能识别,比如,实验发现,当母亲进入“冷面模式”,即突然面无表情、安静且没有任何回应,婴儿一般会停止微笑并看着母亲,可能做鬼脸、弄出声响等,希望母亲来安慰自己,或者舒缓因母亲的意外行为带来的压力。

    对于3岁左右的儿童则不然,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为什么吵架,他们理解事物常常是“全”或“无”比如,一个儿童的妹妹生病了,他可能认为是自己不够乖,才导致妹妹生病。

    同样,对于父母的争吵,他们或许被吓到或许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才导致父母吵架。所以,有些孩子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常常会劝阻父母吵架,这也被认为是“懂事”的一种标志。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大约6岁以上,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父母的情绪,面对愤怒的父母,他们常常会感到害怕,也可能会大吼大叫,他们也能够理解自己不具备安抚父母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他们可能会逃避,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捂住耳朵或者躲进屋里,显然让他们承受父母带来的压力是件非常痛苦的事。

    所以,当分析儿童行为时,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认知水平,而不应凭感觉判断,这样可能会误导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当然,无论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父母吵架哪怕是冷战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充满温馨和关爱的家庭环境才能让儿童拥有有健康的心理。


  • 陈妍妈妈2016/06/28 11:02回答了该问题

    有了孩子之后不能说比以前快乐了,但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而且快乐比痛更多。

    快乐是因为有了孩子,这是女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孕育了一个新生命,从此当上了母亲,宝宝给我带来和以前不一样的人体体验和快乐。每天和孩子一起成长,他的喜怒哀乐就是我的心情写照,情绪跟着他一起变化,他快乐的时候我无比快乐,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有点心疼难受。

    总之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带来的快乐比麻烦要多很多,这也一种做妈妈的幸福体验吧,好好享受这个美好的人生阶段。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6/27 17:56回答了该问题

    儿歌的作用真不少啊,经常哼唱儿歌有很多好处:

    (一)儿歌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需要.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二)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 孟母网儿童阅读2016/06/27 17:44回答了该问题

    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可以启迪孩子心智!

    儿歌对宝宝和语言发展大有好处。因为儿歌朗朗上口,押韵,宝宝爱听,也容易跟着妈妈学。

    其次,儿歌短小精悍,便于宝宝记忆,宝宝一学就会,增强了宝宝的自信心,锻炼了宝宝的记忆力。

    第三,通过说儿歌,还能扩大宝宝的知识面,使宝宝学会使用形象语言,描述动物及事物特征。


  • 陈妍妈妈2016/06/27 10:47回答了该问题

    小孩在自己家不爱好好吃饭,到了别人家做客却吃得很好,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新鲜感。在别人家做客的时候,环境、氛围、饮食结构、甚至口味,都与日常在家感受到的完全不同。这对于喜欢新奇感的小孩儿来说,都会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种新鲜的感觉,就会刺激小孩的食欲。

    其次,是3岁左右的小孩,就有了维护自己公众形象的意识。做客时,主人一般都会夸奖做客的小孩,漂亮、聪明、听话、能干。面对这些正面肯定,小孩会从心里觉得,自己就该是这样的形象,所以他们乐于用更优秀的表现,去赢取外人的赞许和认可。这种情况,对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表现得尤其突出——绝大多数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的表现,都比在家里要好。